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初二初中物理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初二初中物理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玉树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生命探测仪将音频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音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到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2.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近镜面时,则()
A.他的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B.他的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C.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D.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3.下列能改变物体发声音调的是()
A.用力敲大鼓B.使劲拨动琴弦
C.堵住笛子的气孔D.在二胡的琴弦上涂上松香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B.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cm
C.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m/s
D.人的体温大约是50℃
5.夜晚,当你向一盏路灯走近到离开路灯的过程中,你的影子长度是()
A.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B.由长逐渐变短,到逐渐消失
C.由短逐渐变长,到无穷长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7.下现现象中不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
隔水看花
B.
看水中的鱼
C.
钢笔错位
D.
小孔成像
8.“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光的()
A.色散B.直线传播C.漫反射D.镜面反射
9.图中的四幅图,表示近视眼矫正做法的是()
A.B.C.D.
10.如图,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
C.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
11.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
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
C.加快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
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12.当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为15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A.f>20cm B.15cm<f<20cm C.7.5cm<f<10cm D.10cm<f<15cm 13.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光学镜子有()
A.凸面镜和凸透镜B.凹面镜和凹透镜
C.凸面镜和凹透镜D.凹面镜和凸透镜
14.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早春河面上冰的消融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15.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1.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700m的四川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山上的泉水太冷
的缘故.实际上,这是由于峨眉山的山上较低,导致水的沸点的缘故.
2.经常提到的像:①电影银幕上的像,②放大镜中的像,③投影仪上的像,④平面镜成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属于反射成像的是,属于成正立的像的是(填序号)
3.某凸透镜焦距离为10cm,物体放在到凸透镜距离15cm处,凸透镜成的像是、的像.如果将它移向离
透镜30cm处,在此过程中,它的像,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变大”、“变小”),在30cm处物体通过透镜成的是、、像.
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AB是,CD是,空气在
界面侧,入射角的大小是度,折射角是度.
5.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表示数的像如图示,这时的时刻应是.
6.如图是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原理.如图体温计的示数是,量程是:,分度值为:.
三、作图题
1.根据提示完成光路图;
(1)如图甲,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完成光路图.
(2)如图乙,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图中的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
置.
3.图中画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大致位置和大小.
4.如图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四、实验题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小名同学开始记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数据如图:
(1)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如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9min后,继续对水加热1min,则水的沸点是℃.
(2)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1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3)如图2甲图为某同学测“沸水温度”实验时的情形.由于操作错误,他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大于100℃,他的错误是.当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水沸腾时,如图2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4)由图象可以看出,把水从90℃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 min.水已沸腾后,若继续对水加热,则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将;此时,水中的气泡与沸腾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写出一点即可).
2.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他发现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填“上”、“下”)调节.若光屏高度调好后,蜡烛和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调节光屏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cm 刻线处,仍要在光屏上的到一个清晰地像,则光屏应
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五、计算题
1.从甲地到乙地,海路比公路近40千米,上午10时一只轮船从甲地驶往乙地,下午1时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他们同时到达乙地.轮船的速度是24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求从甲地到乙地海路与公路的长.
2.有一根铁管长931m,甲同学从铁管的一端敲了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的乙同学听到两次声响,两次声音相隔
2.5s,求铁管中的声速.
3.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40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青海初二初中物理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在玉树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生命探测仪将音频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音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到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答案】C
【解析】解:
A、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及音色,人耳能分辨发声体的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白天受噪声的干扰不如夜晚听得清楚.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还考查了声音特征的应用,要会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2.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近镜面时,则()
A.他的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B.他的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C.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D.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答案】D
【解析】解: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所以无论怎样走动,像的大小不变;
当人走近镜子时,他距镜子的距离减小,所以他的像与镜子距离也减小,因此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此题比较简单,属于比较基本的题目.
3.下列能改变物体发声音调的是()
A.用力敲大鼓B.使劲拨动琴弦
C.堵住笛子的气孔D.在二胡的琴弦上涂上松香
【答案】C
【解析】解:A、用力敲击锣面增大锣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符合题意;
B、使劲拨动琴弦增大琴弦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符合题意;
C、堵住笛子的气孔,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故堵住笛子的气孔,能改变声音的音调,符合题意;
D、二胡的弓毛上涂一些松香是为了增大弓与弦的摩擦,从而发出声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B.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cm
C.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m/s
D.人的体温大约是50℃
【答案】B
【解析】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0cm,在26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5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较小.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夜晚,当你向一盏路灯走近到离开路灯的过程中,你的影子长度是()
A.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B.由长逐渐变短,到逐渐消失
C.由短逐渐变长,到无穷长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解析】解: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
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
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故A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源高度一定,影子的长度取决于人的身高、人和光源之间的距离.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答案】C
【解析】解: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C、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
D、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下现现象中不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
隔水看花
B.
看水中的鱼
C.
钢笔错位
D.
小孔成像
【答案】D
【解析】解:A、隔水看花是由于发生了光的折射的原因;
B、看水中的鱼是由于发生了光的折射的原因;
C、钢笔错位是由于发生了光的折射的原因;
D、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应用光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判断生活中的光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题目,属于基础题,要会区分光现象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中的哪种.
8.“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光的()
A.色散B.直线传播C.漫反射D.镜面反射
【答案】A
【解析】解:“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的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原理的了解.是中招的热点.
9.图中的四幅图,表示近视眼矫正做法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解:A、此图中通过凹透镜恰好成在视网膜上,故是近视眼的矫正,故符合题意;
B、该选项中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故是远视眼,故不符合题意;
C、此选项中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是近视眼,故不符合题意;
D、此图中通过凸透镜恰好成在视网膜上,故是远视眼的矫正,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10.如图,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
C.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解:在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根据沸腾的特点可知烧杯内的水温度将不再变化,所以试管内的水温度能达到100℃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
故选C.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1.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
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
C.加快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
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答案】C
【解析】解: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吹电风扇加快了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蒸发.故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现象,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2.当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为15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A.f>20cm B.15cm<f<20cm C.7.5cm<f<10cm D.10cm<f<15cm
【答案】C
【解析】解: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20cm>2f,可得f<10cm;
像距为15cm,则f<15cm<2f,可得7.5cm<f<15cm;
综合可得7.5cm<f<10cm,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类题先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像的性质,找出物距和焦距的不等式关系,解出焦距符合的条件,从选择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13.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光学镜子有()
A.凸面镜和凸透镜B.凹面镜和凹透镜
C.凸面镜和凹透镜D.凹面镜和凸透镜
【答案】D
【解析】解:根据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可知对光学有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和凹面镜.
故选D.
【点评】记住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解决此类识记性的基础题非常有帮助.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光学元件具有实焦点,可以利用它们的会聚作用来加热物体,如太阳灶就是利用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制成的.
14.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早春河面上冰的消融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答案】A
【解析】解:A、冰的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故A正确;
B、雾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故B错误;
C、露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中考常考的问题,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另外记住几个常见的物态变化:下雨是液化和熔化,雾、露是液化,霜、雪是凝华,特别注意冰雹不是凝华,而是先液化后凝固.
15.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
错误的是()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A
【解析】解: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客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及乐音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二、填空题
1.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700m的四川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山上的泉水太冷
的缘故.实际上,这是由于峨眉山的山上较低,导致水的沸点的缘故.
【答案】大气压;降低
【解析】解: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高山上的大气压比平原上的要低;又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水的沸点低于100℃,在这些地方用普通锅煮饭,往往不熟.
故答案为:大气压;降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以及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2.经常提到的像:①电影银幕上的像,②放大镜中的像,③投影仪上的像,④平面镜成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属于反射成像的是,属于成正立的像的是(填序号)
【答案】①③;④;②④
【解析】解:①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②放大镜成像,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③投影仪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④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若平面镜水平放置,则站着的人的像就是倒立的,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综上分析,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③,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④,属于成正立的像的是②④.
故答案为:①③;④;②④.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3.某凸透镜焦距离为10cm,物体放在到凸透镜距离15cm处,凸透镜成的像是、的像.如果将它移向离
透镜30cm处,在此过程中,它的像,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变大”、“变小”),在30cm处物体通过透镜成的是、、像.
【答案】倒立;放大;实;变小;变小;倒立;缩小;实.
【解析】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如果将它移向离透镜30cm处,在此过程中,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在30cm处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倒立;放大;实;变小;变小;倒立;缩小;实.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学生只要熟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就能准确解题.
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AB是,CD是,空气在
界面侧,入射角的大小是度,折射角是度.
【答案】GO;界面;法线;左;60;30.
【解析】解: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从图中可以看出,AB左侧的两条
光线与CD的夹角相等,因此AB为界面,CD为法线,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 30°=60°;AB右侧的OF光
线为折射光线,并且折射角等于30°,则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
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
故答案为:GO;界面;法线;左;60;30.
【点评】考查光的反射光路图和折射光路图的特点,巩固记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内容.
5.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表示数的像如图示,这时的时刻应是.
【答案】10:51.
【解析】解:方法一:将显示的像数字依次左右互换并将每一个数字左右反转,得到时间为10:51;
方法二:将卷面翻过来,从后面看,可知电子表的示数为10:51.
故答案为:10:51.
【点评】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就是左右上下互换,数字时钟的像对应的时间一般从后面读数即为像对应的时间,也可将数字左右互换,并将每一个数字左右反转,即为像对应的时间.②读取时间问题可以把试卷反过来直接去读.
6.如图是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原理.如图体温计的示数是,量程是:,分度值为:.
【答案】热胀冷缩;37.6℃;35℃~42℃;0.1℃
【解析】解:(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图示的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
此它的读数为37℃+0.6℃=37.6℃;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7.6℃;35℃~42℃;0.1℃
【点评】体温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三、作图题
1.根据提示完成光路图;
(1)如图甲,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完成光路图.
(2)如图乙,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解:(1)先过入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空气中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点评】(1)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和反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角和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
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图中的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
置.
【答案】
【解析】解:首先反向延长两条反射光线交于一点即像点S′,然后做出像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然后完成光路.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找到发光点的,注意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3.图中画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大致位置和大小.
【答案】
【解析】解:过A点分别作出平行于主光轴和过光心的两条特殊光线,这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像点A′,过A′做主光轴的垂线得像A′B′,如下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成缩小、倒立实像的情况,同时考查了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应当注意.
4.如图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答案】
【解析】解:只有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且出射光过焦点后位置才会发生颠倒,所以方框内应该为凸透镜,如图所示:

【点评】这种题目一般被称为光学黑匣子问题.把握住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特别是折射光线给人的感觉是发散了,应该是凹透镜,更要注意到两条入射光线出射时上下位置颠倒了,所以这是两条出射光线在方框内会聚相交后又发散的,故应为凸透镜.因此审题要仔细.
四、实验题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小名同学开始记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数据如图:
时间01234567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