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式存储管理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段式存储管理基本原理
分段式存储管理基本
什么是分段式存储管理?
分段式存储管理是一种计算机存储管理方法,用于将程序和数据分割成逻辑上相互独立的若干段,并分别存放在内存中不同的区域。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内存利用率,并简化程序的管理和维护。

分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1.段的定义:在分段式存储管理中,段是指一个独立的
程序或数据块,拥有一组相关联的逻辑地址空间。

每个段都有一个起始地址和长度,并且可以动态分配和释放。

2.段表:为了实现分段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维护一个
段表,用于记录每个段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等信息。

段表由一系列段描述符组成,每个段描述符包括段的起始地址、长度以及其他一些控制信息。

3.段的逻辑地址:在分段式存储管理中,程序和数据的
逻辑地址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段号和段内偏移量。

段号用于唯一标识一个段,段内偏移量则表示从段的起始地址开始的偏移量。

4.地址转换:当一个程序引用某个逻辑地址时,操作系
统需要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以实现实际的访问。

这个转
换过程涉及到查找段表、计算物理地址等操作。

分段式存储管理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 动态分配:分段式存储管理可以动态地分配和释放段,灵活性更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程序的需求。

- 内存利用率高:通
过将程序和数据分割成若干段,并根据需要加载到内存中,可以更有
效地利用内存空间,避免了内存碎片的问题。

不足: - 外部碎片:由于段的大小不一,分段式存储管理容易导致外部碎片的问题。

当多次分配和释放段后,内存中可能会出现一些
较小的空闲区域,导致内存浪费。

- 内部碎片:由于每个段都有固定
的长度,如果段内的数据不足以充满整个段,就会导致内部碎片的问题。

分段式存储管理的应用场景
•多任务操作系统:分段式存储管理可以实现多个程序的并发执行,通过将不同的程序和数据分割成不同的段,并分别加载到内存中,实现对多个程序的管理和调度。

•虚拟内存:分段式存储管理是虚拟内存的基础,通过将程序和数据分割成不同的段,并按需加载到内存中,可以实现对大型程序
的有效管理和执行。

总结
分段式存储管理是一种高效利用内存并实现程序和数据管理的方法。

通过将程序和数据分割成若干段,并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程序需求。

然而,分段式存储管理也存在外部碎片和内部碎片等问题。

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和虚拟内存等场景下,分段式存储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