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地质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章县地质地貌
1、地层
宜章县地层发育,从元古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第,除奥陶第、志留系和第三系缺失外,其余各系均有出露。
震旦系出露于县北东部张天坪一带,面积较小。
寒武系分布于张天坪、溶家洞一带,出露面积不大。
泥盆系县内下统缺失,中统和上统发育较好,出露于县北东部、南西部,分布面积小。
中统分跳马涧组和棋子桥组;上统分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
石岩系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县内分布广。
由下而上分为下统、中上统。
下统分:岩关阶孟公坳组,大塘阶有石磴子组、测水组、樟门桥组;中上统壶天群,主要出露于县内中部。
二迭系发育较全,主要分布梅田一带,次为黄沙,一六也有分布。
分下统和上统。
下统分栖霞组、当冲组;上统分龙潭组、长兴组,龙潭组为县内主要含无烟煤地层。
三迭系县内呈零星分布。
只出露上、下两统,缺失中统。
下统大冶群,出露于麻田圩、梅田石子岭一带;上统小坪群分布于杨梅山、关溪一带,为县内重要含烟煤地层之一。
侏罗系县内发育不全,仅长策、平和、关溪等地出现侏罗系下统,有夹煤及薄层烟煤,权局部可采。
白垩系分下统和上统。
下统出露于里田、曹田两处;上统南雄群,出露于县东部高龙桥至小塘与广东接壤一带。
第四系县内不太发育。
根据成因分为冲积层和残积、坡积层。
冲积层主要分布于溪谷河流的低洼地带,局部产锡、锆等矿。
残积、坡积层县内分布广。
2、构造
县境内经历四次地质构造运动:元古界震旦系与古生界寒武系之间的“雪峰山运动”;中生界三选系晚期的“印支运动”;侏罗系晚期的“燕山运动”;新生界第四系的“喜马拉雅运动”。
县内地质构造在空间上展布的特点,可分为纬向,经向、新华夏构造体系。
(一)纬向构造体系县境内的南岭是著名的纬向构造带。
构造带呈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冲断裂形式出现。
主要断裂构造有:道洞断裂、牛寮水坑断裂、生人坳断裂、枞树坝断裂。
(二)经向构造体系主要见于张天坪一带,属苏仙区狮子口南北向褶皱带的南
延倾伏端,构造形迹显著,如里田逆断层。
(三)新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自茶陵一带以南南西向斜切南下进入县境,广布县内,主要由一系列的褶皱、断裂及旋扭构造组成。
[褶皱]县内褶皱构造发育,有麻田~长坪复向斜、黄沙堡复背斜、红枣树~都岭复背斜、石子岭复向斜、天塘复向斜、马头庙倒转背斜、平和~白石渡北斜、赤石向斜、里田背斜。
[断裂]县境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断裂构造有:刘家断层、长坪断层、高家断层、麻田断层、石子岭断层、古竹断层、沙坪断层、曹田断层、长城岭断层。
[旋扭]县内主要有狗牙洞莲花状构造、曾家八字形构造、石子岭八字形构造。
3、岩石
(一)岩浆岩
[骑田岭花岗岩体]位于县境中段北部,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产状以岩基为主,岩株、岩墙次之。
境内出露最长为6.5公里,宽0.1~2公里。
岩性主要由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组成。
[大东山花岗岩体]出露于县境内莽山一带。
属燕山期侵入体。
分早期中深成岩和晚期补充侵入岩。
后者规模小,分布零星。
燕山期补充侵入体在境内比较发育,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主要有细粒斑状花岗岩株、花岗斑岩脉、石英岩脉、辉绿岩脉等。
[瑶岗仙花岗岩体]出露于瑶岗仙,分布面积为9.1平方公里,呈岩株产出,属燕山期产物。
岩体矿物成份为钾长石35-40%,斜长石23-30%,石英29-32%,黑云母2-5%。
围岩蚀变主要有云英岩化、矽卡岩化,次有绢云母化、矽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等。
[脉岩]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部,一般出露于背斜的核部地段或翼部,规模较小,皆为脉状或豆状产出,属燕山期第三、四次酸性、中性、中基性或基性岩浆侵入体。
(二)沉积岩
[石灰岩]主要有泥盆系至二迭系形成的灰白色、深灰色、灰黑色的组粒和细
粒、隐晶质石灰岩,白云质灰岩。
这类岩石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5.64%,多呈带状分布。
[红岩]主要有白垩系至第三系形成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及紫色粉砂岩。
主要分布于白石渡、白露塘、梅田东部及长村、栗源西部一带。
(三)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瑶岗仙、长策和溶家洞等地。
地貌
宜章县境南北两端高,中间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部和东部倾斜。
东面长策乡仙鹅抱蛋海拔1842米,北面骑田岭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为境内最高点。
南部莽山一带一般都在海拔7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106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5座,山势陡峭,深谷幽暗。
西北和东北部的山地海拔一般都在6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35座,其中高于1500米的山峰有10座。
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岗地平原次之,海拔一般都在500米以下。
东部海拔200-400米,最低点是东面的栗源镇老坪山村高车,海拔155米,为境内最低点。
最高与最低点相比,高差1747.3米,全县地形平均比降44.2%。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系纵横,溪谷交错,地表切割破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俱全。
根据1984年农业区划调查报告:全县山地面积185.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7.68%;丘陵面积80.52万亩,占25.04%;岗地面积17.37万亩,占5.41%;平原面积32.95万亩,占10.26%;水域面积5.18万亩,占1.61%。
各类地貌分布,大体上是从南、北部向中部,从西部向东部,形成中山-中低山-低山-丘陵-岗地-平原的逐级过渡,具有山地丘陵面积大,岗地平原面积小的特点和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呈阶梯状分布的规律。
地貌有物质组成按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面积242.4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43%,其中石灰岩面积146.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5.64%;红岩面积30.76万亩,占9.57%;砂岩面积32.03万亩,占9.97%;第四纪松散堆积物面积32.95万亩,占10.25%;岩浆面积68.69万亩,占21.37%;变质岩面积5.11万亩,占1.59%。
县内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区、丘陵盆地区和中山区:
[山地丘陵区]该区位于县境北东部,包括城关、白石渡、杨梅山、瑶岗仙、城南、太平里、沙坪、赤石、平和、里田、长策、新华等乡镇,以及骑田岭林场、柑橘场、种牛场、渔场、农科所,还有梅田、麻田镇的少部分地区。
面积125.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9.09%。
其中:山地面积87.28万亩,占该区总面积的69.47%;丘陵面积21.18万亩,占16.87%;平原面积10.12万亩,占8.06%;岗地面积4.33万亩,占3.44%;水域面积2.74万亩,占2.19%。
丘陵盆地区]该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迎春、黄沙、一六、浆水、长村等乡镇和梅田、麻田、岩泉、栗源、东风、天塘、笆篱等乡镇的大部分村、组,以及太平圩果木场、黄沙林科所、一六良种繁殖场。
面积121.1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7%。
其中:丘陵面积56.83万亩,占该区面积的46.99%;山地面积28.42万亩,占23.44%;岗地面积12.96万亩,占10.69%;平原面积20.97万亩,占17.3%;水域面积1.91万亩,占1.58%。
[中山区]该部位于县境南部,包括莽山、关溪乡全部,岩泉、笆篱和白沙圩乡镇的大部分村组,栗源、东风、天塘乡镇的小部分村组,以及莽山林管局和溶家洞林场,面积74.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3.21%。
该区以山地为主体,山地面积69.69万亩,占该区面积的93.44%,其中:中山面积55.03万亩,占该区面积的73.78%;丘陵面积24.14万亩,占3.23%;平原面积18.6万亩,占2.5%;岗地面积0.1万亩,占0.13%;水域面积0.53万亩,占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