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试题2019052302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
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克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礼器、食具、货币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嫁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

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4、《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5、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万,女工约有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
江五省女工就达余万人。

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A、城市化进程加快、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轻工业相对发达、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的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

这些论述的提出是由于
A、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已经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在全国展开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

它的实施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年月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 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

据此我们可知
.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 .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
、世纪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 .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
.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 .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
、列宁有言:“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这种享乐消费观
.是世纪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世纪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提高至
、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在美元原来价值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

”“合理的实验”是指
.国家干预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埃里克•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

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即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

”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 增发钞票,成立联邦银行加强对银行的管理,稳定金融秩序
. 政府实行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 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世纪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调整”的实质是
.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 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
、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世纪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增加货币发行量、扩大政府开支
、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增加政府税收
、年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下列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信息技术主导
②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③“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④“新经济”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商业周刊》提出的
.①②③④.①②③.②③④.①②④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

年奇想乐队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
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年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公有制显示优越性
、俄国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第卷
二、问答题(共三道大题分,题分、题分、题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年版
材料二:首创包产到户的小岗生产队所在的安徽凤阳县,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年来没给国家贡献一点粮食,国家先后补贴拨济.亿公斤粮食,但在实行包产到户后,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年增长,卖给国家粮食万公斤。

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亿吨,基本解决了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分)指出当时中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分)
(3)材料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存在的什么问题?他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分)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
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分)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

“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便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三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分)
()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分)()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国有化的浪潮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分)
()结合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谈谈你的认识?(分)
历史答案
31、()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
原因:新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需要巩固国防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措施:实行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

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
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的
原因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
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国有制)到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分)
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分)()事件: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分)影响: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了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
产积极性。

(分)
()需要:恢复战后经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调控社会经济;应对经济危机;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分)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
()认识: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