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国标版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事情,形象地揭示出剪枝增果的道理。

它所昭示的教改之路——“运用减法思维,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剪枝增果
果树在生长过程中会生出许多“徒长枝”,它们不结果,如果不把它们及时剪掉,只会白白地消耗营养,使来年的果子不仅结得少,而且结得小。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三十年间,虽然重申了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基础性和工具性,但由于使用的是加法思维,语文教学的头绪起来越多、越来越杂。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

正如1997年12月《文摘报》刊登的《语文教育的忧思》、1998年3月26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所提及的那样,“语文教学已进入了危机”。

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果树需要修剪的道理,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外表好看,只会争夺养料而不能结果子的“徒长枝”,遮挡阳光、影响通风、互相挤碰的“并生枝”、“病弱枝”大刀阔斧地剪掉呢?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

”王力先生也早已说过:“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这棵“疯长”的果树,确实到了该“剪枝”的时候了。

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教学思想,运用“减法思维”。

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思路:“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学知识。

因此,必须立足于练好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

二、“穿新鞋”必须走新路
多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或平面搬移运用,来排斥或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好像是一个“不识相”的“婚姻介绍人”,总不能恰当地摆准自己的位置,不愿意或不满足于仅仅充当“引线人”的角色,而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注意中心。

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偏要迫使学生从他那里间接接受游离于现象之外的“中介信息”,或是由他总结出来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结论。

学生学到手的不是
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

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已经够久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反思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语言要遵循语言的规律,强调语文本体,强调语文实践。

汉语是母语,学习汉语要遵循母语习得的规律。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变“满堂问”“满堂讲”为“满堂读”“满堂悟”“满堂得”,要让学生“自主”“自读”“自得”,教师千万不要替代,要启发学生悟在关键处。

只要是悟中所得,都为真得,都是灵光闪现,都必须给予积极的鼓励。

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作文教学要从写作本质来思考,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写身边的人和事,要让学生自由表达。

“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真感情就是好文章”。

那些起承转合式的,三部曲式的,虎头、猪肚和豹尾式等范文指导式的训练要适可而止。

指导要直接指向作文的过程,直接指向作文背后的生活,直接指向作文后面的那一个人。

只有这样,作文才显示其真正的本真态、健康态和发展态,学生也才能喜欢作文、享受作文,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发展才成为可能。

三、剪枝固本
剪技能增果,但光剪枝不施肥,果子照样结不好。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光靠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行的。

《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只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教学的落后局面。

要在生活中活学活用,逐步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时时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概括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改革,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

要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拓宽作文的空间,增添语文的乐趣,强化语文的功能,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语文,从爱语文到爱创造。

亦如剪枝、施肥固本的道理。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如果只局限在课堂上零打碎敲、忽视了在大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内化,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花拳绣腿腹中空,这岂不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