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萃(二)——脾胃观探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 系 的 中心 环 节 。 《 素问 ・ 玉 机 真 藏论 》 载: “ 五 藏者 , 皆禀气 于 胃。 胃者 , 五脏之本也。 ” 脏 腑 的 特
性 和功 能 反 映在 运 动上 , 不 外 乎 升 降 出入 , 而 脾 升
胃降 是气 机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的枢 纽 。其 学 术 渊 源 于
之 气亦 馁也 。 ” 陈 复正更 明确指 出 : “ 凡 欲 治病 , 必 先 藉 胃气 以为 行 药 之 主 。若 胃气 强 者 , 攻之则去 , 而 疾 常易 愈 , 此 以 胃气强 而药力 易行 也 。 ”
2 运 脾和 胃 , 旨在升 降
刘 老认 为 : 脾 胃是 人 体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脏 腑 相
东 垣创脾 胃学说 , 以《 脾 胃论》 著 称 。叶 氏独 具
慧眼, 倡 言 胃阴 , 强调 脾 胃分 治 , 从 而 发展 了脾 胃学 说。时 ‘ 天士 云 : “ 纳 食 主 胃, 运 化 主脾 ” ; “ 脾 宜 升 则
《 黄帝 内经》 。《 素问 ・ 太 阴 阳明论》 载: “ 脾 者土
刘 祖 贻 学 术 思 想 及 临 证 经验 集 萃 ( 二)
— —
脾 胃观 探 微
指导 刘祖 贻
卜献春 , 周
慎, 刘 芳, 宁泽璞 , 刘春 华
( 湖南省 中医药研 究 院 , 湖南
长沙 , 4 1 0 0 0 6 )
[ 摘 要] 刘祖 贻研 究员认 为 : “ 脾 胃健 则脏腑 和 , 脾 胃伤 则百 病 生” , 提 出“ 调 五脏 以和脾 胃, 和 脾 胃以安五 脏” 的观 点。
伤则 百病 生 ” , 故提 出“ 调 五 脏 以和 脾 胃 , 和脾 胃以 安 五脏 ” 的观点 , 调 理 五 脏 注 重 脾 胃升 降 , 用 药 温
和, 不过 用 寒 凉 或 温 燥 , 留 意 患 者 饮 食 情 况 。现 将 刘老 的脾 胃观 及其 临床 运用 阐释 如下 。
1 脏腑 相关 。 脾 胃为枢
义, 皆动 而 不 息 之 意 。运 与 化 , 是 脾 的功 能 。运 者
微, 亦 是脏 腑气 机之 枢 纽 , 胃气 降浊 , 使 饮 食 物 转 变 为 机 体 可 利 用 的 精 微 物 质 并储 存 之 ; 脾 阳升 清 , 把 精 微物 质运 化至 四肢百 骸 并 促进 人 体 吸 收 与转 化 , 脾 升 胃降 才 能 阴 阳交 泰 。 而 阳 气 的 下 降 必 含 阴气
第2 9 卷第 7 期
2 0 1 3年 7月
确 南中 匠缘 志

V o 1 . 2 9 N o . 7
・2 3・
H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J u l y 2 0 1 3
有 阴故 能下 降 , 地 有 阳故 能上 腾 , 是 以各 有 阴阳 也 。
阴 阳交 泰 , 故变 化 由之成 也 。 ” 脾 胃的 枢纽 作用 不 仅
仅 反 映在人 体生 理 上 , 中 医临 床治 疗 中同样 重 视 脾 胃所起 的作 用 。正 如 《 金匮要略》 所 云: “ 四季 脾 旺 不受邪。 ” 清代医家龚廷贤云: “ 胃气 亏 则 五 脏 六 腑
脾 胃是人 体 气机 升 降 出入 的枢 纽 , 气 血 生 化 的
来源 。刘 祖贻 研究 员认 为 : “ 脾 胃健 则 脏 腑 和 , 脾胃
以降 , 阳在 化 生 阴 的过 程 中下 降 ; 阴 气 的 上 升 必 寓
阳气 乃升 , 阴在 化生 阳 的过 程 中上 升 。王 冰 云 : “ 天
升 胃降 , 相 反相 成 , 相互 协 调 , 才 能 使水 谷 精 微 输 布 全身 , 饮 食 糟 粕 排 泄 体 外 。脾 胃不 仅 转 输 水 谷 精
分 治 的观点 。刘 老对其 推崇 备 至 , 认 为治 脾 重 在 运
脾升 清 , 治 胃重在养 胃和降 。 2 . 1 治脾 重在 运脾 升 清 运者 , 有行 、 转、 旋、 动之
本 文从 脏 腑 相 关 , 脾 胃为枢 、 运脾和 胃, 旨在 升 降 、 顾护脾 胃, 重在 气阴、 杂病治脾 , 和 调 五 脏 四 个 方 面 对 刘 老 的脾 胃观 及 其 临
床 运 用进 行 了阐 释 。
[ 关键词 ] 脾 胃观 ; 名医经验 ; 刘祖贻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7 7 0 5 ( 2 0 1 3 ) 0 7— 0 0 2 3— 0 4
也, 治 中央 , 常 以 四时 长 四脏 , 各 十 八 日寄 治 , 不 得 独 主 于时 也 。 脾 脏 者 , 常 著 胃土 之 精 也 , 土 者 生 万
健, 胃宜降则 和 ” ; “ 太 阴湿 土 , 得 阳始运 , 阳 明燥 土 ,
得 阴 自安 ” ; “ 脾 喜 刚燥 , 胃喜柔 润 ” 。认 为 人身 先 天 之 阴藏 之于 肾 , 后 天 之 阴本 之 于 胃。 叶 氏在 分 析 了 脾 与 胃的不 同生 理特 性 之后 , 提 出了 养 胃阴和 脾 胃
物 而 法 天地 …… 。 ” 《 素 问 ・阴 阳应象 大 论 》 载: “ 清
气 在下 , 则 生飧 泄 ; 浊气 在 上 , 则 生 膜胀 。 ” 提 出 了 阴
阳失调 的病 机 , 也 即脾 胃气 机升 降 的理 论 渊 源 。清 阳之 升在 于脾 , 浊 阴之 降 在 于 胃, 脾 胃 同居 中焦 , 脾
运其 精微 , 化 者化 其水 谷 。故 欲 健 脾 者 , 旨在运 脾 。 ( 1 ) 脾 阳宜 温运 。对 脾 阳衰 弱 , 患 者 有能 食 不运 、 腹 满便 溏 、 形寒怯冷 、 肢 凉腹 痛 、 脉象沉 细等, 宜 用 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