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习自我小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小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埋没.(méi)诺.言(nuò)朱熹.(xī)
B.彷.徨(fáng)瞭.望(liào)不知所措.(cuò)
C.清.谈(qīng)测量.(liáng)丁肇.中(zhào)
D.激.变(jī)论.语(lùn)授予.(y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模式孜孜不倦一番风顺
B.修身根深蒂固不言而喻
C.汲取袖手旁观犹豫不决
D.诚意格物致知实验精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
..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
..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
..于现在的世界的。

4.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______是研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______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B.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实验。

C.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因而令人信服。

D.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

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
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它的作用。

8.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

9.请结合选文内容,以学习实际为例,说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尝试错误
王吉升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

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

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

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

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注意在错误中学习。

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

”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

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

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

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

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

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只有不怕错误,反复学习,才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

有志者,不但不应因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1.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1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3.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14.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