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文字背后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语言文字的背后
从一个教学案例谈起。
我教三年级的一节作文课《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其中有一个片断:女生灵灵满怀焦急和无奈的神情说:“我最喜欢我家的小狗的叫声,可是,怎样能写出小狗的叫声呢?”没等我开口,一个男生不加思考地说:“汪汪”。
另一个生男也站出来,学着幼儿园小朋友奶声奶气拍着手唱:“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么叫?汪汪!汪汪!汪汪汪!”几个汪字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
灵灵着急地说:“我家的小狗可会叫了,比唱歌还有趣,不信你听……”。
接着灵灵模仿了生气时的狗叫,撒娇时狗叫,受委曲时的狗叫,饥饿时的狗叫,防卫时的狗叫……变化多端,韵味十足,把大伙都听傻了。
我明白了灵灵的意思,她是想通过写狗的叫声来写出小狗的可爱。
我立即问道:“语言文字就汪汪两个字,怎么能表现出小狗的这么多神情呢?”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了。
我接着说:“刚才灵灵同学学小狗的叫声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不一样。
”“那怎么表达这不同的叫声呢?”“用标点”,“破折号!”“感叹号!”同学们又活跃起来。
“那就加上这些符号再读一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模仿一下小狗的行为……”场面一下子热烈了,都学起来了,五花八门。
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我因势利导就让学生以《汪汪》为题写下这篇作文,孩子们说得是兴趣盎然,写得童真童趣,我读得童心大发。
是的,许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学就停在“汪汪”层面,而忽略了“汪汪”背后的东西。
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
问题,才是师生与文本实现对话的真实话题。
—、“汪汪”层面,“乱花渐欲迷人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透过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古诗成为课文,进入教材,古诗本可以吟诵为主线,穿插着背景的介绍,诗眼的挖掘以及意境的构建等等,就能和诗人心心相印。
但是,一句“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语文课的价值取向弄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所适从,忧心重重。
二、价值层面,“众里寻她千百度”
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
如果方向出了偏差,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只怕是“此数者愈,而离楚国愈远耳”。
文本不等于语文,课本充其量是个例子,是个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的,并不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哪里?语文课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
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把握语言规律,提升语文素养。
换句话说,我们要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教材。
如张老师在教《西门豹》时,先是师问生答,充分回顾老大爷的话,接着生问师答,教师剔出每部分的总起句,最后,比较师生的
回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懂得简要和详细之间的辩证关系,简要是为了让别人抓住要点,详细是为了让另人听得明白。
张老师的成功在于,她能跳出文本看文本。
教学基于文本,但没有被文本所限。
她关注文本本身,更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她并不满足于学生读懂课文,着眼点在学生语言训练和发展上。
所以,就这一部分的处理,她的侧重点在老大爷的语言上。
显然,老大爷的话先概括后详细,很有特色,学生可以揣摩和学习到语言的规律。
这样的定位,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实实在在受益,显得质朴而本色,扎实而有效。
(一)怎么引领学生基于内容的了解,学习作者的表达呢?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尝试。
1、技能性表达。
表达的方式很多元,每种方式所内隐的技能也各不相同。
就语言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必须掌握的基本表达技能大体包括以下这些内容:概括和复述,仿说及表达形式的转换等。
其能力指向是:对所阅读信息的重组能力——表达的完整性、连贯性、逻辑性。
教师在这些基本表达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引领学生有效梳理文本内容,达成语言的积累的过程。
2、诠释性表达。
诠释性表达指以文本为依托,通过“丰富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表达中深入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和形式。
它的目标是指向一是文本的理解,但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一问一答,而是借助文
本内容,通过学生片断式的“议论、抒情、叙述、描写、说明”等,达成对文本的解释、说明、理解、评价;二是完成片断式的表达训练。
文本提供情境,使表达的指向(对象意识)更为明确。
表达的内容是相关情境的丰富和解释,其包含着读者的理解、体验和感悟。
表达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过程得以外显。
应讲求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并训练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表达,逐步养成遣词造句谋篇的好习惯。
三、想象补白,“东风夜放花千树”
文中写“贝壳”的语言十分有限。
师生已经“预设”了描绘贝壳的语言拓展点,并主动做好展示与表达准备。
学生从家里带来贝壳与大家分享,没有贝壳的就带来了自己课前画的画——他们的目的不言而喻:“秀”一下,当然包括露一“嘴”。
师:西沙群岛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多样、形状千奇百怪。
瞧,它们向大家走来了!(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贝壳)。
生:我手里拿的贝壳像只小刺猬。
生:我的贝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白蝴蝶。
生:这个扇贝像孔雀开的屏,五彩斑斓。
生:这个小贝壳像一朵欣然怒放的蒲公英。
师:能用上前面课文里的好词,学以致用,好!
生:有的像一顶小巧帽子,我想是给美人鱼戴的吧。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棒!咱们比一比,看谁还能介绍得更具体、更吸引人。
师:你们看,大海是多么神奇,它把贝壳变得如此千奇百怪、五彩斑斓!
生:我想编一首小诗。
贝壳贝壳真美丽,小朋友们喜欢你,穿成项链送妈咪。
贝壳贝壳真美丽,大海妈妈养育你,快乐幸福属于你。
师:太好了,瞧!在我们大家的想象里贝壳竟真是如此美丽,如此动人,如此充满了情趣。
现在出现在你脑海里的还只是那几个字吗?
生:不是了,是那么多非常美丽、动人的贝壳。
课堂教学,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在这样的随堂课上,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的空间里展开对话。
不必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在教师充分预设和有效引导的摧化下,课堂上流动着“生成“的精彩,学生说得意趣横生。
学生的精彩哪里来?一半要得益于教师适时的“点、抛、引、让”。
课堂上教师要胸中有“枝叶”,才有底气“成竹待墨”,和学生一同描绘一片葱郁绿林;教师要手中有“砖瓦”,才能有交待“抛砖引玉”,让学生的语言流转生辉;教师还要搭建一方舞台,舞出自己的曼妙,才能引来学生的精彩。
叶圣陶先生指出,鉴赏文字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
能“接近作者的旨趣”。
对于文章的“空白”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文字进行大胆的想象,并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出来,使学生对课文主体的认识更清晰、更丰满。
这些是本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拙见,以期通过这些“汪汪”文字能引起更多同行们的思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