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
1.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

”该学者的意思主要是战后
A.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局面B.苏联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忧
C.世界孕育一种“恐怖的和平”D.很长时间没有出现武装斗争
【答案】C
【解析】该题考察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题中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表面材料强调的是积极作用,但是前提是军事阵营的对峙,所以C项正确;A项的“各国”与史实不符;B项违背了战后格
局变化的最初原因,也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影响
2.(13分)
材料一新中国电影与嘎纳电影节的渊源远可上溯到1956年,那一年,成立不足十年的年轻共
和国首次派出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嘎纳电影节。

这里曾是众多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迈入
国际视野的晋身之阶,也为一些难见天日的所谓“禁片”提供了扬名之所;当中国演员作为评委踏上
红地毯,青天白日旗却在电影宫外悄悄升起。

——朱晓云《一个你不曾了解的嘎纳电影节》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苏联带着电影《新中国》参加嘎纳电影节遭到拒绝
的原因。

(6分)
材料二由于美国的战时总统罗斯福是那种玩弄美国式选举政治登峰造极的“民主”政客,对戴高乐那种如圣女贞德和波拿巴将军般的传奇性“独裁”领袖怀有极其强烈的政治偏见,认为戴高乐未经
法国人民选举授权,无权代表法国的利益。

又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溃败和对
纳粹德国屈膝投降,罗斯福根本不愿意承认法国的大国地位,打算在战后把法国作为一个二等国
家甚至是附庸国家来对待,一度还有过占领和肢解法国本土的计划。

材料三新方案在坚持反对“两个中国”的原则立场的同时,对建交的具体步骤和“驱蒋”的具体方式
采取了变通处理的方针:不要求法国先宣布同台湾断交,而以内部默契这种匠心独运的方式处理法
台关系问题,即在中法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承担相应义务达成
默契的情况下,采取中法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台断交的特殊方式。

⑵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法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材料二,分析法国与中国建交的
政治目的。

(2分)
——《中法建交秘闻:周恩来向法国使者口授三点默契》
材料四中法建交是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两位世纪伟人高瞻远瞩做出的政治决断,也是世界
历史和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东西方两个伟大国家从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0年弹指
一挥间,中法关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虽然两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也有明显
差异,但两国都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都坚定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都视对方为
重要合作伙伴,都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

正是在此基础上,尽管国际局势和两国各自都经
历了很大变化,中法关系却始终充满活力,日益走向成熟。

——王毅《今日中国》
⑶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法关系却始终充满活力,日益走向成熟”的主要因素。

(3分)
【答案】⑴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并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峙,中法分属于两个不同阵营;国民党仍然
霸占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员国位置,新中国得不到西方国家认可;电影艺术遵循国家外交路线,蕴含政治色彩。

(6分)
⑵从政治形态的对立走向中法建交。

(2分)目的:法国企图利用中法关系对抗美国。

(2分)
⑶因素: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
基本准则;符合两国共同的国家利益(3分)
【解析】该题通过中法两国关系的变化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其中第⑴小题学生比较熟悉,
但是分值较大,答题时要注意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青天白日旗”、“遭到拒绝”等,结合当时
的时代背景,依据分值从世界格局、国家地位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第⑵小题比较容易看出中法关系的前后变化是从政治形态的对立走向中法建交,但表述时应当简
洁准确,不宜拖泥带水;至于原因分析,要抓住材料二中的法美关系的特点去总结,即法国企图
利用中法关系对抗美国。

第⑶小题考查学生对中法关系的背后涉及的世界政治、经济趋势的理解与认识,要求找出“中法关
系却始终充满活力,日益走向成熟”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当前国际环境、中法两国利益和外交原则
等方面加以概括。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现
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法建交
3.“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属
于“进步的历史进程”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伟大的世纪,表明只要是不能使得社会
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事件都是错误的,恰好D就是,两极格局不是一种进步,某种意义是
种倒退,开始了美苏争霸以及冷战的较量,给世界带来了不安定因素;C是因为1917年俄国十
月革命,引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同时,美、英等西方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但遭到拒绝.由
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
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
A.美苏准备再次合作
B.双方用冷战方式争夺世界霸权
C.世界出现了和平的契机
D.接受中国“求同存异”主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实质。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全面冷战,实质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在争夺世界霸权。

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实质是想与美
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而美国的“和平演变”是要颠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独霸世界。

A、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6.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A
【解析】解题时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A项,因为马歇尔计划
主要在欧洲实施,它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
目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B、D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政治军事手段,不符合题意中经济手段,排除C项
7.观察下图,导致该局面产生的背景中,最直接一项的是
A.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B.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渐形成
C.日本法西斯的无条件投降D.半岛两个对立政权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朝鲜战争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朝鲜战
争的产生背景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所以答案选A。

8.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
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解析】1859年,赫鲁晓夫强调工人阶级,这些信息都指向选项D。

此题关键点在于经济领域
的斗争上升到了政治领域
9.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此话表明这两种政策的实质是相同的,
它们的相同的实质是()
A.是美国争霸世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答案】A
【解析】B项是两种政策的目的,不是实质,所以排除B项。

C项说法本身错误,马歇尔计划是
经济手段,D项也是目的,不是实质,排除;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为遏制苏联,夺
取世界霸权实行的政策,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冷战
10.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和美国的某些做法颇有意味。

苏联采取秘密措施支援中国进行抗美
援朝。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苏联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
A.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现裂痕
B.苏联尽量避免与美国爆发全面战争
C.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弱势
D.政治措施是军事的补充和延续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二战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入“冷战”,但始终避免陷入新的世界大战,“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苏联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就是为了避免美苏之间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冲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与
中苏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