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A卷基础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8年级下册
第1单元·A基础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5分)
1.(3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糜子(méi)贮藏(zhù)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慰藉(jiè)柳林铺(pū)
C.哺育(fǔ)外溢(yì)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差使(chāi)米酒油馍(mó)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祛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宛转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3分)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歌颂了党的领导。


4.(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
..一项是()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C.《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六义”。

5.(3分)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宛转愉快自失消失B.宛转悠扬沉静自失弥散C.悠扬宛转沉静自失弥散D.宛转悠扬愉快自失消失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2分)
6.(6分)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②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③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④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砌大悟!
⑤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 改为________ ;________ 改为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亢.奋( )羁.绊( )
(3)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个句子。

7.(6分)下面是某同学习作中的一个片段,有两个错别字和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帮助改正。

初中时,我对《社戏》是了解不深的。

但课文里乘船观戏的插图,却给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条小船沿着潺潺水道,穿梭于古老而悠长的水巷。

于是从那时起,梦里水乡就时时招唤着我。

如今我终于来到社戏故乡,一睹她的风彩。

(1)改正错别字: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共12分)
(12分)文言文阅读
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释】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8.(3分)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9.(3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10.(3分)【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1.(3分)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四、现代文阅读(共31分)
(17分)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

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2.(3分)选文写了“我”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两种情绪及形成原因。

13.(4分)选文写了“我”看戏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按要求填写下表。

14.(4分)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②……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5.(3分)下列成语是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①好事多磨②熟能生巧③少年老成
16.(3分)选文中的“双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析。

(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

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

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

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

”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

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

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

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

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

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

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

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

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

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喝
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

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

”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7.(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18.(4分)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9.(3分)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

(任选一句)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

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20.(4分)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五、作文(共50分)
21.(50分)作文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联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

②叙事要感情真挚、朴实、自然。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1) 躁燥砌彻
(2) kàng jī
(3)示例1:这夕阳,使单调的天空变得富有生机了,使沉闷的大海变得无比聒噪了,使低沉的酷夏变的活力四射了。

示例2:这书声,使空虚的心灵立即变得充实了,使混沌的大地立即变得清新了,使沉寂的世界立即变得活泼了。

7.(1)招召彩采(2)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8.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9.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10.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1.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12.“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表明“我”的情绪很低落,原因是“我”想看社戏却遇到了波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表明“我”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原因是“我”看社戏的愿望得到实现。

13.波折:外祖母担心;转机:八叔的大船回来了。

14.①“一哄的”一词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②“飞一般”一词表现了船行的速度非常快。

15.①文章写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很多波折,最后这些波折还是一个个得到了解决。

并最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了行程。

②主要表现在孩子们很高的驾船技巧上。

③孩子们虽然年龄很小,但在坐船及开船的安排上却显得十分老练。

16.当“我”看社戏遇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表现了双喜的聪明。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

——表现了双喜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17.C
18.这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营造了慵懒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与下文烤白薯小贩的吆喝声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吆喝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19.示例一:A这句吆喝声里先突出了烤白薯的热气腾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同时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环境适合”。

示例二:B这句吆喝声连用了两个“吃啦!”对食客起到了招徕作用;同时从颜色、香味、口
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引发大家的购买欲。

(意近即可)
20.这里的凄凉、惨厉的声音恰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吆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可见,作者描写的“趣”,更不单单是声音上的有趣或者字句上的有味,更是对人情的体悟和洞察,既是市声之趣,更是人情之悟。

(意近即可)21.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