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治进展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道Ⅲ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治疗重点
Ⅲof SOD after ch01ecvstectomv and the
rates
of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
Cholecystectomy;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bile duct m;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Ⅲ型;
临床疗效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m of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after
cholecystectomy耽昭
Hospital,
Jianjun,Guan
Corresponding
were
studied.Results
The
scores on
abdominal pai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cores
7.5±1.1 and 3.0±1.6(P<0.05)while th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7.4±1.1 and 5.0±1.4
zyme
mary 2010 to Febm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inaverium bromid for 3 months while patients in the treat- ment group were,in addition to pinaverium bromid,given oryz—aspergillus enzyme and pancreatin tablet. Relief of ahdominal pain.abdominal distention and recurrence of the above symptoms after drug withdrawal
胆道良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胆道良性疾病的治疗进展胆囊结石的诊治1、关于胆囊结石的流行病学,以下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2、下列哪一项不是容易得胆囊结石的4F人群因素() A3、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4、关于保胆取石手术和胆囊切除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5、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的管理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6、下列选项中属于胆囊结石的继发性病变的是() E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快速康复的外科护理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快速康复护理的术前护理,不正确的是() C2、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是() D3、胆结石发病的高危因素不包括() A4、下述哪项不是胆结石的主要成分() D5、胆囊和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B6、急性胆囊炎常用的的处理方法是()Λ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1、在我国,引起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为() C2、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E3、胆囊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 B4、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不包括() D5、以下不是急性胆囊炎常见表现的是() C6、胆囊结石的最常见类型为() A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1、胆囊结石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为() B4、胆囊结石的最常见类型为() A5、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不包括() D6、以下不是急性胆囊炎常见表现的是( C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1、下列哪类药物是通过降低胆总管压力缓解SOD导致的腹痛症状() A2、下列哪项对胆道出血描述不正确() A3、下列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源性腹痛描述不E正确的是()4、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损伤胆管的可能原因有() E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英文译名是() D6、胆管损伤的BiSnRlth分型中,左右肝管汇合部损伤,造成肝管分离的是()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势不包括 E2、安全的关键视野(CVS)不包括() B3、困难胆囊手术的因素不包括() C4、有助于避免胆道损伤的方式不包括() B5、以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是() C6、以下不适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是() E ERCP胆总管取石手术1、胆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B2、胆道微结石是指结石直径小于() B3、以下不是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ReynoldS五联征表现的是() D4、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C 胆管系统手术的麻醉管理1、腹腔镜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D2、关于腹腔镜手术中返流和误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C3、人工气腹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4、上腹部手术人工气腹压力一般应控制于() D5、有关腹腔镜手术中C02栓塞的症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6、腹腔镜手术的常规监测不包括() E 腹腔镜胆道手术的医护配合1、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不少于() D2、胆道手术后,T管一般留置的时间是() D3、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为腹痛、寒战高热及() C4、出现夏柯三联征的胆道疾病是() C5、诊断胆囊结石简单而可靠的方法是()Λ6、胆道疾病中最易发生休克的是() E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中的护理实践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有点() E2、胆囊结石术后护理不包括() E3、对于疼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C4、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D5、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不包括() C6、夏柯三联症表现是() C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囊息肉的病理诊断1、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胆囊炎的特殊变异类型() D2、下列关于罗阿窦的描述错误的是() B3、坏疽性胆囊炎最标志性的镜下改变是() B5、经腹B超可显示为胆囊息肉的疾病包括() E6、经腹超声检查可表现为胆囊息肉的疾病包括() E 胆囊良性病变超声诊断1、胆囊结石的最常见类型为() A2、以下不是急性胆囊炎常见表现的是() C3、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E4、胆囊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 B5、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不包括() D6、在我国,引起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为() C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1、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D2、胆绞痛急性发作,国外推荐的一线用药是() A3、应行胆囊切除治疗的胆囊息肉有()Λ4、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抗生素选择考虑针对的病原体是() C5、胆石症无症状者,随访的时间及内容正确的是() E6、关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描述是() C 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治疗选择1、肝胆管结石的常见体征不包括() D2、肝胆管结石诊断的要素不包括() E3、诊断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条件不包括() E4、肝切除指征,不正确的是() A5、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C6、肝内肝管结石的部位() C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1、治疗SOD的临床常用药物不包括()E2、副肝管损伤后可致()3、关于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所需注意事项叙述有误的是O B4、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国际诊断标准O D5、关于MiriZZi综合征的叙述有误的是() E6、根据胆囊胆管瘦及内疼造成胆管壁的损伤,对YiriZZi综合征进行临床分型,可定为III型的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以()为标志的“安全三角”区开始分离 C2、胆管损伤最常见的病因是() A3、胆管损伤的重建术式首选() C4、胆管损伤确定性修复术后可常规放置经吻合口的胆道引流管,常规进行胆道、引流的时间应()5、以下哪项诊断方法可全面显示各种损伤类型的胆管树解剖结构,准确提供胆管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近端胆管扩张程度等信息()6、胆管的哪种损伤常涉及较大范围的胆管树结构,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肝内外胆道系统()。
急性胰腺炎诊治发展现状和进展
AP常见病因
胆石症(微结石) 嗜酒 特发性 高脂血症 高钙血症
SOD 药物与中毒 ERCP术后 外伤 术后
AP少见病因
胰腺分裂 壶腹周围癌 胰腺癌 乳头周围憩室 血管炎
AP罕见病因
感染
– 柯萨奇病毒 – 腮腺炎 – HIV – 胆道蛔虫
压升高; 4. 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激发胰腺分泌; 5. 从胃吸收,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继而引起十二
指肠内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最终导致胰腺分泌 亢进等。
高脂血症
约占AP之1.3~3.8% 通常为高脂血症Ⅰ、Ⅳ、Ⅴ型 甘油三脂>1000mg/dl(11.3mmol/L) 糖尿病等合并高甘油三脂 嗜酒病人合并高脂血症
腹痛 多在暴饮暴食后起病,普通解痉药不能缓解 弯腰、坐起前倾可减轻。主诉重而体征轻 恶心、呕吐 发热 黄疸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低血压与休克 弥漫性腹膜炎 麻痹性肠梗阻 消化道出血 皮肤瘀斑(Grey-Turner征、Cullen征) 胰性脑病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免疫因素
– SLE – Sjogren’s综合征
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不同地区AP病因 (%)
结石 酒精 特发性 其它
美国纽约 32 20 18 29
瑞典 38.4 31.8 23.2 6.6
印度新德里
49.0 23.6 16.5 10.0
胆源性胰腺炎(SBP)
约占AP 30~60% 注意微结石
药物引起胰腺炎可能机制
Drug
可能机制
ACE inhibitor
引起局部血管水肿,造成胰管阻塞
Asparaginase Azathioprine Cimetidine Corticosteroid Estrogen Furosemide 6-Mercaptopurine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外科诊疗进展
• 对于病程早期未能规范实施创伤递升式治疗且病程迁延较 长的患者,尽早行彻底的坏死组织清除术。
• 对于位置较深且孤立于胰腺后及腹膜后腔室的IPN患者可 直接行开放性清创。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外科处理——合并出血 • SAP引起的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腹腔内出血。 • SAP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腹痛、腹胀加重、血红蛋白 浓度急剧降低20g/L、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引流管见 血液流出,应确定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外科处理——合并出血 • SAP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 液呈高凝状态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其多累及脾静脉 。持续性的脾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胃底 静脉曲张出血。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外科处理——腹腔间隔 室综合征
• 非手术治疗不能有效缓解腹腔内高压,可在超声或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出坏死组织及腹腔渗液。若 引流下症状仍无缓解,则果断给予开腹手术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外科处理——胃肠道瘘 • 胃肠道瘘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一种罕见且可能致命 的并发症。 • 通过内窥镜、瘘管造影或手术显示坏死腔与胃肠道之 间的病理性瘘道相通时,即可确诊。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外科处理——胃肠道瘘 • 目前对于继发于胰腺炎的胃肠道瘘可采取"创伤递升 式"的治疗方式进行处理。 • 在大多数由胰腺炎导致的上消化道瘘形成的病例中, 只需要支持性治疗,即可能自发闭合。
奥迪括约肌
胆总管下端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文章来源: 2006-7-27 10:34:26胆总管下端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0年第3期第7卷综述作者:任为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重庆400016关键词:奥狄氏括约肌;运动任为综述时德审校【摘要】目的回顾近年来对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
方法通过肌电图、动态肝胆扫描照相、内镜测压、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探讨和评价奥狄氏括约肌的正常与异常运动。
结果内镜测压术是临床上鉴别奥狄氏括约肌正常和异常运动的金标准;某些外科手术或药物等会干扰其正常运动,引起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紊乱症。
结论内镜切开括约肌是治疗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紊乱症的重要措施;在外科实践中应重视对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的保留。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9424(2000)03-0199-03在上一个世纪,Rugero oddi对胆总管下端括约肌结构的发现和命名,奠定了对其功能研究的基础。
肌电图、闪烁扫描照相、内镜测压术等实验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帮助我们从不同层次和侧面了解括约肌的运动,加深了对其正常和异常运动的认识。
1 奥狄氏括约肌的正常运动〔1,2〕胆总管下端奥狄氏括约肌每天需要协调大约3L的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蠕动将其排入十二指肠。
胆汁流入十二指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内镜测压术研究表明,奥狄氏括约肌长度约4~6 mm,它存在一种主动收缩被称为蠕动波,起源于胆总管下端,收缩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舒张时胆汁流入括约肌管内。
如此重复运动,收缩增加胆汁的排泌加快,但是超过一定的限度,收缩会停止,胆汁也不能被排出。
因此,蠕动性收缩的意义在于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同时防止肠内容物返流入胰胆管内。
在正常情况下,蠕动的方向是前向性的,超过60%,而逆向性的不超过50%。
蠕动的频率约3~8次/分。
研究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3个主要参数是括约肌收缩压、蠕动频率及蠕动方向。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
5.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
6. 药物和毒物:迄今已发现260多种药物与AP有关。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
胰腺的解剖位置
胰腺的解剖 位置
胰腺的功能
胰腺的功能 外分泌
内含碳酸氢盐 各种消化酶
内分泌功能 胰腺的功能
中和胃酸 消化淀粉 蛋白质
脂肪
胰岛素 胰高糖素 生长素 胰多肽
代谢
葡萄糖
调节炎性介质
抗炎作用
急性胰腺炎的概念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是由胰酶自身消 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具有自限性和复发性。
肠管屏障破坏
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 感染—第二次打击学说:
➢ 重症胰腺炎时细胞免疫功能减退、肠管通透增 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消弱,细菌菌丛从结肠 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腹腔和血液循环使胰腺 感染、感染再激活巨嗜细胞,引起高细胞炎症 因子血症,在内毒素和炎性因子的作用下,致 多器官衰竭,形成所谓的第二次打击学说。
7. 手术和损伤:多项前瞻性研究发现,ERCP术后AP发病率为 1%~14%,体外震波碎石术造成肾与周围组织损伤,术后易 诱发AP。
8. 胰腺肿瘤:因肿瘤压迫所致梗阻、缺血或直接浸润激活胰 酶可诱发AP。
其中以胆道梗阻,酒精,缺血和高脂肪饮食最主 要。
胰腺炎的病因
缺血 损伤
酒精
胆道梗阻
高脂高蛋 白
肾功能衰竭 呼吸衰竭
休克
凝血功能障碍
败血症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胆管损伤的诊治进展
・综述与讲座・胆管损伤的诊治进展方小三。
黄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合肥230001)关键词:胆管损伤;胆管吻合;胆管重建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0)10-0112-02胆管损伤是肝胆外科的难题之一。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及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胆管镜的普遍应用,胆管损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如何预防腰管损伤的发生,如何及时诊断、正确处理胆管损伤一直是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
现将有关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胆管损伤的原因胆管系统在腹部位置较深,故由外伤引起的胆管损伤几率非常小。
其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解剖因素①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包括数目变异、形态变异、体积变异、位置变异等。
②左、右肝管异常:包括右肝管接受胆囊管、无右肝管、右肝管汇人胆囊管等。
③存在副肝管:通常副肝管的出现率为10%一20%川。
1.2病理因素导致胆管损伤的病理因素有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区严重充血水肿、严重粘连和瘢痕形成,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等。
1.3人为因素医源性胆管损伤90%以上是胆囊切除所致心】,其发生率为0.2%一0.5%[31,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胆管损伤的危险性有所增加,在对125000例Lc患者的研究中,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85%,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高3—4倍【2j。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术者对胆囊切除术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手术操作不规范及术中盲目钳夹止血、过度牵拉胆囊管、不清楚Colat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忽视胆管解剖的变异等。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可归纳为危险的解剖、危险的病理、危险的手术操作¨J。
2胆管损伤的分型、分类国际上常用的胆管损伤分类方法主要有Bismuth¨J、Strasberg、Steward.Way和Schol等几种。
Bismuth分型:I型:低位损伤,残余肝外胆管长度>2cm;II型:高位损伤,残余肝外胆管长度<2cm;Ⅲ型:肝门部损伤;IV型:肝管损伤;V型:合并副肝胆管损伤。
Oddi括约肌:从切开到修复 曾建平
1 ㊀O d d i 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 神秘面纱的揭开 O d d i 括约肌是一组围绕胆胰管末端, 起源于前肠 腹侧基底部的肌群, 在十二指肠出现后 5周左右形 成。虽然早在 1 6 0 0年, 法国解剖学家 F r a n c i s c i G l i s s o n i 就曾推测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存在。然 而, 直到 2 0 0多年后, R u g e r oO d d i 才正式的描述了这组肌群, 并将其功能定义为控制胆汁的排泄。自 2 0世纪 3 0 年代开始, 以B o y d e n 、 R e t t o r i 、 H a n d 等为代表的一大批 学者, 联合应用解剖学、 电生理学、 肌电图检测、 核素 闪烁照相、 胆道测压等多种技术手段, 逐渐揭开 O d d i 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面纱。 目前认为, O d d i 括约肌由胆道括约肌、 胰管括约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7 . 0 2 . 0 0 1 收稿日期: 2 0 1 6- 1 2- 1 9 ; 修回日期: 2 0 1 6- 1 2- 1 9 。 作者简介: 曾建平( 1 9 7 4- ) , 男, 主治医师, 博士, 主要从事良恶性胆 道病研究。 通信作者: 董家鸿, 电子信箱: d o n g j h 3 0 1 @1 6 3 . c o m 。
2 1 0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3 3卷第 2期 2 0 1 7年 2月㊀JC l i nH e p a t o l , V o l . 3 3N o . 2 , F e b . 2 0 1 7
明确。O d d i 括约肌结构异常的原因和类型、 功能障碍 的发生机制, O d d i 括约肌与胆囊切除术后疼痛、 复发 性胰腺炎、 胆胰管汇合异常、 胆管结石等疾病的关系 仍存在诸多未知的领域。如何精确的检测 O d d i 括约 肌的运动和准确评价 O d d i 括约肌的功能目前也缺乏 有效的工具和国际公认的标准。 2 ㊀O d d i 括约肌的切开与成形: 临床应用的价值 随着对 O d d i 括约肌结构功能及其与胆胰管疾病 关系的不断认识, 针对 O d d i 括约肌的外科手术— — — 括约肌切开术和括约肌成形术, 逐渐应用到临床。括 约肌切开术需要横断壶腹部的括约肌组织, 而括约肌 成形术则需要切除部分括约肌组织以及黏膜的缝合 重建( 十二指肠与胆管或者胆管与胰管) 。两种手术 都能永久性破坏括约肌的机能, 而括约肌成形术由于 破坏更为彻底, 被认为具有理论上的预防再狭窄的 优势。 1 9 4 6年 C o l p 报道的经胆管内镜行括约肌切开术 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 是最早针对 O d d i 括约肌的外科操作。同期, D o u b i l e t 和M u l h o l l a n d基 于胰腺炎发病机制与胆胰管共同通道相关的理论, 将 9 5 2年, 这种手术方式应用于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1 由他们设计的开腹经十二指肠入路 O d d i 括约肌切开 术为 O d d i 括约肌的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
oddis括约肌[必读]
Oddi氏括约肌功能障碍人类胆总管走行至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壁内与胰管会合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此处的括约肌由三部分组成: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壶腹部括约肌,三者共同构成Oddi氏括约肌,有10%物种的胰管括约肌缺如。
Oddi 氏括约肌含环行、纵行、斜行走向的平滑肌纤维,无论从胚胎学、解剖学还是生理学上看,Oddi氏括约肌均独立于十二指肠之外。
Oddi括约肌包括4组环形或螺旋形平滑肌,即①胆总管上括约肌;②胆管下括约肌;③胰管括约肌;④壶腹括约肌。
此四部份括约肌的组合在内脏神经和多种激素的支配调节下:①调节胆汁流动;②调节胰液流动;③防止十二指肠内容返流。
当它们任何一部分或整体组织的功能失调时,即引起病变。
Oddi氏括约肌功能障碍症是指由Oddi氏括约肌运动异常造成的反复胆型或胰型腹痛以及其他相关症状群。
Oddi氏括约肌器质性及功能紊乱均可导致其运动功能障碍。
胆囊切除术后约10%~20%患者出现反复腹痛或胃肠道症状,可伴有酶学改变,被称为胆囊切除后综合征,其中9%~11%伴有Oddi氏括约肌功能障碍;10%~20%特发性胰腺炎患者存在Oddi氏括约肌功能障碍。
第一节临床特点一、高张型女性多发,常见于胆囊切除术后仍有与术前相似的发作性疼痛的患者,痛位于右上腹,并向肩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严重者辗转不安,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发作后数小时可出现ALT、r-GT、ALP升高。
部分病人可出现血清胰淀粉酶、脂肪酶升高。
二、低张型多见于体质虚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伴有内脏下垂的病人,右上腹痛为持续性,但常伴有较轻微便秘,肝胰功能多无异常,影像检测胆囊胀大,都有收缩功能减退。
第二节诊断一、Oddi氏括约肌运动的内镜测压(一)内镜测压方法根据压力传导装置的不同,内镜下Oddi氏括约肌的压力测定可分为2种,即水灌注性测压法和非灌注性测压法。
水灌注性测压法是目前评估Oddi氏括约肌运动功能的金标准。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与胆管结石的关系
括约肌功 能异常 的概 念 。 d i O d 括约肌功 能障碍 与胆胰疾病 发生 . 两者关 系密切 , 机制 尚未 明确 。 本 文主要 就 O d 但 di
括约 肌功 能 障碍诊 断与 胆管 结石 成 因的关 系 的研究 现 状 作一综 述 1 O d 括约肌 的解剖生理 和胆道动力 学 中作用 di Od d i括约 肌 (p ic ro di O)位 于 胆管 、胰 Shn t fO d ,S e 管 和十二指肠交 汇处 , 是含 有平 滑肌纤 维的神 经肌 肉复合 体 .是胆汁 、 胰液排 出道 的 “ 枢纽” …。 内镜测 压及 电生理
,
入肝 血流量与 胆管压 高低和胆 管压 变化 的幅度成 正 比
关 系 。上述 协调机制 中任何一 环节 出现问题就有 可能导 致 胆道 动力学 改变 。 临床 出现 胆源 性或 胰 源性腹 痛 、 肝胰 酶 升高甚至会 发生胆胰 病 。 2 O d 括约肌 功能 障碍 的定义 、 断标准与方 法 di 诊
2 O d括 约肌功 能障碍的定 义 . di 1
患者除胆 源性腹痛外 。 上述 实验室 或影像学 检查仅 一项异
常 即可 , 型患者胆道 测压异 常率为 5 %~ 3 m型患者 此 0 6 %。 仅有胆 源性 腹痛 , 型患者胆道 测压异 常率为 1 %一 9 此 2 5 %。
22 O d 括 约 肌 功 能 障 碍 的 诊 断 标 准 与 方 法 . di
挛 、肥 大或去 神经所致 。两种类 型均会引起 S O基础压 升 高 . 窄者升高更 为显著 ; 狭 然而 , 两者之 间无 明显的界 限区 分 。 因此 ,O S D可 以理 解为 由 s O结构 异常或 运动障 碍导 致基 础压升 高 、 胆汁和胰 液排出受 阻 、 胆道 扩张 , 临床 表现
EST对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
EST对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
王顺文;胡兵
【期刊名称】《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4(4)4
【摘要】目的研究EST对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的治疗价值.方法对80例病人进行ERCP检查后根据罗马Ⅱ标准60例诊断为SOD,随机分配30例设为治疗组,行EST治疗;另30例设为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疗效及治疗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在腹痛消失和肝脏功能好转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急性胰腺炎,1例胆道感染.结论 EST治疗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痛苦小.
【总页数】2页(P235-236)
【作者】王顺文;胡兵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40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6+4
【相关文献】
1.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J], 许国铭;邹多武
2.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J], 刘忠铭;何勇;龚建平
3.谢晶日教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临证经验 [J], 庞雪
莹;刘业;宋爱英;刘松江;王鹏;张俐佳;郭琦;张文思;王业伟
4.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特色探析 [J], 庞雪莹;刘业;宋爱英;刘松江;王鹏;张俐佳;郭琦;张文思;王业伟
5.Oddi括约肌测压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对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诊治的意义 [J], 许国铭;邹多武;李兆申;孙振兴;尹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诊治指南(2010版)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15.4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ofOddiDysfunction,SOD)15.4.1SOD是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约占不明原因胰腺炎的1/3~2/3,常见于女性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
15.4.2SOD诊断的金标准是ERCP下进行括约肌压力测定(SOM),括约肌基础压力≥40mmHg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15.4.3怀疑SOD的患者进行ERCP/SOM具有较高的风险,术后胰腺炎(PEP)的发生率高达20%~30%。
建议降低灌注速率(每腔O.05~0.1ml/min),采用吸引式或固态测压系统,限制胰管测压时间,有助于降低PEP的风险。
15.4.4其他诊断方法尚有同位素定量闪烁扫描、脂餐超声检查、胰泌素注射的EUS/MRCP等,可避免PEP的风险,但诊断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确定。
15.4.5临床上,胆、胰型SOD可分成3型(见表4)。
15.4.6I型患者可不必行SOM,可直接接受括约肌切开(EST)治疗;II型、Ⅲ型患者在行EST前可考虑实施SOM。
l5.4.7胰型soD一旦确诊,首选ERCP下括约肌切开治疗;建议实施胆管及胰管括约肌分别切开,研2。
09I20,。
消化内镜学科年度进展报告-究显示,胆、胰括约肌同时切开或先后切开,疗效优于单纯胆管括约肌切开。
15.4.8预防性胰管支架短期(<14d)留置,可有效降低PEP的发生。
选用细的胰管支架,大多数支架在l一3周后可自行脱落,减少胰管损伤和再次内镜介入的机会。
15.5胰管破裂(ductaldisruption)与胰漏(pancreaticductleak)15.5.1胰管破裂/胰漏多为急、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少数情况下,手术、创伤或胰腺肿瘤亦会导致。
胰管破裂会引起胰周液体聚积或假性囊肿形成、胸腔积液、腹水、胰瘘、严重胰腺坏死等。
Oddi
中 心
此外 , 磷酸 二酯 酶 5 抑 制剂 —— 伐地 那非 、 前列
腺素 E1 类似 物—— 前 列地 尔一 a 一 环 糊 精包 合 物 以及 蛋 白酶抑 制剂 —— 加 贝酯等 也 已被 证 实能松 弛 S O,
Od d i 括约 肌 功能 障碍 ( S O D) 是指 O d d i 括 约肌
( S O) 收缩 异 常 引起 的一 系列 临床 综 合征 , 表 现 为腹 痛、 胰腺炎、 肝 功能 异 常等 , 多 发 生 于 胆 囊切 除术 后 患者 。随着 腹腔镜 胆囊 切 除 术 的广 泛 开 展 , S O D 的 发病 率也 逐 渐升 高 。据 国外 文 献 报 道 , 胆 囊 切 除术 后 患者 中 S O D 的发 病 率 为 1 0 9 / 6 ~2 0 , 其中 9 0
国际消化病杂志
2 0 1 5年 8月
第3 5卷
第 4期
I n t J D i g D i s , Au g u s t 2 5 ,2 0 1 5 ,Vo 1 .3 5 ,No .4
・
28 3 ・
・
综述 ・
O d d i 括 约肌 功 能 障 碍 的治疗 进 展 来自金 正 卢 神 吴嘉 钏 龚 彪
依 靠内镜治疗, 尚有部分患者需通过括约肌成形术等外科手术方法才能达到治疗 目的。 关键 词 : Od d i 括约 肌 ; 功能 障碍 ; 治 疗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3 4 X. 2 0 1 5 . 0 4 . 0 1 6
但 是否 能应 用于 临 床 治疗 S O D 还 需 更 多 的相 关 研
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胆道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中胆石症是最常见的一种。
Oddi括约肌是胆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异常与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针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检查方法主要有ERCP、磁共振胆道成像和黄酮酸激动试验等,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疼痛感和时间、经济成本等问题。
EST即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是一种治疗胆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在实际中,EST在切开括约肌的同时可以探测其功能状态。
因此,我们推测EST可能会对Oddi括约肌的功能产生影响。
本研究将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入手,探索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安全、准确和简捷的检测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机制。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EST影响Oddi括约肌功能的实验模型2.采用多种方法检测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3.分析EST影响Oddi括约肌功能的可能机制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小动物模型,建立EST影响Oddi括约肌功能的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使用适当的方法建立小鼠胆道模型,并确认Oddi括约肌的位置2.使用EST对Oddi括约肌进行切开,并记录切开时间和深度3.采用胆道造影和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检测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EST影响Oddi括约肌功能的可能机制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研究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
同时,本研究预期获得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产生影响的直接证据,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安全、准确和简捷的检测方法。
FD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胃电节律紊乱
胃动过缓(<2次/min) 胃节律紊乱
表现: 胃收缩无力,胃运动及协调性消失,固体排空延缓
餐前
健康人
正常慢波,主频 3 cpm, 餐后主功率
FD患者 不正常慢波,>70%节律紊乱
餐前
餐后
餐后 间隔2 min
频率(CPM)
频率(CPM)
健康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运行功率谱 EGG 通过富里叶频谱分析,提供准确的频率和主功率
Peptic ulcer
FD
2000
FD and GERD The diseases of the 21st century
GERD
FD+功能性呕吐
FD+功能性便秘
1%
9%
FD
34%
FD+IBS 30%
男408例,女757例,占 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 16.2%
FD+功能性烧心 15%
FD+NERD 11%
健康人MMC
十二指肠
近端空肠
5min 糖尿病患者MMC 胃肠动力低下,缺少MMCIII相
• 1 胆囊收缩素 • 2 胃泌素 • 3 生长抑素 • 4 胰高血糖素 • 5 促胰液素 • 6 血管活性肠肽 • 7 阿片肽 • 8 胃动素 • 9 胰多肽 • 10 神经降压素
胃肠肽类激素与胃肠动力
运动异常 ——解释FD发病机理中的不足
12
P<0.01
10
8
6
4
4.13
2
1.78
0 感知阈值
controls vs 52 FD
P<0.01
6.13 3.55
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治进展池肇春(青岛市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01)收稿日期:2004-06-23 修订日期:2004-07-24作者简介:池肇春(1934—),消化内科教授,本刊编委,主要从事肝胆病临床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05)03-0134-02 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S phimcter of Oddi dys func 2tion ,S OD )属功能性动力疾病,主要影响Oddi 括约肌(S O )的胆道部分,引起间歇性腹痛。
Oddi 括约肌由4个部分组成,即:(1)胆总管括约肌(BS );(2)胰管括约肌(PS );(3)壶腹括约肌;(4)中间纤维。
近几年来随着ERCP 、Oddi 括约肌测压(S OM )、超声检查、核素闪烁扫描等诊断手段的实施,对S OD 的诊断与治疗有了进一步认识,发现S OD 并非是十分罕见的疾病。
但至今难以建立S OD 的正确诊断和缺乏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以决定其治疗方法[1]。
1 S OD 分类[2]S OD 根据发病机制分S O 狭窄和S O 动力障碍两大类。
狭窄由炎症、创伤、感染、结石、瘢痕等因素引起,S O 动力障碍为S O 的功能性失调,引起胆管或胰管的间歇性梗阻、括约肌痉挛,影响平滑肌功能可能是动力障碍的一个机制。
根据S OD 的发生部位与病因,分胆和胰S OD 两种。
胆S OD (H ogan -G eenen 分类)分为三型:Ⅰ型(胆管狭窄):胆型痛、肝功能异常(肝酶>正常2倍)、共通胆管扩张>12mm ;ERCP 引流延迟>45min 。
Ⅱ型:胆型痛伴有下列1或2项:(1)肝功能试验异常(肝酶>正常的2倍);(2)共通胆管扩张>12mm ;(3)ERCP 引流延长>45min 。
Ⅲ型:仅有胆型痛。
胰S OD 亦分为三型:Ⅰ型:胰性痛;淀粉酶/脂肪酶>正常的2倍;胰管扩张,头部直径>6mm ,体部>5mm ;Ⅱ型:胰疼痛,并有下列之一项:(1)淀粉酶/脂肪酶>正常的115~2倍;(2)胰管直径头部>6mm ,体部>5mm 。
Ⅲ型:仅有胰痛。
2 诊断211 临床特征21111 胆S OD胆囊切除后胆痛与S OD 是同义词,然而多数患者胆囊切除后有胆痛而无S OD 存在。
理论上胆囊切除后胆囊储存胆汁功能丧失引起胆道压力增高与括约肌收缩,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了。
S OD 的发生率胆囊切除术后约为1%~2%,而10%~20%患者胆囊切除后胆痛症状持续,此时应与S OD 相鉴别。
美国每年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超过700000,但很少发生S OD 。
典型的S OD 多发生在40~60岁的女性,且在5年内有胆囊切除史和存在胆痛。
胆痛的特征表现为:(1)严重的、不变的右上腹疼痛,每次持续2~5h ;(2)疼痛病程常存在3个月;(3)每次发作持续不少于24h ;(4)主要发生在膳食后,常伴有恶心、呕吐和不安。
然而这些特征也见于不累及胆囊和胆管的其他疾病,因此并无特异性,从症状上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3]。
21112 胰S OD胰S OD 的临床特征酷似胰腺炎,呈急性复发性或慢性胰腺炎表现和疼痛,但胰痛并无一致的特征。
Ⅲ型患者仅有胰痛,疼痛本身可能是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表现。
Sherman 等报告胰S OD 时90%Ⅰ型患者和35%Ⅲ型患者呈括约肌压力增高。
新近Chen [4]证明 (opossum )使用卡巴胆碱(拟胆碱药)引起S O 一过性梗阻,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212 S O 测压(S OM )S O 测压是诊断S OD 的金标准,且在疑诊S OD患者的处理上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手段,为治疗提供依据。
可测定括约肌基础压、S O 时相收缩压、频率、传导方向及高压带的长度。
多数S O 时相收缩波幅为顺行的约占60%,逆行的可见于正常人。
基础压>40mmHg 提示S O 狭窄,S O 动力障碍患者S O 收缩相逆行的波幅增高。
有时增高显著称为S O 过速。
一致认为S OM 对胆S OD 的诊断有很高价值。
S OD Ⅰ型80%~90%患者基础压增高,Ⅱ型功能障碍患者约1/2有S OM 异常,Ⅲ型S OD 时S OM 异常发生率低约为7%~30%[5]。
一个报告593例胰腺炎或胰胆痛患者分别进行胰和胆括约肌压测定,结果60%患者发现有括约肌功能异常,1819%胰括约肌功能障碍测压增高,1114%胆括约肌压力增高。
特发性胰腺炎时S OD 的发生率为72%,且胆和胰S OD 同时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S OD 后胰腺炎发生率为431Chin J Clini Hepatol ,June 2005,V ol 121,N o 136%~31%,因此S OM的检查由于技术上的复杂性和有一定的危险性,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同时应指出1次测压不增高,不能排除S OD,应重复ERCP 测量括约肌压,如果患者症状持续,临床上又高度怀疑S OD,多次S OM检查可提高S OD的检出率[6]。
213 放射线检查:胆系闪烁图检查和超声影像检查当前用99m T c用于疑诊S OD患者的诊断,注射CCK可增加试验的敏感性。
通过电子计算机、定量记分系统来估计胆囊排空。
OS功能正常者积分0~4,S OD患者积分5~12。
本检查的缺点是有些结果与正常个体重叠影响临床的评价。
脂肪餐超声诊断,主要利用脂肪刺激胆流,S O 功能正常的患者胆管直径减小或无改变,而在S OD 患者则见胆管扩张,用Lipomul注射后45min进行超声影像检查和测定共通胆管直径,认为胆管直径增加2mm或更多为异常。
虽放射检查为非侵入性,似乎比ERCP、S OM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为好,但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关性并不高。
R osenblatt等[7]报告疑诊S OD300例,用S OM、脂肪餐超声和肝胆核素扫描诊断,提出S OM 基础压>40mmHg,活动相和收缩频率增加,逆行的收缩超过50%,脂肪餐45min后胆管扩张>2mm,而核素扫描则显示清除参数增加,出现上述指标考虑为异常。
S OM为诊断S OD的金标准,脂肪餐敏感性增加到53%,其中以Ⅰ型相关指数最高达90%,而Ⅱ型或Ⅲ型相关指数为50%或<50%。
另外在治疗上脂肪餐超声和核素扫描可预测S O切开术的反应,两种检查异常的患者进行S O切开术85%患者长期有反应。
3 治疗311 内科治疗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对S OD的特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多应用平滑肌松弛剂如亚硝酸盐和钙离子拮抗剂,亚硝酸盐在动物和人证实可松弛S O,可能使症状消失。
钙离子拮抗剂可松弛各种组织平滑肌,包括S O,但疗效持续时间短。
新近提出S OD的新治疗即电针刺治疗,针刺胆囊-34 (G B-34)穴(此穴位于右小腿侧面),可降低S O基础压,且增加S O波幅频率且持续,由于血浆CCK水平增加伴有S O收缩抑制。
认为系通过神经影响CCK分泌和S O动力起到治疗作用[8]。
动物试验肉毒杆菌毒素注入S O可使S O基础压显著降低[9]。
也用在疑诊S OD的患者[10]。
Ⅲ型S OD反应率55%,复发性胰腺炎患者反应率80%,反应持续几个月,此处还可预测对括约肌切开术的治疗反应。
312 外科治疗 最常采用的是手术括约肌切开术,它比内镜括约肌切开术的复发率低,但疗效并不比内镜括约肌切开术高,在胆痛和复发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反应率为40%~70%。
目前多数作者主张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可替代手术括约肌切开术或括约肌形成术[2]。
313 内镜处理[11,12] 对于S OD患者来说,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是最常应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胆S OD治疗反应率为30%~70%。
Ⅰ型胆S OD对EST有反应,且推荐不需要作S OM,Ⅱ和Ⅲ型S OD患者为了预测EST的疗效,应先作S OM,S O基础压增高的患者EST的疗效为91%,疗效可持续4年。
S O基础压不增高的患者做或不做EST之间在症状改善上无何差别。
提示S O压力正常或动力障碍患者进行EST疗效差。
多数Ⅲ型胆S OD患者,有些报告显示括约肌高压的发生率高,因此EST疗效与Ⅱ型胆S OD相似。
胰性括约肌高压,用EST治疗有某些程度减轻,复发性胰腺炎患者对胆括约肌切开术无疗效,胰S OD用胰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几乎2/3病例呈阳性反应,术后作胰胆管引流发生胰腺炎的危险性很低,是较为安全和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Linder等[13]报道33例疑诊S OD作S OM,19例发现有S OD,行EST治疗;与疑诊S OD而S OM压力高的患者作比较,前者症状获改善,但仍持续有疼痛症状,提出胆痛由多种因素引起,不能由单纯压力增高来解释。
[参考文献][1]Varadarajulu S,Hawes RH.K ey issues in sphincter of Oddi dys function[J].G 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2003,13(4)∶671-694.[2]Parajapati DN,H ogan W J.S phincter of Oddi dys function and other func2tional biliary dis orders∶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G astroenterol Clin N Am,2003,32(2)∶601-618.[3]C orazziari E,Shaffer E A,H ogan W J,et al.Functional dis orders of the bil2iary tract and pancreas[J].G ut,1999,45(Suppl2)∶1148-1154.[4]Chen JW,Thomas A,W oods C M,et al.S phincter of Oddi dys function pro2duces acute pancreatitis in the possum[J]。
G ut,2000,47∶539-545. [5]Aymerich RR,Prakash C,Aliperti G.S 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is itnecessary to measure both billiary and pancreatic sphincter pressures[J].G astrointest Endosc,2000,52∶183-186.[6]Varadarajulu S,Hawes RH,C otton P B.Determ ination of sphincter of Oddidys funciton in patients with prior normal manometry[J].G astrointest En2 dosc,2003,58(3)∶341-344.[7]R osenblatt M L,Catalano MF,Alcocer E,et al.C om paris on of sphpncter ofOddi manometry,fatty meal s onography,and hepatobiliary scinti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phincter of Oddi dys function[J].G astrointest Endosc, 2001,544∶697-704.[8]Lee SK,K im MH,K im HS,et al.E lectroacupuncture may relax the531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年6月第21卷第3期sphincter of Oddi in humans [J ].G astrointest Endusc ,2001,53∶211-216.[9]Sand J ,N ordback I ,Arv olap ,et al.E 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A on the sphincter of Oddi ∶an in viv o and in vitro study[J ].G ut ,1998,42∶507-510.[10]W ehrmann T ,Seifer H ,Seipp M ,et al.Endoscopic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in patients with rccurred acute pancreatitis due to pancreatic sphinc 2ter of Oddi dys function [J ].Alimen pharmacol Ther ,2000,14∶1469-1477.[11]T oouli J ,R oberts -Thoms om IC ,K ellow J ,et al.M anometry based ran 2dom ized trial of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sphincter of Oddi dys func 2tion[J ].G ut ,2000,46∶98-102.[12]E lton E ,H owell DA ,Pars ons WG,et al.Endoscopic pancreatic sphinc 2terotomy ∶indioation ,outcome ,and a safe stentless technique[J ].G astroin 2test Endosc ,1998,47∶240-249.[13]Linder JD ,K lapow JC ,Linder S D ,et al.Incom plete response to endo 2scopic sphincterotomy in patients with sphincter of Oddi dys function ∶evi 2dence for a chronic pain dis order[J ].Am J G astroenterol ,2003,98(8)∶1738-1743.老年重型肝炎合并感染临床探讨李安碧(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四川内江641003)收稿日期:2004-05-25 修订日期:2004-07-19作者简介:李安碧(1951—),女,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