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中学16-17学年高一下期中段考--历史(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来自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8.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6.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7.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图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私营手工业衰落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17.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的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政府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明朝以小农经济为主,见识短浅B.明政府重视邦交,不计收益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11.“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4.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为下组图片归纳一个学习主题,恰当的是
A.消除分歧,维护稳定B.和平外交,大国崛起
C.独立自主,步入世界D.超越制度,和平共处
5.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2.下面材料为某次国际会议后发布的
公报(部分),据此推断此次会议为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效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1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C.政府打压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15.《东京梦华录》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16.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C.日本刀做工精良,信誉良好D.明政府振兴官营手工业,引进技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
14.(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3.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完全消失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文科)段考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
1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落后性D.脆弱性
1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10.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9.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8.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6.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7.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图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私营手工业衰落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17.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的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政府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明朝以小农经济为主,见识短浅B.明政府重视邦交,不计收益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11.“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4.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为下组图片归纳一个学习主题,恰当的是
A.消除分歧,维护稳定B.和平外交,大国崛起
C.独立自主,步入世界D.超越制度,和平共处
5.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2.下面材料为某次国际会议后发布的
公报(部分),据此推断此次会议为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效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1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C.政府打压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15.《东京梦华录》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16.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C.日本刀做工精良,信誉良好D.明政府振兴官营手工业,引进技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
14.(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3.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完全消失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文科)段考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
1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落后性D.脆弱性
1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10.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9.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