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1: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
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了它们的生物群落。 (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生 命 系 统 的 结 构 层 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池塘 (池塘中有生物以及池塘这个环境) 一片草地 一条小溪 一座山
整个地球?
随堂练习
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与其观点不相符的是( B )
A、虎克观察木栓组织,并命名细胞 B、列文虎克观察红细胞、细菌,并命名细胞 C、施莱登与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D、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
( C)
(5)有酒精产生 ①酒精量=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②酒精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6)有乳酸产生 ①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②同时产生乳酸和CO2→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3.液滴移动法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装置:欲确认某生物的细胞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实
二 在冰水中水浴5 min 在60 ℃温水中水浴5 min 在沸水中水浴5 min
验
1与1′试管内液体混 2与2′试管内液体混合,3与3′试管内液体混合,
步三
合,摇匀
摇匀
摇匀
骤
四 在冰水中水浴数分钟 在60 ℃温水中水浴数分钟 在沸水中水浴数分钟
五
取出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微专题四 与有丝分裂过程相关的图像和曲线分析
一、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分析 1.曲线模型
2.曲线解读
项目
上升段的变化原因
下降段的变化原因
核DNA 间期DNA复制,DNA数目加倍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DNA数目减半
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
THANKS
THANKS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 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生命系统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植物六大器官直接形成个体,没有系统层次
A、水母 B、心肌细胞 C、大肠杆菌 D、卵细胞
微专题一 与蛋白质的合成和水解过程相关的计算
一、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1.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失去水分子数)。 2.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若有p个二硫键生成,则还 应减去2p)。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熊猫与箭竹虽然形态迥异, 但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请大 家思考如何取证并证明这个 结论? 然后进行展示与互评。
请仔细阅读课本“思考讨论”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第一位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是谁? 2、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谁?主要观点有哪些? 3、细胞学说内容中有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你是科学家请将其进行修正。 4、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你能从中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5、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统一性? 6、恩格斯给予细胞学说很高的评价,请你说说你对之的理解?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实验结果 装置一着色液滴 装置二着色液滴
结论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种子已死亡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 的无氧呼吸
(3)物理误差的校正:为了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装置二 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2.酶专一性的实验分析
实验组:底物A+相应酶液A—检—测→底物被分解 对照组:另一底物B+相同酶液A—检—测→底物没被分解 实验组:底物A+相应酶液A—检—测→底物被分解 对照组:相同底物A+另一酶液B—检—测→底物没被分解
3.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实验原理:温度影响淀粉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淀粉的水解速率。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 深浅可以判断酶活性。
脱去水 肽链数目 氨基酸数 肽键数目
分子数
1条
n
n-1 n-1
m条
n
n-m n-m
氨基 数目 至少 1个 至少 m个
羧基 数目 至少 1个 至少 m个
多肽(蛋白质)的 相对分子质量 an-18×(n-1)
an-18×(n-m)
注: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二、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的计算 可将肽链看作“C”与“—CO—NH—”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在“C”上连接着—R和—H,在肽链的两端分 别是游离的“—NH2”和“—COOH”,如图所示:
呈蓝色
无蓝色出现
呈蓝色
结论 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实验原理:H2O2 ②实验步骤
—过—氧—H化—2O氢+—酶O→2。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一 注入等量过氧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二
注入不同pH的溶液 1 mL蒸馏水 1 mL盐酸 1 mL NaOH溶液
微专题二 关于酶的实验设计及曲线分析
一、关于酶的实验设计 1.酶高效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1)实验组:底物+生物催化剂(酶)→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生成的速率) (2)对照组:底物+无机催化剂→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生成的速率) 说明: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 对象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要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分析 判断。
三
注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2 mL
2 mL
2 mL
有大量气泡
四
观察现象
无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
产生
③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酶活性。
微专题三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一、生物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 1.根据生物的类型判断: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大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乳酸菌)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 但也有些原核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杆菌、蓝细菌等。高等动物无氧呼吸都是产生乳酸的,高等植物 绝大部分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也有产生乳酸的,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可记忆为 “马吃甜玉米”)等。
2.根据反应物、产物的类型判断 (1)消耗O2→进行有氧呼吸,但无法确定是否同时进行了无氧呼吸。 (2)有H2O生成→进行有氧呼吸,但无法确定是否同时进行了无氧呼吸。 (3)无CO2产生→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4)有CO2生成 ①CO2产生量=O2消耗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CO2产生量>O2消耗量→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并存。 ③只生成CO2不消耗O2→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1.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2.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3.环状肽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取决于构成环状肽的氨基酸R基中的氨基或羧基数。
三、链状多肽中各原子数的计算 1.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2.氮原子数=肽链数+肽键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的总数。 3.含2个氨基的氨基酸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4.含2个羧基的氨基酸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2。
蓝色 ←—碘—液— 淀粉—淀—粉—酶→麦芽糖—碘—液→无蓝色出现
②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取6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与1′、2与2′、3与3′,并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试管编号 1
1′
2
2′
3
3′
2 mL淀粉 2 mL可溶性 2 mL淀粉 2 mL可溶性 2 mL淀粉 2 mL可溶性
一
酶溶液 淀粉溶液 酶溶液 淀粉溶液 酶溶液 淀粉溶液
加倍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染色单体 间期DNA复制,染色单体形成 染色单体消失
二、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 1.曲线模型
图中ef(BC)段表示间期DNA的复制,染色单体形成,fg(CD)段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即前期和中期, gh(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2.曲线解读 (1)当有染色单体(前期、中期)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 (2)当无染色单体(后期、末期)时,染色体∶核DNA数=1∶1。
பைடு நூலகம்
种群
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 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草 一条小溪里同种龟的全部个体 一座山上全部的山毛榉 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生 命 系 统 的 结 构 层 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