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修改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崇义县茶滩中小学钟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
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

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

要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意,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4、出示“烟笼寒水月笼沙”。

谁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诗句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朦胧)(点拨:互文的修辞手法)
5、在这样的景色里,作者身在何处?(用诗句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夜泊秦淮近酒家
6、作者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同学们不知道《后庭花》,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7、此时此刻国家都要灭亡了,歌女却还依旧在唱亡国之音。

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他真正的意图是讽刺哪些人?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8、如果你是作者看到此番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悲愤、愤怒、愤慨
9、带着悲愤之情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五、总结: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主旨或者说中心思想)
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泊秦淮
写景:朦胧(凄冷);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第二篇:《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五、教师小结:《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


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河中石兽纪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二)学习任务
1.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3.分析石兽倒塌于河中后的过程
4.故事所讲的道理及启
5.内容小结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

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拓展作业盲人摸象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纸上谈兵
他们只知————,不知————,对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河中石兽2》教学设计
夏李乡初级中学
朱换娇二零一七年六月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5.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6.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

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

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

(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

(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

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学习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迎着朝阳驱车在大路上时,当你们依偎着父母漫步在小道上时,你又没有特别关注过路旁那一列列大树呢?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么在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去聆听行道树的心声。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这是一列什么样的行道树?用文中原句回答。

三、合作探究:
1、“忧愁”和“快乐”从词义上来看是一组反义词,用它们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行道树的“忧愁”
表现在哪里?
①不能如愿的生长在自己本该生长的大山;②不能享受“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③不被赏识
人们早已习惯污浊,不珍惜清新。

齐读表现行道树“忧愁”的句子,注意读出“忧愁”。

2、行道树又做了哪些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呢?
①献出浓阴;②迎接太阳;③制造清新。

齐读表现行道树“快乐”的句子,注意读出“快乐”。

3、①行道树能够在忧愁中获得快乐,我们人也应该一样,当你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时,你是怎么做?
勇敢的接受现实,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

行道树何尝不是这样呢?当他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他们怎
么做的呢?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其实是就是一
种睿智的适应能力。

②班干竞选时,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得到大家的赏识,你的学习态度会发生改变吗?你的工作热情
会削减吗?
行道树在不被赏识时怎么做的?注意体会“固执”在文中的意思。

即使没有人在意他的付出,他依然执着的奉献着。

③默读第四小节,概括这一节中所描写的行道树的形象。

这是一列有高度责任感的行道树。

小结:行道树忧愁而又快乐是因为他能够睿智的适应环境,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正因为这样,他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感到了快乐。

齐读3-5节,体会行道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背后所蕴涵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听完了行道树心灵的倾诉,我想大家对行道树一定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他们能为我们遮风挡雨,创造清新,但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不了解行道树的人,请你写一段话介绍行道树,让人们从此珍惜行道树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美好。

要求:用上关键词“适应”“执着”“责任”。

小结:在行道树的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奉献精神,更明白了奉献也是一种能力,你只有睿智的适应环境,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理想,你才会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希望大家也能像行道树一样,奉献并快乐着!
五、走进创作室:
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要求:全文用拟人化手法;语言符合事物的功能和特征;讲一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