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训练试卷包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训练试卷包含答案
单选题(共20题)
1.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揣摩人物性格,教师组织了一场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

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教学方法的选取符合本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B.角色扮演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
C.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D.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2. 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
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
【答案】 A
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4. 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引导。

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的特点,以及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整体风格写诗
D.拓展环节综合了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答案】 C
5. 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

《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

”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

”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 B
6.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7.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
“父”“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
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
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8.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
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评价。

以下选项中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该教师的评价,没有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
种功能
B.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
评价方法
C.该教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D.该教师的评价没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答案】 C
9. 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吆喝》一课时,要求学生做了这样一项准备工作: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对此你的认识是()。

A.没有必要,学生学习的是课文上的知识,现实生活不等于课本,这项准备是毫无用处的
B.很有必要,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本内容,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让学生对“吆喝”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C.没有必要,教师自己准备几份音频、视频资料即可,这样也能达到让学生熟悉“吆喝”的目的,还能节省时间,更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D.很有必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吆喝”远比课文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也可免去教师的课堂讲解
【答案】 B
10.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不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答案】 B
11. 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任务1需要学生理解两篇散文内容,结合各自文本语境阐释关键语句内涵
B.任务2需要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同主题散文在写法层面的细微差异
C.任务3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比较散文和诗歌在诗意上的不同之处
D.三项任务都需要调动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并结合阅读体验进行阐释
【答案】 B
1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 D
13. 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答案】 C
14.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
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
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
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D.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
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
【答案】 B
15. 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
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
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

B.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但是
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

C.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

D.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
【答案】 B
16.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

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
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17. 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

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答案】 C
18.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 D
19. 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
【答案】 C
2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
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
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大题题(共3题)
1.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
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是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课文导语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

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答案】孰:(1)谁;(2)仔细、周详美:(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形容词,漂亮、好看私:(1)偏爱;(2)私情朝:(1)早晨;(2)朝见
2.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
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是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它们集中反映了
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
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课文导语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

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你知
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
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设计依据: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位”的要求,将“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3.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
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
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
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
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
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

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
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
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
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答案】
【知识点】
本题考查考生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理解作者感情态度变化的过程及文章的主旨。

【解题思路】
(1)明确[研讨与练习]中三个问题的答案。

(2)围绕这三个问题,依次设计教学
活动。

(3)注意教学活动要具有引导性,要能够准确引导学生回答[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
和抒情的语句:明确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
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
由“乐一悲一喜一笑”的变化过程。

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

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
阐述哲理(4~5)。

二、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
情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

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
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