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
茕茕孑立,______。
(李密《陈情表》)
(2)秦爱纷奢,______。
______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权,______;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序跋.(bá)咯.血(kē)信札.(zhā)嬉.皮笑脸(xī)
B. 模.样(mú)剖.析(pāo)悭.吝(qiān)愤世嫉.俗(jì)
C. 祛.除(qù)后嗣.(sì)殉.职(xùn)潜.移默化(qiǎn)
D. 忧悒.(yì)冻馁.(něi)琢.磨(zhuó)败井颓垣.(yuán)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缘由蒙昧穿流不息至高无上
B. 厮杀部署老态龙钟无可置疑
C. 赔偿秘诀谈笑风声怒不可遏
D. 暮霭陷井适得其反重山峻岭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②明月悬在中天,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在的气氛中,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
使铁栏杆边的苏比入定了。
③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在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的,吉卜赛
人道出了真情: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A. 慰藉静穆淹没
B. 安慰静谧湮没
C. 慰藉静穆湮没
D. 安慰静谧淹没
5.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著名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终于出场了,演员们衣冠楚楚,神采飞扬,舞姿优
美,表演精彩绝伦,令人叫绝.
B. 初学者从模仿开始并没有错,最可怕的事情,无疑是那些名人名家把抄袭和剽
窃当做习惯还自鸣得意的态度.
C. 热播的电视剧中,各路人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观众从中窥出了当今职
场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影子.
D. 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科学家们试图揭开
谜底的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他那样惝恍迷离往前走的时候,对于这次在狄涅的意外遭遇所能给他的后果,
是否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呢?
B. 为了出于安全起见的考虑,他们互相手牵着手,惊奇地看着这位全身瘦骨嶙峋
的饥饿艺术家.
C.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
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D. 对画家来说,世界上除了画笔、墨瓶、漆罐、绢卷、宣纸和文具以外,似乎再
没有别的东西是值得占有的了.
7.下列作品、作家、年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王羲之--晋代《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葡萄牙
B. 《陈情表》--李密--晋代《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
C. 《滕王阁序》--王勃--唐代《悲惨世界》--雨果--法国
D. 《阿房宫赋》--杜牧--唐代《瓦尔登湖》--梭罗--美国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8.阅读下面文字,在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联句。
某老先生一向安贫乐道,始终秉持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操守。
他不完全赞成《论语》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要求,也不片面附和《礼记》中“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而是对它们略作增删,集得一幅对联用以自勉。
对联曰:“______,______。
”其中襟怀,不能不让人感佩。
9.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段话。
2009年4月25日世卫组织通报,甲型H1NI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随后,4月30日中国政府建立了由33个部委和单位组成的甲型H1NI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北京则启动了首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成立了市区两级防控应急指挥部,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两家定点收治医院随时待命。
到5月11日,我国内地出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I流感病例。
截至北京时间6月7日19时,我国内地共报告73例甲型H1NI流感确诊病例;与此同时,据世卫组织通报,全球共有69个国家报告21940例甲型H1NI流感确诊病例,死亡125例。
看到这样一组有关甲型H1NI流感的消息,你会有怎样的看法或评价呢?写出你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不超过100个字)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0.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11.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
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1)节选文字第一段详细描述了作者居住S会馆的相关情况,这有什么用意?
(2)节选文字中有关于铁屋子的一些争论,争论双方各用了一些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请对下列各喻体所指内容分别作具体说明。
①“铁屋子”用来比喻______;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______;
③“大嚷起来”用来比喻______;
④“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______。
(3)文中说,“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那一年,我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两年后,我就可以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我敬礼。
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我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
我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漫着两坨高原红。
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
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惟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
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我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惟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家远的孩子只能住在老师的宿舍里。
那天,我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那个晚上,孩子们在我的允许下翻看我的东西,并抱着我的吉他乱弹。
也措在翻看我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我的女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我们已经分手,但我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它亦是我反复拾取的快乐。
我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
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我熟悉的淡淡的忧郁。
我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不。
”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
“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我措手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
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
”对着孩子,我还是撒了谎。
也措看了我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一夜的雪很大,等我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着,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那一次,也措在我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第二天晚上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我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
”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我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我,停止了哭泣。
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我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我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
路,看来是通了,但是我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依旧不爱说话,但总是偷偷地看我。
然后就到了我的生日,没有人为我庆祝,我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
可是三天后,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我那一个还要漂亮。
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我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我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我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作者对“我”进行了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西藏八宿当地人生活的状态,由于当地落后、闭塞的特点,这里的学校破旧,以至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我”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也措眼神总是忧郁
中透着惶恐,表现出他对“我”的排斥与畏惧。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学校老师工作的情景,语言简洁明丽、富有真情实感,展现了师生间淳朴的情谊。
(2)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3)本文在刻画也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本文多处写到了“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13.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节自《兰亭集序》)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例句:及其所之既倦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辍耕之.垄上
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⑥曾不知老之.将至
A.②③⑤B.②④⑤
C.①④⑥D.①③⑥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向来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因此不能不因它而引发心中的感慨。
B.向来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仍然不能不用它来引发心中的感慨。
C.从前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发心中的感慨。
D.从前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因此不能不用它来引发心中的感慨。
14.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自《陈情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提拔。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希望、企图。
C.但.以刘日薄西山但:但是。
D.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首句即陈述“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以此劝谏武帝真正推行孝道。
B.作者说自己先前曾出仕伪朝,表明自己也希望宦达,想借此打消武帝的疑虑。
C.节选文段末作者再次称祖母病笃,以此来向武帝说明自己确实不能马上出仕。
D.节选文段通过多方面的陈述,反复向武帝表达了自己与祖母之间的深厚亲情。
15.眭夸,赵郡高邑人也。
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
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好饮
酒,浩然物表。
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
高尚不仕,寄情丘壑。
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
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浩为司徒,奏征为其中郎,辞疾不赴。
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
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
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
其见敬惮如此。
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
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
吾便于此将别。
”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其维絷。
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
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
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
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
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
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
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
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
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
年七十五卒。
葬日,赴会者如市。
【注】①桃简:崔浩小名。
②维絷:约束,挽留。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耽:入迷
B.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竟:竟然
C.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遗:赠与
D.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书:书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B.其见.敬惮如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D.遂著《知命论》以.释之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眭夸“有大度,不拘小节”的一项是______
①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②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
③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④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⑤及浩诛,为之素服⑥子何独在桑榆乎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眭夸从小志向高洁,李顺横行乡里,连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但眭夸拒绝与之交往。
B.眭夸的朋友崔浩让他来京做司徒,但考虑到眭夸的清高,最终没敢言明,只与他饮酒叙旧。
C.眭夸私还,按照当时法律理应追究,幸亏有崔浩在朝廷中帮助开脱,才免予受到法律制裁。
D.崔浩被杀,眭夸为之戴孝,先后写了《朋友篇》和《知命论》两文来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4年3月19日第五届中国电影年度最差影片奖--“金扫帚奖”揭晓,但获奖者都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演员景甜一听到“金扫帚”三个字就立即挂断了电话;杜海涛因录制节目不能出席,但给主办方发来了获奖感言。
影片《快乐到家》的导演傅华阳也特意发来一段获奖感言:“获得金扫帚奖确实振聋发聩,我开始发现我十年来失去初心,为名为利身不由己,这正好给了一个反思检讨的机会。
”工作人员还透露,由于获奖演员的不支持,此项评选活动明年将无法办下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落霞与孤鹜齐飞;所以游目骋怀;咏而归;然后知轻重
【解析】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关键字:僮)
(2)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关键字:锱铢)
(3)落霞与孤鹜齐飞(关键字:鹜)
(4)所以游目骋怀(关键字:骋)
(5)咏而归
(6)然后知轻重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论语》
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
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教育弟子专心求学的几句话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
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孔子对于弟子宰予言行不一,言而无信感到生气的句子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答案】D
【解析】
A.错误;咯血(kǎ)信札(zhá);
B.错误;剖析(pōu)愤世嫉俗(jí);
C.错误;祛除(qū)潜移默化(qián);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正确辨识字音的能力;
本题考查正确辨识汉字读音,平时的学习与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准字音,注意积累一些常见易错、易混字,以及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正确读
法
3.【答案】B
【解析】
A.错误;“穿流不息”中的“穿”应写作“川”;
B.正确;
C.错误;“谈笑风声”中的“声”应写作“生”;
D.错误;“陷井”中的“井”应写作“阱”;“重山峻岭”中的“重”应写作“崇”;
故选:B。
本题考查辨识正确字形的能力;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结
合词义理解来记忆字形;
常见的错别字有:
001、爱带(戴)002、白晰(皙)003、爆乱(暴)004、报筹(酬)005、暴炸(爆)006、卑却(怯)007、辩析(辨)008、恶耗(噩)009、材华(才)010、
喝采(彩)011、翱游(遨)012、娘两(俩)013、更叠(迭)014、恰商
(洽)015、起迄(讫)016、沾辱(玷)017、中裁(仲)018、雕彻(砌)019、
陷井(阱)020、劈谣(辟)021、明片(名)022、梦餍(魇)023、缈视
(藐)024、募然(蓦)025、蓦捐(募)026、通辑(缉)027、杂踏(沓)028、
奕棋(弈)029、疏峻(浚)030、吉详(祥)031、肖象(像)032、开消(销)
4.【答案】C
【解析】
慰藉:安慰抚慰强调是精神上的安慰;
安慰:安顿抚慰;专指使心情安适、宽解;谓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
静穆:安静庄严;
静谧:.安宁平静;
湮没:灭亡;埋没,淹没;
淹没: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
①强调的是“从精神上安抚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所以运用“慰藉”符合语境;
②强调的是“安静庄严的村庄”,所以运用“静穆”符合语境;
③强调的是“被洪水覆盖的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所以运用“淹没”符合语境;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慰藉和安慰”“静穆和静谧”和“湮没和淹没”三组词语的区别,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语句强调的侧重点选用词语.
本题主要考查烤鱼用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