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
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2.氟(F)的靶器官为E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3.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 LD100=1664mg/kg,LimaC:64mg/kg, 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
A、8
B、14
C、26
D、112
E、208
4.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5.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B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
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6.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 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D
A.0.6mg/人•日 B.3.6mg/人•日C.12mg/人•日
D.36mg/人•日 E.60mg/人•日
7.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E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8.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E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
9.LD50的概念是 C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
10.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C
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
B、LDso的值越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C、LDso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
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11.如外来化合物A的LDso比B大,说明 D
A、A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大
B、A的毒性比B大
C、A的作用强度比B小
D、A的急性毒性比B小
E、A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小
1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C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13.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E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
14.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
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
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15.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D
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
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
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16.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C
A.铜蓝蛋白B.血红蛋白 C.白蛋白 D.球蛋白E.脂蛋白
17.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A
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
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
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
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
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
18.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E.化学物质的沸点
19.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
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20.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A
A、简单扩散
B、膜孔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21.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A
A.二氧化硫B.可吸入颗粒物C.二氧化氮D.苯E.氯气
22.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C
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 经皮
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
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 经皮
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 经皮
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 经口
23.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剂为 E
A、酒精
B、水
C、吐温80
D、二甲基亚砜
E、植物油
24.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是服毒后 A
A、1~6小时
B、7~13小时
C、14~20小时
D、21~27小时
E、28~34小时
25.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E
A.被机体吸收B.在体内蓄积C.被肾排泄D.被机体代谢E.与血浆蛋白结合
26.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E
A、吞噬
B、胞饮
C、滤过
D、简单扩散
E、主动转运
27.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 B
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
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
C、毒作用性质
D、代谢解毒
E、代谢活化
28.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C
A.毒作用发生减慢B.毒作用性质改变 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D.代谢解毒抑制 E.代谢活化抑制
29.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E
A.粪便B.唾液 C.汗液D.母乳 E.尿液
30.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E
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 (代谢解毒)
31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催化的是 A
A、P—杂原子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脂肪烃羟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
32.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C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胞液
D、细胞核
E、溶酶体
33.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D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缩短
E、潜伏期延长
34.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C
A、黄素加单氧酶
B、黄嘌呤氧化酶
C、细胞色素P-450
D、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E、单胺氧化酶
35.可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 B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谷胱甘肽结合 C.硫酸结合 D.乙酰化作用E.甲基化作用
36.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D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37.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 D
A、PAPS
B、UDPGA
C、半胱氨酸
D、丙氨酸
E、S-腺嘌吟蛋氨酸
38.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
如事先给予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A
A.黄素加单氧酶 B.谷胱甘肽S-转移酶 C.环氧化物水化酶
D.超氧化武歧化酶 E.混合功能氧化酶
39.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 D
A.环氧化物水化酶B.A.酯酶C.B-酯酶 D.DT-黄素酶E.胰蛋白酶
40.经肝脏细胞色素β-450依赖性加单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该毒物的毒性效应 D
A.减弱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延长E.潜伏期延长
41.某农村曾用飞机喷洒农药以扑杀棉花害虫,事后不久,在这数十平方公里受到该农药污染的环境里,有少数人群出现鼻刺激、咳嗽、头晕、恶心,更有甚者附近村民8人发生急性中毒(有多汗、呕吐、瞳孔缩小等症)而入院治疗,住院者中5人系同家族亲属,另3人情况不明。
在上述同一污染环境中,人群之间的健康危害效应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最大可能原因是 E
A.个体接受农蓟的量不同 B.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C.个体营养状况有差异
D.个体年龄不同E.个体易感性不同(某些个体存在该有害因素的易感基因)
42.通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 B.灌胃 C.皮内注射 D.涂皮E.静脉注射
43.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除了 C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B.溶剂本身无毒C.不被机体吸收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44.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E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B.不被机体吸收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E.本身无毒
45.外来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有以下四种,除了 A
A.诱导作用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D.独立作用E.拮抗作用
46.在给予实验动物苯硫磷后,发现马拉硫磷的毒性明显增强,说明该物质抑制B
A.醇脱氢酶 B.酯酶C.黄素加单氧酶D.单胺氧化酶E.环氧化物水化酶
47、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不包括 E
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相似作用
48.苯硫磷和马拉硫磷的联合作用经等效应线图法评定,其交点位于95%可信限下限的连线之下,可判定其作用类型为 B
A、独立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相加作用
E、增强作用
49.LD50与急性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D
A.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1/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D.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性剂量成正比
50.LD50的概念是 B
A.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D.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E.实验动物致死剂量的一半
51.下列哪项不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的观察指标 D
A.死亡 B.中毒表现C.体重改变
D.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E.病理学检查
52.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观察 D
A.3天B.5天C.10天 D.14天 E.28天
53.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小鼠体重为B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5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B
A.LDso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55.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 ?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用 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拟定其ADI
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E.应由专家作出取舍决定
56.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D
A.小鼠和大鼠B.大鼠和家兔 C.家兔和小鼠 D.豚鼠和家兔E.地鼠和豚鼠A.大鼠B.小鼠 C,豚鼠D.家兔E.狗
57.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58.皮肤致敏试验首选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59.某化学毒物经蓄积系数法判定为明显蓄积,其蓄积系数K值应为B
A、<1
B、1~
C、3~
D、5一
E、>7
60最受环境卫生工作者关注的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毒作用是B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61.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值为5.3,可判定为 B
A.无蓄积B.轻度蓄积 C.中等蓄积D.明显蓄积 E.高度蓄积
6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述,但不包括 D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B.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
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初步参考依据
63.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的是 D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B.中毒表现C.生化检查及血液学检查
D.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64.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C
A、症状
B、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C、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D、血液学检查及生化检查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65.亚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大鼠体重为C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66.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 E
A.同义突变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D.终止密码突变E.染色体畸变
67.基因突变不包括 D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D.DNA大段损伤 E.裂隙
68.不属于基因突变的遗传损伤为 D
A、片段突变
B、移码
C、碱基转换
D、裂隙和断裂
E、碱基颠换
69.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 A
A.着丝点环 B.相互易位C.倒位D.插入E.重复
70.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D
A.烷化剂作用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非整倍体剂作用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71.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 A
A.致癌 B.致畸 C.遗传性疾病 D.衰老 E.动脉粥样硬化
72.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不包括 D
A.致癌B.致畸C.衰老D.遗传性疾病 E.动脉粥样硬化
73.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粥样硬化
D、死亡
E、衰老
74.生殖细胞突变可能与以下哪项后果无关 B
A、显性致死
B、肿瘤
C、遗传性疾病
D、致畸
E、增加遗传负荷
75.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 E
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
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
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
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76.以原发性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D
A.LIDS试验 B.Ames试验C.基因正向突变试验
D.微核试验 E.染色体畸变试验
77.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C
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DNA完整性改变 D.细胞坏死E.细胞恶性转化
78.Ames试验所用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在缺乏哪种营养素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 A
A、组氨酸
B、色氨酸
C、半胱氨酸
D、丝氨酸
E、甘氨酸
79.需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为 B
A、直接致癌物
B、前致癌物
C、助致癌物
D、促长剂
E、进展剂
80.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C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81.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D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D、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E、与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无关
82.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C
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 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
83.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 A
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B.促长,进展,浸润
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D.进展,浸润,炎症
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84.煤焦油可致皮肤癌。
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缩短。
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 C
A.无机致癌物 B.免疫抑制剂 C.促长剂 D.助致癌物E.细胞毒剂
85.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环境因子和类别、混合物及暴露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4组,错误的是 B A.是人类的致癌物
B.是人类的间接致癌物
C.是人类的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
D.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分类
E.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86.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不具有DNA反应活性B.在大多数遗传毒理学试验中为非致突变物
C.经代谢活化可形成亲电子剂D.一般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E.作用一般是可逆的,需长期染毒
87.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 B A.确认的致癌物B.潜在的致癌物 C.可疑的致癌物
D.动物的致癌物E.人类的致癌物
88.使用大鼠对一农药进行长期致癌试验,每组的动物数至少应为 D
A.40 B.60 C.80 D.100 E.120
89.WHO提出的机体对于致癌物的反应不包括D
A.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
B.试验组一种或多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C.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D.试验组发生肿瘤的组织器官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E.试验组肿瘤的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
90.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不包括E
A、生长迟缓
B、致畸作用
C、功能不全或异常
D、胚胎或胎仔致死
E、母体毒性
91.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
A、母体死亡率
B、受孕率
C、正常分娩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92.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B
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93.在致畸试验中,提示啮齿类动物“受孕” (交配)的证据是 C
A.雌雄动物同笼的时间B.雌性动物的活动 C.有阴栓发现
D.雌雄动物数目的比例 E.雌性动物的体重增加
94.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 A
A.1/2 B.1/4 C.1/6 D.1/8 E.1/10
95.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B
A.外观畸形检查 B.组织病理学检查 C.内脏畸形检查
D.体重测量E.骨骼畸形检查
96.致畸试验的染毒期应安排在 B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新生儿期
E、胚泡形成期
97.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B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98.胎儿水俣病是由于化学污染物的D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99.外来化学物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主要影响是 A
A.生长迟缓和功能不全B.畸形C.胚胎死亡 D.着床减少E.以上都不是
100.外来化学物对免疫功能毒作用不包括 C
A.免疫抑制反应 B.变态反应C.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D.降低机体抵抗力E.自身免疫
101.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有害效应不包括 D
A、免疫抑制反应
B、免疫增强反应
C、降低机体抵抗力
D、提高机体免疫力
E、自身免疫反应
10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进行免疫毒性检测的 E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B.体液免疫功能检测C.宿主抵抗力试验
D.巨噬细胞功能试验E.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103.危险度评定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个步骤 D
A、危害评定
B、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C、确定接触途径及接触量
D、确定lD50
E、危险度估计
104.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C
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
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
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105.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 B
A.暴露评定B.结构活性评定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危险度表征E.危害性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