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课
美术五年级第一课教案
![美术五年级第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ac5a6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a.png)
美术五年级第一课教案美术五年级第一课教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课题第一课形的魅力授课人宋爱秋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根本元素之一。
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
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认清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课前准备彩色卡纸、剪刀、各种平面形状等。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意见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二、开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答:略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根本元素之一。
〔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有规那么-- 无规那么—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老师示范〕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学生练习, 3.老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拾掇和整理:拾掇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考虑: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自我评价。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巨匠童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巨匠童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be532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b.png)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巨匠童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初步了解画坛巨匠XXX 的生平事迹及艺术风格,并透过其代表作品认识立体主义风格作品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典型作品的赏析,探究发现其艺术特点、表现手法,并能尝试运用简单的立体主义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到XXX向儿童研究,大胆、直率、无拘无束的创新与表达的艺术态度,树立信心,学会创新。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审美品味逐步提升。
在巨匠童心一课中,通过鉴赏XXX的作品,研究立体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与创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发现XXX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勾画出的正面、侧面人物,如何重组,并大胆描画成新的形象,表现出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
4教学过程4.1第二课时教学活动1【讲授】巨匠童心赏析激趣,感知分析1.师生共赏:对比欣赏XXX早期写实人物作品和中晚期的立体主义人物作品,谈一谈自己喜欢哪一幅画?哪一幅作品又更接近我们儿童画的?发表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这两幅作品有没有多是同一小我画的?引出艺术巨匠引见XXX。
初步了解他是一名不竭创新的艺术家,年青时画的作品像成人一样写实成熟,晚年时却返璞归真怀着一颗童心进修像儿童一样作画,作品中流露出童趣。
3.板书课题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10个小组赏析油画《坐着的玛丽.泰雷兹》,分别从色彩、背景的处理、装饰手法、造型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分析。
2.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色彩、背景、装饰、造型的局部图,师生共同总结立体主义的特点。
色彩——不拘泥于原色背景——大块面处理装饰——线面联合造型——多角度组合(拿出地球仪给学生观察,再出示世界地图,理解XXX立体主义肖像的造型与世界地图的绘制的共性:将不同的视平面合并体现在一张图上。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课 形的魅力-“黄冈赛”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课 形的魅力-“黄冈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6e62597ebceb19e8b9f6baa8.png)
《形的魅力》教学设计课题:形的魅力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形的魅力》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是由“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相结合的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或剪贴等表现方法,将各种几何形或不规则形组合出不同情感的画面。
同时,让学生感受各种不同的“形”在美术作品中的魅力,并理解不同的“形”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赏析和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形有一定的认识,动手能力也有所增强。
本节课打算选用纸为媒介,以学生比较感兴趣易操作的粘贴形式,在了解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想象组成画面,开展实践创作活动,并体验其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其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本课教学采用以下几个环节:寻找“形”——认识“形”——感受“形”的魅力——创作“形”——组合“形”。
通过学习“形”,比较不同形的魅力,培养学生感受“形”的组合产生的魅力。
通过欣赏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开拓学生对抽象画的认识,学习大师对“形”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的多种平面形,了解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的造型特点。
2、尝试剪或画出多种几何形与不规则形,组合成视觉效果不同的画面,体会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成的独特美感。
3、体会生活中形的魅力,乐于用几何形和不规则形进行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了解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几何形与不规则形,组合成视觉效果不同的画面。
教法方法:根据本课教学需要采用观察分析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图片欣赏开拓学生思维,设计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范图作品、彩纸、剪刀、固体胶等用具。
学生准备:课前进行点、线、面系统知识和色彩知识的复习;彩纸、剪刀、胶棒、硬卡纸等。
课堂实录一、导入:师谈话导入1、出示七巧板。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人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人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ecc4d66bec0975f465e2f7.png)
五年级美术《第一课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教案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专题欣赏学习,初步了解齐白石的生平。
2、知道齐白石花鸟画有哪些明显的艺术特色。
3、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用齐白石老人一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激励学生做事要善于观察,持之以恒;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诗意画导入:1、同学们,提起诗意画,就是通过画家的生花妙笔,把诗意生动形象的体现。
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同学们试着用画面体现一下。
2、其实,这个画题是老舍先生在1951年给“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出的。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绘画大师齐白石,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来体现这句诗的意境。
(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板书)的艺术作品。
二、引导欣赏(p2-p4)1、画家本人(人生经历)齐白石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只读过一年书。
成年后做雕花木匠,后来通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现代绘画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国画画家。
195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作品表现的题材(绘画题材)欣赏(p2—p4)3、作品表现的方法(表现方法)欣赏《荷花蜻蜓》(图示)4、其作品特点(艺术特色)欣赏《群虾》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图示)三、小结1、学生评述齐白石(齐白石是怎样的一个人?)2、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从齐白石的人生经历,绘画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几个方面去欣赏了他的作品。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一幅作品的内涵、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去欣赏。
四、拓展欣赏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大自然的赞歌》教学设计1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大自然的赞歌》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087717a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1a.png)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大自然的赞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课大自然的赞歌》是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大自然的场景,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以及对应的绘画技法和步骤。
本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善于观察,善于表达。
但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绘画技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大自然,启发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需要耐心地讲解绘画技法,帮助学生提高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让学生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让学生掌握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绘画技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运用到实际的绘画作品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技法。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学生进行绘画实践,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案、课件、画具、绘画作品等。
2.学生准备:画具、绘画作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绘画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和示范绘画技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4)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4)](https://img.taocdn.com/s3/m/d18054f5f46527d3240ce0e8.png)
近大远小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和现场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视觉现象。
2、能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纵深感。
3、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
重点难点:1、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2、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学习准备:1、教师准备: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如街道、铁路、建筑、树木等,制作“近大远小”教具所用厚卡纸,大师的作品。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注意观察画面给你的感觉。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越来越小……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在一个平面内表现出物体远近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题《近大远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受,精美的图片欣赏,导入课题,并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新授(一)图片欣赏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近处和远处景物的的变化,并请学生说一说。
(教师出示关键词)学生边观察边说出自己的感受: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透视规律)(二)感受身边的透视现象教师设问: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观察。
今天老师带了一张照片,看,这是什么地方,你能找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吗?请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悟透视现象无处不在)(三)解释相关概念1、教师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人眼对物体的两端所形成夹角称为视角,距人越远的物体所形成的夹角越小,在我们看来物体就越小。
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 第1课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 优质教案
![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 第1课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 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a26a4d227916888486d7ca.png)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优质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之一,也是一位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的全能型艺术家。
他早年出身贫寒,少年时期以木工为生,青年时开始学画,六十岁到北京卖画谋生,但门庭冷落,后在陈师曾的指导下“衰年变法”,画风和境界有了质的飞跃,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他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获国际和平奖。
本课教材主要以齐白石最受人称道的绘画题材——花、鸟、虫、鱼,最令人折服的艺术修养——诗、书、画、印,最使人着迷的气韵品格——画简意深、笔墨乱真为切入点,展现齐白石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特爱。
同时,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入手,认识和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及人格魅力。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教师可以用讲授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在讲授中,应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欣赏和品味。
此课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书刊、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但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来反映出本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将搜集的资料内化为个人的理解,从中认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
学生分析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识还很薄弱,不知道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也不能用美术的专业语言来进行文字评述,所以,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美术作品,他们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更是单纯,还不具备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
所以除了讲解、引导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009年3月26日。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人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人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d2a3b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6.png)
教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和绘画特点,感受齐白石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掌握齐白石的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和绘画特点2. 齐白石的绘画技法3. 欣赏齐白石的名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和绘画特点,掌握齐白石的绘画技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具有齐白石风格的画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墨水、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墨水、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齐白石,让学生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名画,感受齐白石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讲解(10分钟)1. 讲解齐白石的绘画特点,如:构图新颖、笔墨淋漓、形象生动等。
2. 讲解齐白石的绘画技法,如:用笔、用墨、用色、勾线等。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创作一幅齐白石风格的画作,可以选取齐白石擅长的题材,如:花鸟、虫鱼、山水等。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在画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展示(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齐白石艺术特点:1. 构图新颖2. 笔墨淋漓3. 形象生动绘画技法:1. 用笔2. 用墨3. 用色4. 勾线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收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齐白石的艺术风格。
2. 让学生完成一幅齐白石风格的画作,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细节:齐白石的绘画技法。
补充说明:一、用笔齐白石的用笔非常讲究,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不同的物体和情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笔果断、有力,线条流畅、自然。
他善于运用勾勒、皴擦、泼墨等笔法,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画鸟时,他常常用勾勒和泼墨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鸟的羽毛,使鸟的形象生动、逼真。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湘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湘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07b8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a.png)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湘美版第1课:认识颜色教学目标1.认识7种基本颜色;2.能够区分冷暖色调,懂得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3.了解不同颜色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七种基本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2.冷暖色调区分,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3.不同颜色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教学步骤1.导入:学生口语表达对颜色的理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2.学习七种基本颜色,让学生发现颜色的美和奇妙的变化;3.学习颜色的冷暖色调和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4.利用七种基本颜色,让学生制作“我的颜色卡片”,加深对颜色的了解和认识;5.讲解不同颜色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举例说明;6.总结本课内容。
第2课:学习线条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线条的种类;2.了解线条的表现力;3.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线条进行表现。
教学内容1.不同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粗细线条、虚实线等;2.线条的表现力;3.线条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导入:学生口语表达对线条的理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2.学习不同线条的种类和表现力,通过数图演示让学生了解线条的特点和应用;3.利用线条进行简单的创意绘画活动,如使用曲线勾勒白云和山脉;4.让学生自由创作线条,提升线条的表现力;5.总结本课内容。
第3课:学习画面构图教学目标1.明确画面构图的目的和意义;2.学习画面构图的基本原则;3.能够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构图方案。
教学内容1.画面构图的目的和意义;2.画面构图的基本原则:平衡、对称、变化、和谐;3.不同画面构图的种类及其表现效果。
教学步骤1.导入:学生口语表达对画面构图的理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2.讲解画面构图的目的和意义,及基本原则;3.通过示范画面构图,让学生了解不同构图的种类及其表现效果,如对称构图、平衡构图、变化构图;4.让学生自由设计画面构图并互相交流意见;5.总结本课内容。
第4课:学习人物造型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的造型和表现技巧;2.能够通过不同造型表现人物角色的心情和性格。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通用13篇)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b3843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b.png)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通用13篇)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表现生日开心的场面。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带相片情况二、记忆交流1、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与同学们分享你过生日时的快乐心情?请你把当时拍的相片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2、与同桌说说你过生日时的场面。
三、游戏指导1、在四人小组里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抽出一张纸,规定人物的动作;两人负责画出来;一人负责打分;2、请把你们小组画得满意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四、比较分析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三幅作品,说说哪一幅画的场面最生动?(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环境气氛等来分析)2、这些作品用得最多的是什么颜色?(红、黄)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欢快、温馨)五、现感受1、作业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生日中开心的场景,要求突出画面的主体。
2、学生作画,教师引导学生用以暖色为主的色彩来表现生日时欢快的气氛。
六、交流评析1、请你把你的画与同桌说说你画了什么?2、同桌互评,比比谁的画最有创意、场面气氛最欢快。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剪纸人物丨浙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剪纸人物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83d0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8.png)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剪纸人物丨浙美版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浙美版的剪纸人物教材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剪纸的历史渊源、特点和传统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 理论讲解讲解剪纸的基本工具、材料和方法,介绍剪纸创作中的主要形态、线条、颜色、对比等构图原则,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本要素和创作原则,为创作打下基础。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副浙美版的剪纸人物教材,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创作原则和技巧,自主创作一幅剪纸人物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逐个点评每组的作品,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4. 展示分享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班级中,由学生自己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过程。
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 总结回顾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回顾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剪纸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收集并整理一些具有剪纸特色的图片、视频或资料,以此来丰富自己对剪纸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本工具、材料和方法,提高剪纸技能和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表现出来。
3.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增长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1.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和创作原则。
2.如何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体现在作品中。
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点评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估,主要考核学生的剪纸技能和创作能力、创意表现能力、作品完成度和主题表达等方面。
评估结果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人教版新课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35ca3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9.png)
第一课形的魅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形态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根本元素之一。
驾驭形态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态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建各种画面。
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相识形态的概念和形式【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观赏各种平面形态师问:看了这些形态,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生答:略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二.开展阶段: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态。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答:略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根本元素之一。
〔点、线、形态、色调等〕2.形的分类〔学问窗内容〕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顺手画的形态〕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更〕:有规那么--无规那么—三.拓展阶段:1.怎样运用各种形态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建出各种形态〔剪出形态〕2.制作步骤〔老师示范〕四.学生作业: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学生练习,3.老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3.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整理和整理:整理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长及拓展:第二课形体的组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
驾驭形体的根本学问,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展雕塑创作。
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展再创建,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相识形体的根本特点【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展雕塑创作【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观赏几何石膏形体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生答:是立体的2.导入课题:?形体的组合?二.开展阶段:1.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b0a0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e.png)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
册)
第一课:研究绘画静物
教学目标
- 了解绘画静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掌握绘画静物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 提高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静物的作品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绘画静物的兴趣,并讨论绘画静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介绍绘画静物的基本概念:解释什么是静物,在绘画中静物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3. 示范绘画:老师现场示范绘画一个简单的静物,同时解释绘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4. 学生互动练:学生们分组进行绘画练,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静物进行观察和绘画,并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5. 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老师给予指导和肯定,鼓励他们提高。
6. 总结:总结本课研究的重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绘画静物,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教学资源
- 绘画静物的作品或图片
- 油画颜料
- 画笔
- 画纸
教学评估
- 学生绘画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
- 学生对绘画静物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精品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862b693a0116c175f0e48d3.png)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精品第一课名楼、民居、古塔(欣赏)(1课时)课业类别:美术欣赏课。
教学目的: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较易见的建筑形式择优进行欣赏,让学生初步涉及建筑艺术领域,懂得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各种建筑,提高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建筑艺术的一般常识,初步认识建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教师用生动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本课中选登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增强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及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电视里、报刊杂志和课外读物中,甚至在我们周围地方都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楼房、桥、塔,比如武汉黄鹤楼,我们常常被那巍峨的形象所吸引,往往情不自禁地想上去观赏一番,这就是祖国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祖国的建筑艺术,欣赏名楼、民居和古塔的建筑艺术。
三、讲授新课建筑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那遍布祖国大地的名楼、民居与古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欣赏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明白建筑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欣赏江南三大名楼。
高楼各地都有,为何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此三楼都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优势。
三楼都面江临水,无遮挡、视野开阔,能极目远眺,舟楫帆影,水天一色。
有道是山不转水转,水有灵性,景色有水便活。
而且三楼都濒临的是大江大水,同学们可知此三楼座落何地,面临什么江什么水?学生回答:黄鹤楼在武昌蛇山上面,临长江汉水;岳阳楼在岳阳市洞庭湖畔,腾王阁在南昌面临……(老师补充在赣江与抚河交汇处)。
教师:同学们可曾读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歌赋?学生:读过毛主席的诗:“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去。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5)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5)](https://img.taocdn.com/s3/m/a53868b23968011ca300918c.png)
课题:近大远小教材分析: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产生偏差,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通过观察自然界与生活中常见景物的远近变化、分析和讲解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通过学习把有关透视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
意在从透视学中最基本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基本的透视知识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初步了解绘画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并能在画纸的平面二维空间中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已经进入了写实期,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开始留心观察,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明确。
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
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教学方式、手段:1. 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可反复的演示方式,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进行观察,主动分析并归纳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c759e9f18583d0486459ed.png)
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了。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和影像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画现能否表现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透视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绘画工具或手工材料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室内活动。
1、欣赏教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能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2、欣赏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使生活经验及感知逐步清晰起来。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
课题
第1课近大远小
课时
授课时间
第周
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的规律。
2、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或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提高美术课堂中的效率,是本节课的主导理念!本节课在设计与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很多教学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ຫໍສະໝຸດ 美术语言。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艺术的视角: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教案
![艺术的视角: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92014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6.png)
陶艺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陶艺作品传递感情、表达思想、展示审美和创造美好等,在陶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想象力。
一、认识审美意识与想象力1.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美的感觉认识和价值判断,是一种基于美的理念、观点和价值评价的能力,也是一种高级的感性认识。
在陶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受陶艺作品,加强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修养,从而更好地创造美的陶艺作品。
2. 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头脑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它是诸如幻想、构思、推测、模仿、想象等能力的总称,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在陶艺教学中,要通过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和启发式引导,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让学生的陶艺作品在独特和创新中获得更高的美学评价。
二、陶艺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想象力的途径1. 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良好的陶艺作品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因为观察和感知良好的陶艺作品能促进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知,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识别和评价的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即从形式、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给学生以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2. 提供良好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机会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作空间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创造空间的环境,废弃陶瓷、玻璃、石头等材料,寻找灵感,挑选素材,大胆发挥。
而创作机会,则可以通过提供任务和项目形式等,促进学生对陶艺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自身理解创造性完成作品。
3. 引导学生审美分析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审美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艺作品,并从中发掘美。
第5课 分割与变形-辽海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5课 分割与变形-辽海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13af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f.png)
第5课分割与变形-辽海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分割和变形的概念和基本技巧;2.掌握常见物体的分割与变形的运用技巧,如:球、立方体等;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分割和变形的概念和基本技巧;2.常见物体分割与变形的技巧;三、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同学们需要掌握分割和变形的概念,这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2.营造一个自由、放松的创作环境,让学生们放手创作;四、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4.1 分割的概念和基本技巧1.分割的概念:分割是指将一个整体化为若干部分的过程,可以使用实线或虚线进行分割。
2.分割的技巧:常用的分割技巧包括:等分法、对称法和不对称法等。
这些技巧可以通过画线、剪纸等方式实现。
4.2 变形的概念和基本技巧1.变形的概念:变形是指将一个物体的形状改变为另一个形状的过程;2.变形的技巧:常用的变形技巧包括:拉伸、旋转、扭曲等。
这些技巧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实现。
五、教学方式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板书、教学PPT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分割和变形的概念和基本技巧;2.演示示范:教师通过具体的分割和变形示范,让学生理解技巧的实际应用;3.实践操作: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分割和变形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六、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掌握了分割和变形的基本技巧。
通过观察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案重难点
1、利用风能,制作风能玩具。
2、如何将风能的运用和纸玩具完美结合。
教案准备
竹条,薄纸、绘画工具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检查学用品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
4、欣赏风筝的图片:
引导学生欣赏风筝的图片,从风筝的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描述。
5、引导学生说说人类是怎样利用风能及其原理为人类造福。(风能发电机、滑翔机、降落伞……
6、引导学生在了解生活中风能运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对风能纸玩具的设想……(纸蜻蜓、风车、飞机……)
7、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技法点击: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完成了"会亮的玩具"的光源制作,下一节我们将在现有"光源"的基础上,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希望你们能收集更多的材料,结合"光源",设计出有创意的科学小玩具。
第2课时
(设计构思,设计稿制作阶段)
一、组织教案: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光源"制作知识
第十三课电脑美术
教案目标
1、Windows画图板中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
2、"复制、粘贴"命令和对称图案的关系。
3、试用Windows画图板上各种上具当画笔,设计多种形式的图案,并发展成多样对称图案。
4、用Windows画图板绘制对称图案,感受电脑绘画便捷、有趣的特点,探索电脑美术学习的多样表现形式。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风?什么是风能?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风能发电,风车的利用----)
3、师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简史:
风筝简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四、作品展示
学生典型作品展示,并进行作品互评,小发明家们的讲解、答疑,老师加以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以鼓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真正尝试了一次设计、创作的完整体验,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现代发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然而,这也是一个变革与优胜劣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使我们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走向世界!
2、发展阶段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身边已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
(2)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设计图稿(实物图、原理图、拟出设计方案、材料分析等)
(备注:参考方案,见学生用书图例)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学生典型设计稿展示,学生互评,请小发明家进行介绍,教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结合下节课的实际操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备注:在现代设计中,设计稿是设计方案的书面体现,它结合了图象、文字,包含了构思、原理、材料分析等,是整个设计环节中相当重要、不可缺少的一步;也为下一步的实物模型制作做好了铺垫。)
2、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并出示实物。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稿(小组合作),结合第一节课已经制作好的"光源"部件,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创造,制作出一个与众不同发亮的玩具。
三、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绘下来。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案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
六、教案廷伸与拓展
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想象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点、线、面和色彩方法来组织表现许多抽象作品,描绘出更多的微观世界画幅。
2、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及各种发光源,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会亮的玩具。
教案准备
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
教案过程
第1课时
(电路、光源制作阶段)
一、组织教案:
二、讲授新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实验器材,(出示:一节干电池,一小节电线,一个小灯泡,胶布);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吗?(师生共同探讨,并进行尝试,也可以请学生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十四课旅游节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灯泡发亮的工作原理,现在请你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接下来将要制作的"会亮的玩具"做好内芯。(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b )发展阶段
现在同学们都能完成内芯的制作,但只有光源材料能称得上是玩具吗?当然不能。要知道我们要"发明"的可是会亮的"玩具"啊!而且制作光源难道只有通过制作"内芯"这种方法吗?(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多种光源制作的探索,并在完成光源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构思,如何设想会亮的玩具。)
五、收拾整理:收拾整理自己的桌面和垃圾。
六、课后延伸:利用放学或活动的时间进行风筝、玩具的放飞和比赛。
第十一课微观世界
教案目标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6、制作对称图案:
(1)用铅笔工具设计图案的一半。
(2)尝试用形状工具、线条工具或笔刷工具绘制半个图案。
(3)用笔刷工具或油漆案,在编辑菜单下执行"复制、粘贴"命令,在图像菜单下执行"旋转、反转"命令,组合成对称图案(选择工具要在透明粘贴的状态下)。
2、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
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致。
C、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
剖面观察法:
A、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图象
B、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横剖切后,是发射式渐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3、探索切入:出示一对称图案,要求用电脑绘制。方法不限。
师归纳小结,引出“复制、粘贴”命令。
4、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特别是笔刷工具的使用,因为它是windows画图板里唯一的线条有变化的手绘工具,需要用鼠标反复熟练运用。并懂得改变它的笔画特点、粗细样式。
5、熟悉各项菜单下的各种命令。特别是编辑菜单下的"复制、粘贴"选项,图像菜单下"旋转、反转"、"拉伸、扭曲"选项。
教案重难点
1、学习用Windows画图板制作形式多样的对称图案。
2、多样工具表现多种样式的图案。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
二、讲授新课:
1、演示导入:运用课本中的对称图案制作简易的动画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
2、欣赏导入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的电脑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对称图案。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电脑美术的意义。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完成了设计稿,也就是说我们要制作的"会亮的玩具"已初具模型了,下一节课我们将根据设计稿进行实物组装,请同学们准备好相应的工具、材料。
第3课时
(模型组装阶段)
一、组织教案: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完成了设计稿,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设计稿"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4)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十分美丽。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现有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
(5)操纵: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放风筝人的巧妙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可以在空绘出各种图形,更是令人眼花镣乱。
备注:结合科学课的知识,将电线的一端绕在小灯泡的线圈上固定好,另一端则用胶布固定在干电池的负极,这时只要将小灯泡接触到干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即会发亮。
2、新授:
a )引导阶段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做了这一组实验,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电路图(展示电路图),有没有同学知道灯泡、电线、开关等的工作原理呢?(可做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一起探究得出灯泡发亮的相关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