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边小桃林茶社 青年休憩、谈笑
桃林小憩(7、8) 田边的小桃林茶舍,众多青年休憩、谈笑
活动二:梳理 内容 ,辨识风景画
……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 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
北国晨号
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
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 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 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 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 身份?
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
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 他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精
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 神面貌?
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 一群文艺工作者
高原归耕
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比 作“等待检阅的队伍”,既突出 植物的生机勃勃,更让人联想到 种植物的人的旺盛的精神风貌。
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 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 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
充满诗情画意的蓝天明月下伴着 粗朴歌声出现的晚归田园风俗画。
1.阅读全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画面?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 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 写 一 个 小 标 题 并 用 简 洁 的
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活动二:梳理内容,辨识风景画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 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
沙漠驼铃
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平坦,连一个“坎儿井” 也找不到;那样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 “沙漠驼队”由远而来,渐行 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寂 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 渐近的动态行进,整个画面 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 有形态、有色彩、有声音, 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 让人过目难忘。 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
(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 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 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①例(1)为陈述句,例(2)为感叹句,例(3)为反问句。 ②这三句,像螺旋一样,愈旋愈深,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 活和斗争。
③作者之所以基本相同的意思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来表达: 一方面是 为了避免句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
延河夕照 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
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些
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 生产归来的人们是什么
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 时 候 ,太 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
有信仰、有追求、充满崇高精神、 弥满生命力
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 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
脸。。。。。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
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
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 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魅魅的山,歌声可是缭
绕不散。
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创造和谐生活的向往 之情。
高原归耕(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
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①“石洞雨景”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一是可以和“西 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所处的环境进行鲜明的对比,二 是用“物”烘托“人”,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衬 出这对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突出人是“风景”的主宰者。
②这一段从环境、穿着、行为、精神四个方面,将公园里的一对恋 人与石洞里的一对革命青年进行对比,突 出解放区青年具有崇高的精神 和高尚的情操,并为下文第6、8段的议论打下基础。
盟 ”。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 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戏剧:《清明前后》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 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 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桃林小憩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① 不可以。 ② 横向的风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夕河晚归、石洞雨景、桃
林小憩、北国晨号体现出散文选材的“形”之散,具有联想 性、发散性;
③ 纵向的风景,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客观、荒凉); 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改造,乐观,追求、积极);
活动四:品读风景,体悟感情
沙漠驼铃图
自然景物特点
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
促膝读书的两个人
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
凑在一处,一同在看……
石洞雨景(5、6)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唯美的画面。一对促膝
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石洞雨景”为什么要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 这一段采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 的改造。
延河夕照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 神生活充实。
1.全文以这些抒情议论作为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这些议论既各自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全文的题旨,是统 摄全文思想内容的“神”。
3.这些议论紧紧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挖掘每 幅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4.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它的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性, 增添了音乐美。
风景有情人在其中
“文”历来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得力助手,它能移 风易俗,导化人心,所以才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 文以明道”之说。
活动 四:品读风景体悟感情
1.在作者笔下,自然风光有什么特点?人的活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你品 读作者对风景的描绘,体会人的活动对于风景的作用。
自然景物特点
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对于风景的作用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创造一 个新社会,开创一种新生活——— 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睦 相处的和谐生活而努力。这当然也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并为之不懈 努力的。
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 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 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 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 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 伟大的人类,尤其是民族的精神。
活动三:散文形散神不散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思考矛盾在描写自然景色之外,还写 了哪些内容呢?
还写了五段议论,分布于各幅“风景画”之后,这些精辟的议论在文中起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晨的霞光 号兵和荷枪的战士
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
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北国晨号(9、10)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
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 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 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 哨兵。
活动二:梳理 内容 ,辨识风景画 2.想一想:这些画面是写哪里的风景或生活?
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守护、坚毅)体现出散文“神” 的凝聚,沿着讴歌延安军民身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情怀,层 层深入。
下列语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 所不同,请分析。
(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 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活动二:梳理内容,辨识风景画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 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
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 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
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 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 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 ——《风景谈》
活动一:文本常识积累 ·了解作者
茅盾
基本概况 文学思想 代表作品 创作特色 人物影响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
活动二:梳理 内容 ,辨识风景画
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片旧石磨,几尺断碑,或是一截
桃林小憩 旧阶石,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
几棵桃树 ……
那边就有三四个,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 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 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 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 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 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 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 脸……
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 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活动一:文本常识积累 ·了解作者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 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 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 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 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活动二:梳理 内容 ,辨识风景画
活动二:梳理 内容 ,辨识风景画
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 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
石洞雨景
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 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 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
沉闷的雨天 寂寞的荒山、山壁石洞
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
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 议论:自然是伟大的,
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
然而人类更伟大。
活动二:梳理内容,辨识风景画
沙漠驼铃(1)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
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 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黄土高原” “北国”“河”
延安的景
欢歌掮犁夜归的人 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 有文化的青年人
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 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 青年
清晨号兵
延安的人
◆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 区,那为什么要写?
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 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 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 “自然是伟大的,然 而人类更伟大”,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 曲交响曲中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