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重若轻情趣多(已发表)
——丰子恺《吃瓜子》赏析
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陈法强
日常生活中吃瓜子谁个不会,但能驾轻就熟地把这一简单的事儿写得如此绕有情致,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者已不多矣;至于能够因寄所脱者更属凤毛麟角了。
丰子恺作为一代大师,既有画家捕捉生活的敏锐,更有作家高超的不凡表现力。
大凡伟大的文学家,取材看似貌不惊人,但描写功底深厚,由于肩负着对社会人生的责任,其作品中往往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反映的往往是一些大问题。
散文作家常常举重若轻,涉笔成趣。
丰子恺的《吃瓜子》就是这样一篇上乘佳作。
一、结构腾挪自如,立意巧妙深刻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1—2段是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出“从前听人说: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题目是《吃瓜子》,但是文章却先从拿筷子、吹煤头纸技能入笔。
很明显,在这里运用了散文常用的对比法和烘云托月法,通过对比烘托吃瓜子技能的超绝绝伦。
前面做好了烘托铺垫,紧接着的3—5段集中来写吃瓜子。
依次从瓜子的畅销、自己吃瓜子的切身体会——不得其法,经不起它的诱惑乃至觉得吃瓜子可怕起来、吃瓜子的才能表现、吃瓜子的普遍性方面,交代了“为什么吃瓜子是三种中最进步发达的技能”。
在这部分中,对吃瓜子技能的描摹惟妙惟肖,让人叹绝。
散文张弛是有序、有时的,在大家对吃瓜子技能沉迷的时候,作者笔峰一转,就此宕开一笔说去,说吃瓜子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
分别从因“吃不厌”,所以才“对中国人有非常的吸引力”;因“吃不饱”,所以才“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
”;因“要剥壳”,所以“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
”。
至此,文章的立意才和盘托出:原来《吃瓜子》绝不是单写日常的闲情逸致,而是通过描写中国人(重点说的是有闲阶级)在吃瓜子上的种种表现,指出了中国人在吃瓜子上打发时间的可怕,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另外文中还多次提到了“无数精通此道的少爷、小姐们”“闲散的少爷们”“女人们、小姐们”“有闲阶级”。
联系写作时间1934年4月20日来看,作者的担忧不无道理。
全文结构浑然一体,立意以小见大,可谓是别巨匠心。
二、细节描摹逼真,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描写情态逼真、惟妙惟肖的段落,尤以第5段为最突出。
这一段作者集中笔墨来写闲散的少爷们和女人们、小姐们的吃瓜子相。
写少爷们时,“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
从容自由,真是‘交关写意!’”,一副悠闲懒散的姿态;接着用拟声词“格”“呸”活画出自在熟练的情态;用一比喻句“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活
画出了吃瓜子的“动人”场景。
写女人们、小姐们的吃瓜子相时,“态度尤加来得美妙”一句是总写。
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塞”“咬”,听见的是“的,的”两响,最妙的是“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吃瓜子之熟练、吃瓜子属技术活,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作者说“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
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
”动词、拟声词的恰当选用;比喻句的活用;加上语句的短小精悍,都极好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收到了妙不可言、让人心驰神往的效果。
除此之外的细节描写,如吹煤头纸的神功,我吃瓜子“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复戒,戒而复吃,我为它受尽苦痛。
”的可怕,看戏时邻席的不相识的观剧者也来掏取吃瓜子等细节也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三、语言亦庄亦谐、幽默风趣
开一代先河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其散文随笔具有明快朴实、幽默隽永的特点。
如“近来国内有不少人努力于国粹保存。
国医、国药、国术、国乐,都有人在那里提倡。
也许水烟和煤头纸这种国粹,将来也有人起来提倡,使之复兴。
”“现代中国人的精通吃瓜子术,由此盖可想见。
我对于此道,一向非常短拙,说出来有伤于中国人的体面,但对自家人不妨谈谈。
”“托祖国的福,这示范没有失败”等语句就很风趣,而这无不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智慧。
作者还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如“两半瓣的瓜仁紧紧地装塞在两半瓣的瓜子壳中,好像日本版的洋装书,套在很紧的厚纸函中,不容易取它出来。
”“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
”“最好只尝滋味而不吞物质。
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则开筵大嚼,醉饱之后,咬一下瓜子可以再来开筵大嚼。
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
”全文就像在说家常般吞吐自如,又不乏诙谐幽默的讽刺,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亦庄亦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言以蔽之,全文巧在构思,妙在立意,工在细节的描摹和语言的锤炼上。
《吃瓜子》一文,正如久吃不厌的瓜子一样,妙不可言,实在值得一读。
优美的描写辛辣的嘲讽
——丰子恺散文《吃瓜子》赏析
李敏孝
丰子恺先生《吃瓜子》的原文较长,这里节选了一个部分,即最精彩的一节。
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小品来欣赏。
作者就"吃瓜子"这一话题,给我们描绘了两幅情景。
文无定法,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千差万别,可叙事、可写景、可说理、可抒情。
从一个话题说开去,把见到的情景记下来,当然也是文章的一种写法。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首尾两段从总体上稍作评论;中间两段,分别就少爷们和小姐们吃瓜子,作了精彩细致的描绘。
本文不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见长,而以描写生动、形象、优美取胜。
行动描写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写少爷们吃瓜子时,用了"吸、咬、吃、谈、笑"五个动词,妙在又用"且"字把他们一一连接起来,就是说这五个动作是不间断连续进行的,两两之间甚至是同时进行而互不影响的。
在吞云吐雾的嘴巴中,瓜子也练起了太极拳。
那种高超的技艺真堪称一绝。
写小姐们吃瓜子,用了"摘--塞--咬--转--侧--放--拨--抽--吃"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小姐们吃瓜子的全过程,突现其"美妙"特征。
樱桃小口里,连瓜子也跳起了迪斯科。
这一切表现的是何等洒脱,似乎已不是吃瓜子,而简直是在进行高超的艺术表演了。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
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双手配合默契,吸吃两不误。
小姐们敏捷转动的"手",微微侧着的"头",带上了表演的身段,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真是神来之笔,非大家手笔难以
为之。
声音描写中拟声词的运用逼真、形象。
少爷们"'格','呸','格','呸'"的声音中,似乎可以听出潇洒中带着粗放;小姐们"的,的"的声音中,似含有深闺女子的文雅与秀气。
所用的拟声词及标点,还使人感到二者声响轻重有别,间隔长短不同,然而又都富有节奏感,浑身似乎都充满了艺术的细胞。
真是如闻其声,同时也似见其形,形态也似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比喻的运用更增强了描写的形象性。
少爷们的"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使壳、瓤分割,取舍自动化;小姐们"兰花似的手指",连丢去的瓜子壳也"如朵朵兰花",美丽中似乎还透着芬芳。
显得那么轻巧自如,优雅文静,脱俗超
凡。
本文的绝妙之处,不仅表现在它的描写上,更体现在它思想内容蕴含深刻的
特点上。
作者对"吃瓜子"作了前后两次评价。
开头说其"可叹佩",即值得赞叹、佩服;结尾说其为"专长"、"拿手戏",即特长、擅长处。
均对这些技能作了高度的评价,充分的褒扬,中间两层又作了精彩地描绘。
中国男女的这种技艺,真堪称一绝,
予以充分赞扬。
其实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似褒而实贬,寄托遥深。
我们必须听出弦外之音,辨明言外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准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要像歌德说的"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才能对本文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实际意思和字面意思,是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看似肯定的实际全盘否定,看似赞美的实际在辛辣地嘲讽。
字面意和深层含义之间的反差越大,讽刺嘲弄的意味才会更浓,批判力才会更强。
作者刻画的两种人,都是无所事事的"闲散"之族,游手好闲的"有闲"阶层。
"吃瓜子"这一细小情景,最能展示他们的逍遥自在,高人一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对"中国人"的赞美,实际是在讽刺、在挖苦、在"揭短",是"那壶不开提那壶"的羞辱。
是在"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语)。
撕毁其潇洒的假面具,揭了他们的脸皮,露出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孤寂、无聊、与空虚。
选材上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郁达夫称赞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从本文中可见一斑。
从吃瓜子这一特定的小情景中,表现少爷、小姐们的醉生梦死,反映世俗社会的虚伪污浊。
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给予侧面地揭露和委婉巧妙地嘲讽。
作者在原文最后写道:"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
""中国人"要都成了"吃瓜子"的能手,国家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能不让人害怕吗?看来小小瓜子可非同寻常啊!
作者以"吃瓜子"为话题,实际上意义早已超出了"吃瓜子"本身。
也并非论述"吃瓜子是好是坏"。
而是以"吃瓜子"作为一个意象,发出自己深刻的思索和慨叹;
同时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际,启发人深思,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