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 十五、走创新路教材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走创新之路
知识梳理
1.为什么说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1)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创新是____________之源、____________之基。
因为创新,科技才走出了神秘的象牙塔,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不论是对自然之谜的探索,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思索,生活的每一领域、生命的每一步都呼唤着创新的智慧。
(2)科技创新关系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
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
答案:力量发展兴衰存亡
2.怎样理解好奇与创新的关系?
(1)好奇心是许多科学家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____________,是创新的____________。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缺乏对事物的兴趣,是不会做出任何科学成就的。
(2)好奇心只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____________,进而发展为____________,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
答案:起点最初动力兴趣志趣
3.我们主要应培养哪些创新性思维?
创新思维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我们中学生,主要应培养以下几种创新思维:
(1)善于____________。
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观察。
(2)展开____________。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心理和创新的意象。
(3)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____________”,学会“____________”。
答案:观察想象标新立异质疑
4.为什么说创新离不开知识和实践?
(1)创新没有捷径,知识是创新的____________。
先有“厚积”,而后才能“薄发”。
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灵感才可能在某一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迸发。
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即使有很聪颖的天资,也只能浑然不觉地让创新机遇从眼皮下溜走。
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学习了知识不会应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青少年学生应响应时代的呼唤,站在时代的前列,高唱创新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培养自己的____________,提高自己的____________,满怀豪情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答案:前提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知识导学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人特点及当地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收集图片资料,调查访问,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
第一,学习“创新与科技发展”这一内容,可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搜集、同学交流、参观科技展等方式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收集、交流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及增强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也可以通过搜集一些科学家创新的小故事,体会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国家、民族通过创新而发展,或不能创新而落后挨打的例子,体会创新的重要性。
阅读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故事,共同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
第二,学习“搭起创新的桥梁”这一内容,可以在班内学习交流同龄人的小发明以及他们的成功经历,寻找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因素,感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创新热情,启迪创新思维。
然后走进生活,亲自实践,体验创新的艰辛与快乐。
要重在实践,把学习内容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深入理解、领会所学内容。
疑难突破
1.科技创新的动机、素质、来源及历程
剖析:科技创新的个人动机。
不管是有些科学家自己的体会,还是调查分析,摆在第一位的动机都是好奇心,为科学而科学。
其次责任心也是重要的,但责任心的推动力不如好奇心,只有在好奇心层次上才能雷打不动、不辞辛苦、不计待遇等。
中国的科学家经常是在责任心号召下工作,自发的个人动机不够强烈。
科技创新的应有素质。
除了个人动机外,科学家的正直、勤奋、机遇、创造力、天赋等素质都是必要的,都很重要。
勤奋里还可以包含执著,盯在一个问题上做下去,这也很重要。
科技创新的来源。
分析起来有四个方面。
那就是:自然现象的探索,科学规律的发展,偶然现象的捕捉和国家需求的促进。
我国科研工作大部分是国家需求的课题,这是最多的创新来源。
拿整个科技发展的历史来说,首先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
第二是科学规律的发展,就是原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从这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引出新的问题。
比如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开后,二元二次方程式怎么解等。
这就是根据科学规律的发展做下去,那也是创新。
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是永远没完的。
偶然现象的捕捉也经常是科技创新的来源。
我说的偶然现象还不是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的那种,那是一下子触发了人的灵感。
我说的偶然现象的捕捉,确实是由偶然现象而来的,这在药物研究领域里经常有这种情况。
比如牛痘的发现。
看到挤牛奶的孩子不得天花,因为他经常接触牛的天花痘,研究下去,就发现这个了。
青霉素的发现是偶尔在瓶子里发现了污染的地方不长细菌。
偶然现象的捕捉是很重要的科技创新来源。
要捕捉偶然现象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心眼了。
有心眼的人是会发现的,没心眼的就发现不了。
按巴斯德的话说,就是“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最后,对我们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就是国家需求。
国家需求是大量的,国家需求要我们做这种工作、那种工作,那就有很多需要创新,有些创新还是比较大的。
社会需要始终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这点,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科技创新的历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归纳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
科技创新也是做学问,所以也可以用这三个境界来表述。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就是你开始要想解决一个问题,但不知从何下手。
好像昨夜西风吹尽了碧绿的树叶,我一个人上了西楼,面对茫茫天涯,路在哪里?就是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不知道你的途径在哪里,不知道从何下手。
感到很苦恼,很孤独,很无助。
第二个阶段目标认准了,方法认准了,为它去拼搏。
那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追求科学的目标,为追求学问的真谛,人劳累得都很憔悴,皮带都宽了,但始终不后悔。
拼命追逐,努力下工
夫。
最后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来寻去寻了千百次,突然一回首,那个对象就在灯火迷迷蒙蒙的地方。
她已经站着了,突然被你发现,突然被你捕捉,被你拥有了。
长期困扰你的问题,突然一下子被你解决了。
可见,做学问首先是广泛探索,不知从何下手,很迷茫。
接着,看准了目标你就要为它憔悴,为它消瘦,最后总有你获得它的时候。
2.如何增强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剖析: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
(1)善于观察、见微知著。
创新的火花不会凭空而来,要创新首先必须和创新对象接触。
因此,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秘密,处处是发现之地,天天是发现之时。
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它们的原因,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发现。
(2)开发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想象激励创新。
伟大的创新皆起源于激发人们创造动机的伟大想象。
正是因为有了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梦想,人类才发明了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人类文明在想象的神奇力量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
那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的想象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逐一变成现实。
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首先是“敢于想”,敢于“异想天开”。
其次是“能够想”,想象的火花迸发于丰富的知识矿藏,创造想象尤其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再次要“善于想”,要围绕一点向外发散,朝四面八方想开去,打破常规跳出框框,任想象不受束缚地自由飞翔。
(3)摆脱思维定势,学会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求异思维的核心是“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
由生疑到存疑,到质疑,到新发现、新发明,这往往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
人们常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
无数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对权威下过的“结论”提出质疑,往往会得出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4)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
创新没有捷径,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先有“厚积”,而后才能“薄发”。
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灵感才可能在某一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迸发。
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即使有很聪颖的天资,也只能浑然不觉地让创新机遇从眼皮下溜走。
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5)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如果学习了知识不会应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