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7课 诗六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诗六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六首诗歌的作者和相关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怆.然( ) (2)海隅.( )
(3)青霭.( ) (4)众壑.( )
(5)樵.夫( ) (6)携.金伐鼓( )
(7)旌.旆 ( ) (8)逶迤
..( )
(9)塞草腓.( ) (10)玉箸.( )
(11)女娲.( ) (12)神妪.( )
(13)惘.然( ) (14)箜篌
..( )
答案(1)chuànɡ(2)yú(3)ǎi(4)hè(5)qiáo(6)chuānɡ(7)pèi(8)wēi yí
(9)féi(10)zhù(11)wā(12)yù(13)wǎnɡ(14)kōnɡ hóu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怆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阴晴众壑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旌旆.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深还过女墙
..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悲伤的样子(2)黑色的云气(3)不同 (4)大旗(5)草木枯萎(6)城上凹凸形的矮墙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男儿本自重横行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2)李凭中国..
弹箜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青春年华,指青年时代。

(4)望帝春心..
托杜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思慕异性的心情。

答案 (1)纵横驰骋,勇战疆场。

(2)即国中。

诗中指京城长安。

(3)盛年。

(4)伤春之心,比喻对所失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穷⎩⎪⎨⎪⎧
大漠穷.秋塞草腓: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振困穷.
,补不足: (2)引⎩⎪⎨⎪⎧
李凭箜篌引.: 丁壮者引.弦而战: 友人惭,下车引.
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答案 (1)穷尽,诗中可以理解为“深秋”/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不得志,不显贵/贫困,贫乏/贫困的人 (2)曲调的开头部分/拉开/拉/称引,引用/延长
4.掌握下面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死.
节从来岂顾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动用法,为……而死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5)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6)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8)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9)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课外名句
(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一、作者简介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有诗集《陈伯玉集》。

2.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3.高适(约706—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

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

杰出代表作是《燕歌行》。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晚年自号庐山人。

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5.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诵词章,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因避其父亲李晋肃的名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便英年早逝。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诗作有《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有《李长吉歌诗》。

6.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唐代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用典多,意旨隐晦。

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马嵬》《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

二、背景展示
1.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的作品。

3.《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诗人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并借此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
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4.刘禹锡写作《石头城》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5.《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6.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

在“牛李党争”中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

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

此诗约作于诗人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之笔。

三、文学常识
边塞诗
边塞诗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以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课堂导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

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为诗赋取士。

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2 300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六首》可以说涵盖了唐朝的整个阶段。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领略唐诗的魅力。

1.阅读《登幽州台歌》,根据图中提示,填写横线处内容。

答案 ①时间 ②空间 ③孤单悲苦
2.阅读《终南山》,诗歌前三联写景色壮美,根据提示,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填写在横线处。

终南山⎩⎪⎨⎪⎧⎭
⎪⎬⎪⎫遥望——① 回望——② 眺望——③ 景色壮美――――→流连忘返(隔水问樵夫)欲宿山中 答案 ①地域广阔 ②高峻雄伟 ③变化万千
3.阅读《燕歌行》,根据图中提示,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从“出师”到“战死”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气氛,填写在方框内。

答案 ①紧张 ②危急 ③谴责 ④悲壮
4.阅读《石头城》,根据图中提示,分别概括出各联所写内容,填写在横线处。

石头城⎩⎪⎨⎪⎧⎭⎪⎬⎪⎫苍莽悲凉⎩⎨⎧ 首联:① 颔联:②
故国萧条⎩⎨⎧ 颈联:③
尾联:④ 伤怀千古 答案 ①青山依旧 ②繁华空有 ③见证昔日王朝 ④如今唯有凄凉
5.阅读《李凭箜篌引》,根据图中提示,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对应意象行为所表现出的声音特点,填写在横线处。

答案 ①清脆 ②嘹亮 ③惨淡 ④欢快
6.阅读《锦瑟》,根据图中提示,分别用八个字概括各联内容,填写在横线处。

锦瑟⎩⎪⎪⎨⎪⎪⎧⎭⎪⎪⎬⎪⎪⎫借物起兴⎩⎪⎨⎪⎧ 首联:① ——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追忆往事⎩⎪⎨⎪⎧
颔联:②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颈联:③ ——好景不长,悲伤嗟悼美梦醒来⎩⎪⎨⎪⎧ 尾联:④ ——此情追忆,当时惘然 答案 ①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②庄生梦蝶,杜宇啼血 ③沧海有泪,蓝田生烟 ④面对现实,时过境迁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1.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诗人登上幽州台的时候,有怎样的感想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了。

2.人们常说“念天地之悠悠”一句耐人寻味,请你品读这一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垠。

(2)天地是亘古不变、无始无终的,在一个更广阔的诗境
中,把时间的无尽与个人生命的有限对比,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难以排解,而读者也被带入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

(二)阅读《终南山》,回答问题:
3.本诗首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4.诗人兼画家的王维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对偌大的一座终南山进行了传神写照,他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即古代画论家所谓的“意寓于象”。

(1)选取了连绵起伏的山势、忽合忽分的云海以及若隐若现的青霭等几个具有广阔背景的典型意象,体现了整体的特点。

(2)尾联用“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样一个典型情境展现了山远人稀的山间景致。

(三)阅读《燕歌行》,回答问题:
5.诗歌中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思考诗歌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战争失败的原因:汉将的怙宠贪功、好大喜功。

(2)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褒奖宠赏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边塞战争,重点在于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愤恨不恤士兵的将军。

6.诗中描述了这场战役中的哪些人?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将军、美人。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夫、少妇。

(2)士兵、征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将军——轻开边衅,贪功冒进。

飞将军李广——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7.《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全诗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请从文中找出运用的对偶句,并体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偶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而且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
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阅读《石头城》,回答问题:
8.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诗人因何作此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苍莽悲凉。

(2)旧日繁华的石头城而今冷落荒凉,诗歌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9.诗人借《石头城》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故国之悲。

但诗人为何没有写石头城,却写了石头城周遭的山水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的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景无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五)阅读《李凭箜篌引》,回答问题:
10.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自由驰骋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11.请分析下列加点词语对描写音乐之美有怎样的妙处。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了拟人手法,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2)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和“蛟”,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句用静物进一步烘托箜篌音乐之美。

“倚”“湿”表现了沉醉于音乐声中的情态。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都浸湿了。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逗人情思,引人联想。

(六)阅读《锦瑟》,回答问题:
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领起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以“锦瑟”起兴,既写了瑟之华美,又写了弦之细密繁复,“锦瑟”二字,给了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

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一个“思”字将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的感叹中。

13.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庄周梦蝶”典故的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追求失败、梦想落空后的无尽感慨。

“晓”字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

(2)“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

春心就是追求、向往、执着之心。

多么痴迷的梦境,多么深挚的情感,只有借助杜鹃鸟来言明。

(3)“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桑田,明月当空,锦瑟的曲调里不会再有青春激昂的声响。

借用“南海有鲛人,其眼能泣珠”诉说自己无尽的哀怨与彷徨、凄凉与迷惘。

(4)在阳光的照耀下,蓝田玉石,日暖生烟,形成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

诗人想起了往昔美好的生活情景。

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人们对《终南山》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的景物不统一、不相称。

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相得益彰。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联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玩其语意”,我们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1)“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的主语“我”,因而由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2)“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既突显山景之赏心悦目,又表现了诗人的避喧好静、喜欢游山之情。

(3)“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诗人既到“中峰”,他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砍柴的樵夫;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

再现古诗词情景
可以想象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怎样的寂寥,而刘禹锡路过金陵时又有怎样的“故国”不堪回首的悲戚。

诗词是语言的高科技,是历史和生命的浓缩液。

如果把诗词的意境再现出来,我们会像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对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

技巧点拨
情景再现法包括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诗词意境的情景四种情况。

前三种可归为一类,统称为再现历史情景,后一种称为再现诗词情景。

我们这里只谈古诗词情景再现。

如对苏轼的《定风波》,有这样的原词意境再现:“乌台诗案”了结了。

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

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
不是吗?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

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店,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泞中。

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不测的风雨,你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来。

不过,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

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与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戏剧性的一幕怎么发生得这么快,风雨悄然消逝,一轮斜阳正在你前行路上的山头向你微笑。

回首刚刚跋涉的风雨路,你仿佛顿悟了一个道理:政治上永远没有无风无雨的日子,要想摆脱无常的大悲大喜,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离开。

既然如此,何不高歌一曲陶渊明的《归去来》,江海湖山中寄托自己的一生呢?
迁移运用
任选一首你熟悉的古诗,再现当时的情景。

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维《渭城曲》情景再现)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陈子昂的寂寞
陈子昂的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视觉角度,以虚笔写古今身后,从而渲染出心中的孤独感,已经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味在里面了!实际上,就是作者由眼前一无所见而心生孤独之感,所以这种孤独和寂寞,不仅是视觉层面的,更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反映。

运用示例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就有多少种美丽的寂寞。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游子思乡盼归团聚的寂寞。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逝者如斯闲愁几许的寂寞。

屈原被放逐,徘徊江边,感到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一种深刻醒世不屈不挠的寂寞。

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无人理解怀才不遇的寂寞。

李白“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寂寞。

二、课外素材
叶嘉莹:诗歌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多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多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

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

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

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惊叹艺术和文学之美。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

早在多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

“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 000小时以上。

”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的讲课录音和录像。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选材感言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叶嘉莹荣获年度人物奖。

她被誉为“桃李满五洲的汉学家”。

颁奖辞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

转蓬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

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

在世界文化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

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唐诗里的中国
吴克欣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在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月明。

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