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1.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
2.连续监测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总活性
3.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6.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中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7.淀粉酶(AMY)测定
8.比色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
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

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CK作用后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CK需要镁离子激活。

1.原理
酶偶联反应测定CK活性浓度。

在340nm监测NAD(P)H的生成量,可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

3.参考值
男性38~174U/L(37℃);
女性26~140U/L(37℃)。

4.临床意义
升高:
(1)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生后2~4h此酶即开始升高,12~48h达最高峰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

(2)病毒性心肌炎。

(3)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骨骼肌损伤。

(4)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

降低:甲亢,长久卧床者总CK(主要为CK-MM)可下降。

5.CK同工酶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
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CK
同工酶,称为CK-Mt。

(1)检测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CK同工酶免疫特性和电泳迁移率各不相同。

在电泳时,CK-BB迁移最快,走在阳极白蛋白区;CK-MB居中,位于α2和β球蛋白区;CK-MM最慢,位于阴极γ-球蛋白区;CK-Mt迁移率最低,位于CK-MM之后。

电泳后进行酶促反应显色,观察结果。

(2)临床意义:正常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的活性,含有少量的CK-MB,CK-BB含量极少,用一般方法测不出。

CK同工酶活性的变化见于以下情况。

1)CK-MB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诊断心梗现多用免疫化学法测定其质量)
2)肌营养不良:肌肉创伤、皮肌炎患者CK-MM明显增高。

3)心肌梗死以外的心脏疾患有时也可有血清CK-MB的轻度升高。

连续监测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总活性
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含锌的氧化还原酶类,人体以心、肾、骨骼肌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肝、脾、胰及肺组织含量亦较多。

1.原理
340nm处吸光度的增加速率与样品中LD活性成正比。

2.生理变异
血清LD高低和性别关系不大,婴儿酶活性可达成年人两倍,儿童和少年活性比成年人高10%~l5%。

3.参考值血清LD-P法:109~245U/L(成人)。

4.临床意义
血清LD活性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肝病、肺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辅助诊断。

某些肿瘤转移后所致的胸、腹水中LD活性往往也升高。

5.LD同工酶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LD是由H亚基和M亚基构成的四聚体,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五种同工酶。

1)方法琼脂糖电泳法
血清LD同工酶目前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
LD同工酶在组织中的分布可将其分为三类。

以LD1为主,主要在心肌,可占总酶的50%,也存在于红细胞内;
以LD5为主,存在于横纹肌,肝中也有;
以LD3为主,存在于肺、脾等。

在成年人存在着如下规律:LD2>LD1>LD3>LD4>LD5
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早期,LD1升高更早更明显,可致LD1/LD2比值增高。

②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某些溶血性疾病,肾坏死、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LD1及LD2的活性也升高。

③当急性肺部病变、白血病、胶原病、心包炎、病毒感染等LD2及LD3增高。

而恶性病时,LD3也常增高。

④肝炎、急性肝细胞损害及骨骼肌损伤时LD5常常增高。

而当心肌梗死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LD5也可升高。

常见疾病LD总酶和LD同工酶的变化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T和AST是体内最重要的两种转氨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AST有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ALT绝大多数在细胞质内,可能有极少量在线粒体中。

ALT和AST在于体内多种器官和组织中,以含量从多到少为序:AST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等;ALT为肝、肾、心、骨骼肌等。

1.原理:采用酶偶联反应
测定ALT的底物是α-酮戊二酸和丙氨酸。

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从而计算出ALT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此酶生理变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3.临床意义:ALT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轻度损伤即升高,肝病早期诊断。

但其他疾病或因素亦会引起ALT不同程度的增高。

(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阳性率为80%~100%,最高可达500U以上,多为ALT>AST。

监测ALT可以观察病情的发展,并作预后判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
ALT轻度增高(100~200U),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或属正常范围,且AST>ALT。

(3)肝硬化、肝癌
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

(4)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可使ALT、AST明显升高:某些化学药物如异烟肼、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可不同程度的损害肝细胞,引起ALT的升高。

(5)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等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应注意两种情况:
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此时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酶胆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

另一种情况是少数人血清中ALT长期持续升高,肝穿无明显病理改变,预后良好。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原理
基质是门冬氨酸与酮戊二酸。

在340nm处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从而计算AST活性。

2.生理变异:此酶生理变异较小。

3.参考值:成人<45U/L。

4.临床意义
①主要用于诊断AMI;
②AST也是肝炎患者的观察指标,且AST/ALT比值对判断肝炎的转归特别有价值;
③m-AST在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程度、急慢性肝炎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ALP指一组底物特异性较低,在碱性环境中(最适pH10左右)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的酶。

ALP广泛存在各器官组织中,含量以肝为最多,其次为肾、胎盘、小肠、骨等,妊娠时胎盘产生胎盘ALP。

一般认为骨中的ALP和骨的钙化作用关系密切。

血清中的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

ALP主要用于骨骼和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

1.原理
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测定ALP水解底物产生的酚。

磷酸苯二钠做底物,2-氨基-2-甲基-1-丙醇或二乙醇胺为磷酸酰基的受体。

在碱性环境下经ALP作用后产生黄色的对硝基酚,根据405nm处吸光度增高速率来计算ALP活性单位。

2.生理变异
ALP变化与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ALP略高于成年人,以后逐渐增高,20岁后降至成年人值,到老年期又轻度升高,可能与生理性的激素变化有关。

孕妇血清ALP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是升高最明显的酶,9个月可达峰值,约为正常值的2倍。

升高的ALP来自胎盘,和胚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

高脂餐后,血清ALP活性升高。

无黄疸肝脏疾病患者血中发现有ALP升高应警惕有无肝癌可能。

3.参考值
女性:1~12岁<500U/L;>15岁40~150U/L;
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15岁40~150U/L。

4.临床意义:在临床上,血清ALP活力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1)血清ALP活性升高:见于骨Paget病、胆管梗阻、恶性肿瘤骨转移或肝转移、佝偻病、骨软化、成骨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骨折愈合期。

(2)血清ALP活性降低: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呆小病,磷酸酶过少症,维生素C缺乏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贫血等也可见血清ALP下降。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GGT是一种底物特异性不高的酶,能作用于一系列含谷氨酰基的化合物。

各器官GGT的理化性质有差异,用琼脂糖电泳可分出4个区带。

在405~410nm处吸光度增高速率与GGT活性呈正比关系。

+谷氨酰双甘肽
L-γ谷氨酰-3-羧基-4-硝基苯胺+双甘肽
GGT
2-硝基-5-氨基苯甲酸
黄色
2.生理变异
年龄与妊娠对GGT影响不大。

男性血中GGT含量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前列腺有丰富的GGT有关。

酗酒会引起GGT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饮酒量有关,诊断疾病时必须排除这一因素。

3.参考值:男性:11~50U/L(37℃);
女性:7~30U/L(37℃)。

4.临床意义
(1)肾脏含GGT最高,测定尿中该酶活性有助于诊断肾小管疾患。

(2)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血清GGT活性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GGT同工酶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阳性率明显提高;在肝炎恢复期内,该指标仍升高时,指示肝炎未愈。

(3)嗜酒慢性酒精中毒或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等药物血清GGT活性常升高,口服避孕药会使GGT 值增高20%。

常见疾病谷氨酰基转移酶的变化
淀粉酶(AMY)测定
淀粉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Cl-是该酶的激活剂。

1.方法
(1)碘-淀粉比色法测定。

(2)对-硝基苯麦芽七糖苷法。

PNP(对硝基苯酚)的生成引起405nm处吸光度的上升,上升速率与AMY的活力成正比。

(3)2-氯-4-硝基苯麦芽三糖苷法。

2.生理变异
成年人血中AMY与性别、年龄、进食关系不大,新生儿AMY缺乏,满月后才出现此酶,逐步升高,约在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老年人AMY开始下降,约低25%。

碘-淀粉比色法:血清80~180U/L;尿液100~1200U/L。

对-硝基苯麦芽七糖苷法:
血清淀粉酶:220U/L(37℃)。

尿淀粉酶:1200U/L(37℃)。

不同的方法血和尿淀粉酶测定值无可比性。

各实验室应针对本实验室选定的方法制定参考值。

4.临床意义
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升高:
(1)急性胰腺炎:血和尿中的AMY显著增高。

发病后8-12h血清AMY开始增高,12~24h达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

尿AMY约于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下降比血清AMY慢,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AMY更有价值。

碘-淀粉比色法结果如超过500U有意义。

(2)流行性腮腺炎
(3)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病穿孔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见血清AMY增高,但常低于500U。

降低:
正常人血清中AMY主要由肝脏产生,故血清与尿中AMY同时减低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急性和慢性胆囊炎等。

比色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
1.方法
(1)麝香草酚酞比色法:该方法目前已少用。

(2)连续监测法:α-磷酸萘胺在酸性条件下被ACP水解为α-萘酚和磷酸,α-萘酚再和固红TR405nm吸光度的变化速率来计算ACP的活性。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可被酒石酸抑制,血清加入酒石酸后可测得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活性,总酸性磷酸酶活性减去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活性得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活性。

2.生理变异
男、女性血中ACP含量无差异,新生儿ACP活性与成人相似,出生后1个月中血清酶活性甚高,然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青春期又可出现一活性峰值,至20岁降至成人水平。

3.参考值
成人总酶活性为0~9U/L,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为0~3U/L(连续监测法)。

4.临床意义
临床血清ACP测定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指标。

前列腺癌,特别是有转移时,血清ACP可明显升高,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更有意义。

溶血性疾病、变形性骨炎、急性尿潴留及近期作过直肠检查者,此酶亦可轻度增高。

由于血清ACP酶活性极不稳定,活性测定的应用渐趋稀少。

小结:
肝脏疾病诊断:ALT、AST、GGT、ALP
胆道梗阻:GGT、ALP
急性心肌梗死:CK、CK-MB、AST、LDH
急性胰腺炎:AMY
肌肉疾病:LDH、CK、AST
骨骼疾病:ALP 前列腺疾病:AC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