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探析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探析构建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
方法随机抽选92例于2020年1月至6月来我院治疗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开展研究,利用抽签法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相同的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氯化锌软膏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3M敷贴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周边皮肤状态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完整率为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4%,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10.06;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26%,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7.56;P<0.05)。
结论 3m敷贴联合常规治疗有助于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能够保障造瘘口周围皮肤完整及洁净度,可作为护理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不同方法
急性坏死性结肠炎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具有急性、出血性以及坏死性炎症等特点,患者多数为突然发病,发病后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问题,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征,易发生于早产儿以及足月小于胎龄的婴儿,大部分患儿病情严重,容易出现休克现象,死亡率非常高,无明显季节性特征[1]。
目前,临床研究尚未证实其发病机制,多数因感染导致,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喂养不科学、早产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92例于2020年1月至6月来我院治疗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开展研究,利用抽签法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6:20,年龄在3~42d之间,平均年龄(15.20±0.64)d;观察组
患者男女比例为23:23,年龄在5~42d之间,平均年龄(15.78±0.59)d,对比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发现无显著差异,且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切口处理:护理人员定期
观察患者手术切口部位是否出现渗血、渗液问题,观察是否存在红肿现象,按时
更换切口辅料,保持切口部位干燥洁净,及时清理患儿粪便,以防细菌蔓延造成
切口污染[2]。
(2)造瘘口护理:通常情况下选用棉签与生理盐水对患者伤口进行
清理,将棉球浸入生理盐水中,轻轻擦拭患儿造瘘口部位,保持由外至内。
若患
者喂养方式以口喂为主,会造成排泄物增加,此时应放置一次性造口袋,即开放
式造口袋,粪便增加时,需要将袋子下放的夹子打开,将粪便排出体外,造口袋
需要每日进行更换,固定主要采用敷贴,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造瘘口颜色变化,
根据患者恢复状况调整处理频次。
(3)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生命
体征、临床指标以及精神意识变化,根据患者当天状况,记录出入量,根据记录
结果及时调整补液量,要求每日对补液量进行称重。
观察患儿外部特征变化,包
括皮肤弹性、眼眶是否存在凹陷、是否存在脱水问题[3]。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氧化锌软膏,使用方式为涂抹,每日两次。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3M敷贴,规格为6cm×7cm,状态为透明状,每日护理三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周边皮肤状态以及不良反应。
周边皮肤状态:若患者皮
肤无炎症反应,与健康肤色无明显差异,视为皮肤完整;若患者皮肤未见分泌物,但有轻微红斑,创口面积缩小明显,视为轻微红斑;若患者皮肤有明显炎症,分
泌物较少,存在瘙痒或疼痛,视为显著红斑;若患者炎症严重、创面未愈合,视
为融合性皮炎。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实验所有数据均以SPSS 24.0统计学软件作为分析、处理工具,计数资
料采用[n(%)]表示,以χ2作为检验工具,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周边皮肤状态
表1 两组患者周边皮肤状态对比[n(%)]
组别例数皮肤
完整
轻微
红斑
显著
红斑
融合
性皮炎
观察组4639
(84.78)
5
(10.86)
2
(4.34)
(0.00)
对照组4625
(54.34)
12
(26.08)
7
(15.21)
2
(4.34)
χ210.06 3.53 3.07 2.04
P<
0.05
>
0.05
>
0.05
>
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例数造口
狭窄出血造口
肠管伴坏
死
总发
生率
观察组462
(4.34)
(0.00)
1
(2.17)
3
(6.52)
对照组466
(13.04)
3
(6.52)
4
(8.69)
13
(28.26)
χ27.56
P<
0.05
3 讨论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获得性病症,患病后患儿主要表现出肠道黏膜或
深层组织坏死,多发于结肠近端,同时也有可能发生在回肠远端,极少数患儿会
累及到小肠。
该病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临床研究认为可能与肠道供血或细菌感染
等有着潜在联系,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且皮肤敏感性
较强,容易在术后出现造瘘口感染问题,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势在必行。
3M敷贴
使用极其方便,能够减少患儿恢复时间,属于物理隔离,可防止外来细菌造成感染,降低外部摩擦,另外,其可以缓冲皮肤与敷贴间形成的剪切力,避免对患儿
皮肤产生刺激,减少皮肤损伤[4]。
与传统涂抹氧化锌方式相比,这种方法更舒适,不利于患儿抓挠。
3M敷贴内部含有胶体可以吸收渗液,使其成为凝胶状,可促进
造口愈合,同时敷贴为透明状,能够观察到皮肤变化,若有异常可给予及时处理,其黏性较高,可防止卷边问题,患儿活动时可减少造口牵引力。
若患儿渗液过多
或皮肤存在溃疡不建议使用。
综上所述,3m敷贴联合常规治疗有助于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能够保障造瘘口周围皮肤完整及洁净度,可作为护理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两种护理方法对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的护理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78-180.
[2]肖金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100-101.
[3]赵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的比较[J].母婴世界,2021(7):170.
[4]谢凌燕,陈希容,张琳钐,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的比较[J].健康大视野,2019(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