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文化丛书编委会-门头沟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套文化丛书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陈志强李建军
编委:张守玉衣丰飞陈世杰张广林李雪松刘德泉赵国安陈晓红
崔兴珠李有云叶金玉
主编:张广林李雪松陈世杰
副主编:陈晓红
编委:李有云叶金玉董长艳
责任编辑:陈晓红
封面题字:郭立勇
序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门头沟为京畿之地,是京城的西部屏障。
这里巍巍太行伟岸挺拔,永定河水碧涛滚滚,长城古堡蜿蜓壮丽,千年古寺香烟缭绕。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从潭、戒两寺的古钟名松,到北京屋脊灵山、百花山的万种风情;从保存完好的古迹山庄,到龙门涧、珍珠湖的碧水晴空;从千年怪石的八奇溶洞,到香火甲天下的妙峰金顶,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她是一部敞开的天书,一幅立体的画卷,处处显示出博大、深奥、隽永,足以使人解读终生。
京西门头沟历史悠久。
考古工作者曾在王平村、东胡林和齐家庄村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石器制品,在前桑峪村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骨化石,说明早在11万年以前人类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距今约一万年的“东胡林人”表明人类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连续性。
特别是2003年10月19日东胡林遗址的新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研究的一段空白,对人类尤其是北京人从山顶洞居住向平原居住发展提供了重大科研依据。
龙泉务辽代瓷窑一次出土万余件各类器物,更说明了这个地区久远的进步和文明。
回首近现代革命斗争的历史,从门头沟煤矿窑工的反抗,到京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抵御英帝国主义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门头沟人民用生命和热血描绘了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致使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全。
然而更令人折服的是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流传几百年、曲调高亢的山梆子戏;风格独特的秧歌古装戏;有年代久远的北派皮影戏;有婉转抒情的西路评剧前身蹦蹦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京西古幡乐,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曲,又糅进京西特色,专家称“南有纳西古乐,北有京西古幡乐”,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有保存了“京音乐”曲目和演奏风格的文场道经会、古老祭神仪式的中幡会以及民间的太平鼓、石锁会、大鼓会、五虎少林会、高跷会等等,可谓珠辉玉映、群星荟萃。
更可喜的是,由于我们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动手早、抓得紧,成功地挽救了一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的试点单位。
其中太平鼓、庄户千军台的古幡会、妙峰山的庙会、紫石砚、秧歌戏、蹦蹦戏、五虎少林会、童子大鼓会等分别进入国家级、北京市级文化遗产名录。
特别是源于唐代、盛于明清的民间舞蹈太平鼓更是走出国门,蜚声海内外,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功的旗帜。
这次编写出版的第五套文化从书是2001年12月出版的第一套文化丛书、2004年8月出版的第二套文化丛书、2006年6月出版的第三套文化丛书、2007年12月出版的第四套文化丛书的续篇。
它集束了《北京山区历史文化寻珍》、《楹联撮要》、《京西山区民俗》、《门头沟民俗实用研究》、《北京古村落记忆·门头沟》五本书。
整套丛书意在通过有限的图片和文字向您展示门头沟区灿烂而悠久的文化,让读
者领略京西风光的同时又从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细细品味中产生想置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京西山水亦有情,情景交融书画中。
这套丛书将带领读者步入京西,认识门头沟。
当前,随着北京城市布局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门头沟区正面临由传统能源基地向首都生态屏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优势的艰巨任务。
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使我们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前进步伐更加坚定。
我们相信,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这块神奇的土地会更加美好壮丽,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文化更加多彩多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幸福。
时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谨以这套文化丛书作为六十年大庆的献礼。
中共门头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志强
2009年6月
目录
前言(1)
一、节日习俗
1-1 春节(1)
1-2 正月十五元宵节(16)
1-3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26)
1-4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阳节)(32)
1-5 八月十五中秋节(33)
1-6 其他节日(34)
二、人生礼俗
2-1 社会交往礼仪(45)
2-2 育俗(48)
2-3 婚俗(54)
2-4 寿俗(75)
2-5 丧俗(75)
三、生活习俗
3-1 食俗(104)
3-2 衣俗(111)
3-3 用俗(114)
3-4 住俗(116)
3-5 永定河河边的习俗(121)
3-6 其他生活习俗(125)
四、信仰与祭祀习俗
4-1 祭祀窑神(131)
4-2 祭祀山神(137)
4-3 祭祀树神(138)
4-4 祭祀马神(139)
4-5 祭祀牛神(139)
4-6 祭祀河神(140)
4-7 祭祀井神(141)
4-8 祭祀龙王(141)
4-9 祭祀虫王、苗神(142)
4-10 拜关帝(143)
4-11 祭祀土地神(144)
4-12 木匠祭祀鲁班祖师(144)
4-13 其他神灵的祭祀(145)
4-14 多种多样的求雨活动(146)
4-15 信仰活动(149)
4-16 各类禁忌(152)
4-17 其它信仰(153)
五、生产习俗
5-1 农业(157)
5-2 荆编(164)
5-3 采石烧灰业(167)
5-4 煤业(169)
5-5 石板业(171)
5-6 琉璃烧造业(177)
5-7 粮庄苦力(180)
5-8 其他(182)
六、花会
6-1 转灯(186)
6-2 庙会(188)
6-3 娘娘转驾(198)
6-4 天仙会(198)
6-5 秧歌会(203)
6-6 五虎少林会(212)
6-7 太平鼓(221)
6-8 大鼓会(226)
6-9 威风锣鼓(228)
6-10 落子(228)
6-11 腰鼓霸王鞭(230)
6-12 其他花会组织及活动(231)七、民间戏曲及音乐
7-1 秧歌(燕歌)戏(240)
7-2 梆子戏(243)
7-3 蹦蹦戏(250)
7-4 评剧(254)
7-5 皮影戏(255)
7-6 知名戏班(257)
7-7 其他村的戏曲活动(263)
7-8 音乐班(266)
八、游戏(276)
附件村落隶属关系(285)
前言
自2006年以来门头沟区的民俗工作者以“民俗普查及实用研究”为课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和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京西山区民俗》和《门头沟民俗实用研究》两部书籍,汇集了近3~4年间全区在民俗普查及研究方面的成果。
门头沟区的民俗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在民族民间文化抢救过程中,门头沟文化委员会组织搜集了大量珍贵资料,编辑出版了《门头沟民间文学集成》;2000年以后又陆续出版了《门头沟民间歌曲集锦》、《门头沟民间歌谣谚语集锦》、《门头沟民间花会舞蹈集锦》,《京西风味小吃》等书籍,对保护民俗文化遗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1年,区政协文史办编辑出版了《京西民俗》28万字。
该书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庙会、民间艺术等篇章。
列举了门头沟区境内的各种民俗现象,比较平实地反映了门头沟古往今来的民俗状况。
2004年,由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编写的门头沟文化丛书《门头沟文物史料(民俗篇)》28万字,其特点是:重点收集了关于妙峰山庙会和门头沟民间花会的研究文章。
2006年,由门头沟区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社会学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并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全书共十章39万字。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区县级民俗志书。
此书在编写体例上独辟蹊径,采用了标志性、统领式的编写方法,形式新颖,语言
生动,以点带面,重点突出。
这部著作是本地文化人与院校学生和民俗专家共同完成的,是一部具有学术性的民俗著作。
2006年,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组织100余位调查员,对门头沟村落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2009年,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对调查材料中的民俗部分,进行了摘编、汇总,补充了大量新材料,共20余万字,形成了《京西山区民俗》一书,该书是在门头沟区村落文化普查的基础上编写成的,比较全面、客观、鲜活地反映了门头沟民俗状况,对门头沟已经出版的民俗书籍起到了补漏和完善作用。
在此基础上,民俗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民俗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门头沟民俗实用研究》一书是数百位提供资料的村民、民俗调查员和地方文化工作者心血的结晶。
门头沟区到目前为止出版的各类民俗书籍,各有千秋,互为补充,都是研究京西民俗的基础资料。
特别是本书《京西山区民俗》的全部资料,由调查员深入农村,从知情人口中调查得来,翔实生动,是民俗研究的珍贵资料。
刘德泉
2009年8月4日
一、节日习俗
1-1 春节
春节是全体华人的共同节日,热烈、喜庆的气氛无与伦比。
村民倾一年之财力,聚全体家人,痛痛快快过节;祭祀历代祖宗、恭迎各路神灵下界是不可缺少的仪式,以致引来诸多禁忌。
京西农村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正月初五结束。
民谣说:“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油儿走、三十儿擀皮儿、初一包饺子。
”也有说“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京西大地的永定河峡谷流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
1925年以顾颉刚为首的一批北京大学学者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从那时起妙峰山成为我国民俗学研究基地。
京西民俗引起国内外民俗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民俗学家巡珍觅宝的绝佳场所。
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在村落文化调查中,将民间习俗列为一个专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较为深入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调查提纲中包括节日习俗、人间礼俗、信仰与祭祀、生产与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部分,各部份又分为若干小项,逐村进行调查。
本文按照习俗类别加以分类归纳,便于广大读者了解京西民俗的全貌。
【祭灶】
春节是从祭灶开始的。
这一天,“一家之主”灶王爷上天汇报去
了,不在了,无拘无束的欢乐终于开始了。
在一周的时间内人们忙碌的是准备和过好春节。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京西称为“小年禧”,又叫“过小年”。
灶王爷怎么来的?
有人考证,灶王来历有多种说法:祭灶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最早称为“纪灶”,即纪念最早用火制熟食者,后来演变为祭祀灶神;《淮南子》上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五经异义》上说,灶王爷名叫苏吉利,灶王奶奶名叫王搏颊;《酉阳杂俎》说,灶神名隗,貌如美女,又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清末民初以来,北京市面上流传的《灶王经》上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
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
”由于通俗易懂,而被北京地区人们广泛接受。
小园村民认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敕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又称他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于是“灶王”便被作为家庭的保护神而倍受崇拜,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灶王是一家之主
爨底下村有句民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
”传说后汉时有一个名叫阴子方的人,腊日晨炊做饭时,见灶神显圣,而将家中的黄狗杀了,祭祀了灶神,此后其家世代昌盛,人财两旺。
因此人们争相效仿,沿袭成俗。
到了近代则演变成了“糖瓜祭灶”。
这是因
为人们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去向玉帝汇报。
人们居家过日子,哪能没有过错?为了避免灶王爷说自家的坏话,就在二十三晚上为他送
行时,用麦芽糖来粘住他的嘴,让他“好话多说,坏话少讲。
”
昔日,京西几乎每家都供有灶王爷,这是一种木版印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方,并配有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爨底下村有句俗话说:“家里除了灶王爷就数我大了。
”可见灶王爷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小园村民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灶王爷到凌霄宝殿向玉帝汇报这家人一年中的善行、恶行。
一周后,便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
灶王爷是天上诸神的引路之神,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各家,保护和监察着这个家庭。
一直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再度升天“述职”。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家儿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予灶王爷掌握。
很显然,灶王爷的汇报,对这个家庭来说实在是具有着相当重大的利害关系的。
祭祀仪式
既然是过小年,当然要吃饺子。
爨底下村晚上吃完饺子之后,就开始祭灶了。
先将炉火升旺,全家聚集一起,在供桌上摆设糖瓜、关东糖,另有草料一碟,凉水一碗,这是给灶王爷骑的马准备的。
此外摆设香烛和蜡扦,蜡扦下压着黄钱、千张、纸元宝等敬神的钱粮。
男家长主持祭祀仪式,上香后依照辈份和年龄,依次向灶王爷三叩首,
然后肃立约十分钟。
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但在爨底下村却执行得不太严格,不过是男人先拜,女人后拜而已。
等香烛快要燃尽时,大家再次三叩首,将香根子拔下来,连同灶王像、敬神钱料、草料等一齐拿到院子里,加上事先准备好的松枝、芝麻秸,一起焚化。
焚化时进行祝祷:“灶王爷,您好话多说,坏话少讲啊!”祭祀完毕,把一小块关东糖扔进灶火或火炉子里,谓之粘粘灶王爷的嘴,然后大家分食糖瓜和关东糖。
每个人必须吃一块,不爱吃的也要吃上一小块,当然最得实惠的还是孩子们。
在京西还有祭灶时往灶门上抹酒糟的习俗,称为“醉司命”,用意在于让灶王爷醉酒,上天不说坏话。
除此之外还要给灶台抹上一层新的黄土泥。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一幅对联分别贴于神像的左右,上联“上天耳目神”,下联“人间司命主”。
小园村送灶是在黄昏时分举行。
摆上桌子,全家人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瓜等。
将秫秸扎成糊就的纸马的褡裢里装足喂牲口的草料,即草节儿及料豆儿等。
糖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人还将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边抹边说:“好话多说,坏话不讲……。
”人们用糖抹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叫他骑在纸糊成的马上。
连同纸马和草料一起点燃焚化。
一家人围着燃烧的灶王爷神像,跪在地上恭送灶王爷升天,一边磕头一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灶王爷爷要升天。
马儿壮,草料鲜,一路顺风又平安。
供的糖瓜分外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保佑一家老小都康健,日子顺心又平安……”
旧时,一些穷苦的农民,尤其是遇到灾荒,旱涝歉收、兵荒马乱的年景,更是苦不堪言。
但是纯朴、善良的人们,还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恭送灶王爷升天。
他们以清水代酒,插草为香,跪在灶君神像之前,默默祷告:“灶王爷,本姓张,家住宛平京西乡,今年本村逢大旱,清水为酒草为香。
来年收成有指望,再孝敬您老关东糖……”
给灶王爷修房子
青龙涧村有给灶王爷修房子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以后,就把原来的灶拆掉,重砌新灶,意给灶王爷修房子,预示来年好兆头。
如今腊月二十三只是个小年而已,吃些好的;不供灶王,更无祭灶仪式了。
【扫房】
年根儿扫房,今人称打扫卫生,是京西村民的一个良好习俗,尽管动机有异,但客观上是积极向上的。
民谣中说:“二十四,扫房日。
”其实民间扫房并不是在腊月二十四,而是在二十三之前,因为不能让灶王爷顶着灰尘上天。
古时候把春节前大扫除称为“扫年”,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年终的卫生大扫除,称为“扫房”。
即使是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认为扫房可以扫除一切秽气、晦气和穷气,同时也是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工作。
扫房是一件相当麻烦但又不能不搞的事,爨底下村一般是全家人
一齐动手,先将室内的家具陈设都搬到院子里去,擦拭干净,特别是家具上的铜活,一定要打亮。
对于室内,主要是打扫墙角和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上的旧年画,撕掉破旧的窗户纸,有的人家还重新裱糊顶棚和粉刷墙壁,然后贴上新窗户纸和新的年画,重新摆放好家具。
春节前的几天,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过好年而展开,紧张、繁忙、有序地进行着。
扫房之后,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干干净净喜气盈盈地过大年了。
许多村的民俗调查都记述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生豆芽、做豆腐、蒸馒头、炸糕、杀猪、宰羊、碾黄面、做隔年饭等,生动地体现出人们准备过年的繁忙景象和喜悦心情。
【除夕】
阴历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天被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天进行,因而是一年当中最繁忙、热闹的一天。
布置春节的喜庆气氛
如贴春联、贴斗方、春条、贴门神、年画、挂钱等,又称“点景”。
春联又叫对子。
过去有专门卖对子的,现写现卖。
农村大多是买了红纸,请村里账房先生、教书先生书写,不用付酬金,道一声辛苦就可以了。
对子因贴的地方不同,所写的内容也不同。
大门对一般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天赐平安福,门迎富贵春”
之类的吉祥语,此外还有财神对、灶王对、仙对、佛堂对等。
屋内为“人兴财旺”,“人口平安”,板柜上一般贴斗方“黄金万两”、“日进斗金”、“招财进宝”的组合字。
石磨上贴“青龙大吉”,碾子上贴“白虎大吉”。
马车、驴鞍子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在盛粮食荆条编的囤子上贴着“粮食满囤”,牲口棚贴“槽头兴旺”,猪圈贴“肥猪满圈”。
对着门口的墙上贴“出门见喜”,房柁上或院内山墙上贴“抬头见喜”。
还有“五谷丰登”“聚宝盆”或“大胖娃娃”、“合家欢”、“炕四扇”、“山水画”之类。
春条与对子不同,只有一行字,一般贴在房子的后墙或山墙上,贴的时候要斜着贴,右高左低,一般为十六个字,“宜人新春,福在眼前,全家欢乐,人口平安”。
贴对子一般在大年三十太阳不落山之前贴上。
门神贴在街门、屋门上,双扇门各贴一张,单扇门则只贴一张。
门神很多,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唐朝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在山区家宅的大门口左侧一般都砌有门神龛,内写“门神之位”,这一天要在门神龛里上一炷香。
院里显眼的地方一般还要贴上福字,街门、屋门的上方贴上红纸剪成的挂钱。
摆年夜饭,隔年饭
民以食为天。
享受民间美食是人生的最大快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人们会倾其所有,过个好年。
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和来年第一顿饭尤其有讲究。
除夕是团圆之夜,家人即使
远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前赶回家中,共享年夜饭。
爨底下村天一擦黑,各家各户就开始吃年夜饭了,这一天,全家人要聚齐,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欢乐喜庆。
饭菜是相当丰盛的,有炒菜,有凉菜,还要有鱼,表示“连年有余”。
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全凭三十晚上这顿饭”。
这一天,公婆和丈夫都要给媳妇笑脸,即使是再受气的媳妇,这一天也要让她高兴,要是这一天吵嘴打架,来年一年都不顺利。
炒菜时,各样菜都要给祖宗供上一碟。
男人喝酒,女人也可以少喝一点儿。
菜一般都做得较多,要剩下一些,留到过了年再吃,表示有“余粮余财(菜)”,“吃喝不尽”。
林子台村每逢腊月三十把过年初一到初五的饭做出来,所以从初一至初五除吃饺子外就吃做出的隔年饭,表示年年有余,年年有吃不完的饭。
吕家村到春节在外边无论干活的、上班的,教书的等,都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
隔年干饭是将玉米粒、大豆、小米,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做一锅饭,冻起来过完年吃,叫做隔年干饭。
青龙涧村大年二十七用小米、玉米粒、豆类做到八成熟,而后用大笸箩冻上,放入冷屋储存,等过了大年初一,熬成粥喝。
预示着年年有余。
珠窝村大年除夕晚上吃米加红豆煮饭。
东山村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四、五点钟,家家都会在神龛前面,摆上一小盆白米饭,盆中插上柏树枝,枝上挂几个铜钱,盼望家人一年都能有饭吃。
供祖宗牌请祖宗过年
这是京西各村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
在最美好、最繁忙、最喜庆的春节,家家都不会忘记请回仙逝的祖辈们,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
快乐。
祭祀的仪式也十分隆重、真诚。
表明人们的一片孝心。
洪水口村供亡疏亡疏,也叫亡书。
供亡书是过年时祭拜祖先的一种仪式。
其内容是:有的家庭将家谱请出来挂在堂屋正面墙上,写几道亡书摆放在家谱下面。
所谓亡书,就是写给祖宗们的书信。
用白纸叠成信封状,不用浆糊粘,只将上下两端折回即可。
正面中上部贴上一条红纸。
诸多亡书中有一道总书。
沿红纸条用毛笔竖写“某氏宗亲之灵位”。
其他亡疏分写以爷爷辈往下排。
如“故祖父某某某、祖母某氏之灵位”,“故伯父某某某、伯母某氏之灵位”。
书写时,故字在红纸条的正中上方,某某某在故字下右方,“之灵位”在正中最下方。
亡书里面,有的放信瓤,有的放纸钱。
信瓤的内容每家各异;纸钱是用白纸剪成圆形,中间剪出一个四方洞即可。
一道亡书内放多少纸钱不限。
没有家谱的直接摆放亡书。
亡书前点上三柱香,每位亡灵前摆一杯酒,四个供碟,放一双筷子。
堂屋正面的躺柜做供桌。
从三十晚上开始,家里每顿饭吃什么,就给亡书前添什么,主、副食都要有,意在请祖上与晚辈一同过年,共吃团圆饭。
到初二晚上太阳落山后,天黑以前,送亡书。
送亡书时,由小辈人捧上亡书及供品,提上一壶水到五道口或叉路口。
在地上划一个圈,将亡书及供品放到圈里面,全家人在圈外跪下,由儿子点燃亡书后,一家之主口中念道:“谢祖上阴德,孩儿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年已过完,请祖上走好…”。
烧完亡书后,用水浇灭,即返回。
爨底下村请祖宗回家过年除夕晚上,饭后院子里各处点燃灯花,依次是门墩、门坎、磨顶、碾盘、木柜,将熄灭时还要换上新的,
以照亮门户,迎接祖宗。
接着,取几张纸钱到院外焚化,嘴里念叨着“请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回到屋里,取出“家堂”挂在堂屋的西墙上,摆放供品,一般为三碟,为大小不同的五块月饼,下大上小码起,最上面放一个面制带馅的桃,旁边放一碗半生的米饭,内插一根柏树枝,围着柏枝放七个萝卜片,柏枝上挂黄纸钱。
摆上香炉、点上蜡烛,燃香点烛要一直到初三,不准熄灭,谓之“香火不断”。
上完供后给祖宗跪拜、磕头。
也有的人家在大年三十这天到祖坟去摆供、烧纸,进行祭奠。
初三晚上是送祖宗。
向祖宗磕完头后,取下“家堂”卷起收好,将供饭端出门去倒在朝向坟地的路口处,仪
式结束。
西石古岩村到坟地给老祖宗拜年西石古岩村村民大多从河北沧州移居而来,他们有一种不同于别处的祭祀习俗——春节到坟地给老祖宗拜年。
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男性携带丰厚的“礼品”到坟地给自己的老祖宗拜年,然后回到家里才给长辈拜年,继而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年,直到村里人都收到了祝福,“大拜年”才宣告结束。
其他各村祭祀祖宗大年三十晚上,各村各家各户都有祭祖习俗。
请祖宗的方式是将亡疏、祖宗牌位、家谱置于堂屋正面墙上,牌位下有躺柜、条案或八仙桌,桌上燃香点烛,三日不断,摆上各种糕点、干鲜果品,有的还要有筷子。
全家依次拜祖。
每到做好饭,先供奉给祖宗一份,然后全家才可以享用。
送祖宗日期,或初二、或初三,或初五晚上。
送祖宗方式是在村外、院外或堂屋门口,燃烧临时制作的亡疏、牌位及纸钱,全家跪拜,祝愿祖宗一路走好,保佑全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