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 B(g)+2C(g),且达到平衡。

当升高温度时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气态
C.物质A一定为非气态,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若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向右移动
2.把石灰石浸入盐酸中,下列措施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①加大盐酸用量②增大盐酸浓度③粉碎石灰石④增大体系压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改变外界条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当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反应限度时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C.当某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了反应限度
D.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4.冰融化为水的过程的焓变和熵变正确的是()
A.ΔH>0,ΔS<0
B.ΔH<0,ΔS>0
C.ΔH>0,ΔS>0
D.ΔH<0,ΔS<0
5.碳铵(NH4H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碳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碳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焓判据,不能自发分解
D.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每次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B.反应物的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C.活化分子具有比普通分子更高的能量
D.活化能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所有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如图所示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E1
7.下列对于化学反应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2A(g)+B(g) = 3C (s)+D(g)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B.常温下反应2Na2SO3(s)+O2(g)= 2Na2SO4(s)能自发进行,则ΔH<0
C.反应2Mg(s)+CO 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D.一定温度下,反应2NaCl(s)=2Na(s)+Cl2(g)的△H<0 ,△S>0
8.在一定温度下,10 mL 0.40mol/L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

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 0~6 min的平衡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
B. 6~10 min的平衡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
C.反应到6 min时,c(H2O2)=0.30mol/L
D.反应到6 min时,H2O2分解了50%
9.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g)+H2O(g)CO2(g)+H2(g)
B.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如果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2和H2各1 mol,5 min后温度升高到830 ℃,此时测得
CO2为0.4 mol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某温度下,如果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式:=,判断此时的温度是1 000 ℃
10.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 2+O22SO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中SO2、O2、SO3共存
B. SO2与SO3的浓度相等
C.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11.把4molX气体和6molY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X(g)+2Y(g)=3Z(g)+nW(g),5min末已生成3molZ,若测知以W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mol•(L•min)-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前5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5mol•(L•min)-1
B.5min末时Y的浓度为2mol•L-1
C.化学方程式中n=3
D.5min末时W的物质的量为1mol
12.汽车尾气(含烃类、CO、NO与SO2等)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的办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NO与C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其反应原理是
2NO(g)+2CO(g)=N2(g)+2CO2(g)。

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熵增大的反应
B.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因此需要合适的催化剂
C.该反应常温下能自发进行,高温和催化剂条件只是加快反应的速率
D.该反应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因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13.恒温下,反应aX(g)bY(g)+c Z(g)达到平衡后,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1 mol·L-1增大到0.19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b+c
B. a<b+c
C. a=b+c
D. a=b=c
14.一定量的锌与过量的稀H2SO4反应制取氢气,一定温度下为减慢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氢气的量,可向其中加入()
A. KCl固体
B.铁粉
C. K2SO4溶液
D. KNO3溶液
15.在下列反应中:A2(g)+B2(g)2AB(g)ΔH<0当其达到平衡时,在下图所示的曲线中,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⑤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甲醇可以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 3OH(g)+H2O(g)CO2(g)+3H2(g)ΔH>0
(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H3OH(g)和3 mol H2O(g),20 s后,测得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1.2倍,则用甲醇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________。

(2)判断(1)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填序号)________。

①v
正(CH3OH)=v正(CO2)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④CH3OH、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3)下图中P是可自由平行滑动的活塞,关闭K,在相同温度时,向A容器中充入1 mol CH3OH(g)和2 mol H2O(g),向B容器中充入1.2 mol CH3OH(g)和2.4 mol H2O(g),两容器分别发生上述反应。

已知起始时容器A和B的体积均为a L。

试回答:
①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B的体积为1.5aL,容器B中CH3OH转化率为________,A、B两容器中
H2O(g)的体积百分含量的大小关系为:B(填“>”“<”或“=”)________A。

②若打开K,一段时间后重新达到平衡,容器B的体积为________L(连通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17.一定温度下,在2 L的恒容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刻存在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________(填“是”或“否”)。

(3)在t3时刻v正________v逆(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化学反应速率可通过实验测定。

要测定不同反应时刻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通过观察和测量体系中的某一物质的相关性质,再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计算。

如比较锌粒与不同浓度硫酸反应时的速率,可通过测定收集等体积H2需要的________来实现;在KMnO4与H2C2O4反应中,可通过观察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变化来测定该反应的速率;在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反应中,该反应的速率可通过___来测定。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某同学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时,将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并按下表中物质的量进行实验,记录下的时间数据是16 s、28 s、33 s。

请将3个数据填入下面的适当位置,并写出实验结论。

(1)将对应①、②、③的时间分别写出: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化学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原理]2KMnO4+ 5H2C2O4+ 3H2SO4="==" K2SO4+ 2MnSO4+ 10CO2↑ + 8H2O [实验内容及记录]
请回答:(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利用实验1中数据计算,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υ(KMnO4)=。

(3)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 (Mn2+)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
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21.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NH4)2CO3(aq)ΔH1
反应Ⅱ:NH3(l)+H2O(l)+CO2(g)NH4HCO3(aq)Δ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Δ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

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他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

则:
①ΔH3________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两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

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

请在该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2)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个)。

(3)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__________。

A.NH4Cl B.Na2CO3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四、推断题(共3小题)
22.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2O与黄色的CrO有下列平衡关系:Cr2O+H2O2CrO+2H+,把重铬酸钾(K2Cr2O7)溶于水配成的稀溶液是橙色的。

(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已加入NaOH溶液的(1)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则溶液呈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则平衡________(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______________。

23.煤气化和液化是现代能源工业中重点考虑的能源综合利用方案。

最常见的气化方法为用煤生产水煤气,而当前比较流行的液化方法为用煤生产CH3OH。

(1) CO(g)+2H2(g)CH3OH(g),如图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T1和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是K1________K2(填“>”、“<”或“=”)。

②由CO合成甲醇时,CO在250 ℃、300 ℃、350 ℃下达到平衡时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则曲线c所表示的温度为________ ℃。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 ℃、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A.恒温、恒容条件下,若容器内的压强不发生变化,则可逆反应达到平衡
B.一定条件下,H2的消耗速率是CO的消耗速率的2倍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并提高CH3OH的产率
D.某温度下,将2 mol CO和6 mol H2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0.2 mol·L-1,则CO的转化率为80%
⑵一定温度下,向2 L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CH3OH(g),发生反应:CH3OH(g)
CO(g)+2H2(g),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0~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CH 3OH)=__________。

该温度下,反应CO(g)+2H2(g)
CH3OH(g)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

相同温度下,若开始时加入CH3OH(g)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2倍,则反应CO(g)+2H 2(g)CH3OH(g)的平衡常数______(“是”或“不是”)原来的2倍。

24.在10 ℃和2×105Pa的条件下,反应aA(g)dD(g)+eE(g)建立平衡后,再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温度不变)。

下表列出了不同压强下平衡时物质D的浓度。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压强从2×105Pa增加到5×105Pa时,平衡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5×105Pa增加到1×106Pa时,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共3小题)
25.在常压和500℃时把O2和SO2按1∶2体积比混合,如果混合前O2为10 mol,平衡混合气体中SO3占总体积的91%。

求:
(1)平衡时有多少摩尔O2?
(2)混合气体中SO2占总体积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3)SO2的转化率是多少?
26.在一个容积为500 m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5 mol H2和2 mol CO。

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发生如下反应:
2H2(g)+CO(g)CH3OH(g),经过5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

若此时测得CH3OH蒸气的浓度为2 mol·L-1,求:
(1)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
(2)该温度下的K。

27.在密闭容器中,将NO2加热到某温度时,可进行如下反应:2NO2(g)2NO(g)+O2(g),达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分别是[NO2]=0.06 mol·L-1,[NO]=0.24 mol·L-1,[O2]=0.12 mol·L-1。

试求:
(1)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2)开始时NO2的浓度。

(3)NO2的转化率。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A错误。

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即逆向是气体的密度增大的方向,由于容器的容积不变,则逆向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一定增大,若A是气态,气体质量不变,若A是非气体,气体质量减小,因此无论如何B都是错误。

由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正确。

若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虽然容器的压强增大,但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D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固体和液体之间反应,加大盐酸用量,如果浓度不增加速率并不加快,①错误。

增大液体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②正确。

将块状碳酸钙粉碎可以增大接触面积,速率加快,③正确。

由于反应物中无气体,反应是不可逆反应,没有逆反应,增大气体生成物的压强,反应速率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④错误。

故选项B正确。

3.【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限度即化学平衡。

改变外界条件可以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即改变反应的限度,A错误。

B正确;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如H 2(g)+I2(g)2HI(g),压强不随反应进行的程度而改变,C错误;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误。

4.【答案】C
【解析】冰融化为水是熵增,该过程吸热,ΔH>0。

选C。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放热反应常常是容易进行的过程,吸热反应有些也是自发反应;自发反应的熵不一定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

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是否能实现还要看具体的条件。

故选A。

6.【答案】B
【解析】反应必须碰撞,只有发生有效的碰撞,具有足够的能量,合适的方向,才可发生反应,选B。

7.【答案】B
【解析】A.反应的△S<0,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H应小于0,故A错误;
B.反应的△S<0,由△G=△H-T×△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可知,△H<0,故B正确;
C.反应的△S<0,由△G=△H-T×△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可知,△H<0,故C错误;
D.反应的△S>0,该反应为分解反应,应吸热,反应的△H>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G=△H-T×△S<0,能自发进行,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0~6 min生成的氧气体积标准状况下为22.4ml,物质的量为0.001mol,根据反应2H2O2===2H2O+O2↑计算可得此时分解的H2O2物质的量为0.002mol,所以0~6 min改变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0.002mol÷0.01L=0.20mol/L,则计算可得0~6 min内反应平均速率
v(H2O2)=0.2mol/L÷6min≈3.3×10-2mol/(L·min),故A正确;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会变慢,故6~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故B正确;6min时
c(H2O2)=0.40mol/L-0.2mol/L=0.20mol/L,故C错;6 min时,H2O2分解率=,故D正确
9.【答案】C
【解析】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分子中的物质是生成物,分母中的物质是反应物,A项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项正确;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确定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C 项不正确;将所给关系式进行变化,可知该条件下平衡常数为0.6,所以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三种物质共存的特点,故A错误;B.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大小关系取决于起始量与转化的程度,不能作为判断达到平衡的依据,故B错误;C.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取决于起始量与转化的程度,不能作为判断达到平衡的依据,故C错误;D.SO2与SO3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11.【答案】B
【解析】A.5min末生成3molZ,则消耗X的物质的量为3mol×1/3=1mol,
则前5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X)==0.1mol•(L•min)-1,故A错误;
B.5min末已生成3molZ,则反应消耗的Y的物质的量为:3mol×2/3=2mol,
则5min末Y的浓度为:c(Y)==2mol/L,故B正确;C.v(X):
v(W)=0.1mol•(L•min)-1:0.2mol•(L•min)-1=1:n,解得n=2,故C错误; D.5min末时W的物质的量为:n(W)=vtV=0.2mol•(L•min)-1×5min×2L=2mol,故D错误;
12.【答案】C
【解析】因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故熵减小,A错误。

只使用催化剂便可使尾气发生转化,故此反应能自发进行,B错误。

因熵减小不利于反应自发,故自发进行的原因是反应放热,D
错误。

13.【答案】A
【解析】由于体积减小一半,而X的浓度增加不到原来的2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右移,正反应体积缩小,所以a>b+c。

A正确。

14.【答案】C
【解析】A.加入氯化钾,溶液中H+的浓度不会变化,反应速率几乎无变化,故A错误;B、加入铁粉,生成更多的氢气,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加入K2SO4溶液,相当于加入水,会使得溶液中H+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C正确;D.加入硝酸钾溶液,溶液中会存在硝酸,消耗金属铁生成的是一氧化氮,会影响氢气的量,故D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放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φ(AB)降低,①曲线符合题意;加压,平衡不移动,故⑤曲线符合题意。

16.【答案】(1)0.01 mol/(L·s) (2)③④(3)75%< 1.75a
【解析】(1)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设反应的甲醇物质的量为x CH3OH(g)+H2O(g)CO 2(g)+3H2(g)
起始量(mol) 1 3 0 0 变化量(mol) x x x 3x 20s量(mol) 1-x 3-x x 3x 20s后,测得混合
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1.2倍,4+2x=1.2×4 x=0.4mol v(CH3OH)==0.01mol/(L•s);(2)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同,①v正(CH3OH)=v正(CO2)是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不能说你反应达到平衡,故①不符合;②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反应过程中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②不符合;③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质量守恒,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③符合;④CH3OH、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是平衡标志,故④符合;(3)①B容器的体积变为原来的1.5倍,增加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3.6 mol×0.5=1.8 mol,依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增加2mol,反应甲醇1mol,则反应的甲醇的物质的量为0.9 mol,
CH3OH的转化率=×100%=75%.A是恒容反应容器,B是恒压反应容器.B容器充入
1.2molCH3OH(g)和
2.4molH2O(g)与B容器充入1molCH2OH(g)和2molH2O(g),是等效平衡.反应方程式中生成物气体增多,反应时A容器压强比B容器大,所以A中平衡时相当于B 平衡后的加压,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容器中H2O百分含量增多,填B“<A”;②打开K时,AB组成一个等温等压容器,相应的起始投入总物质的量与平衡的总体积成正比,设打开K 重新达到平衡后总的体积为x,则x:(3+
3.6)=1.5a:3.6 求得x=2.75a,所以B的体积为2.75a-
a=1.75a,
17.【答案】(1)2N M (2)n(M)=n(N)否
(3)=M和N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v正=v逆
【解析】(1)当N减少4 mol时,M增加2 mol,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N M。

(2)t2时刻,n(M)=n(N)=4 mol,t2时刻后,N物质的量继续减小,M物质的量继续增加,故仍未达到平衡。

(3)t3时刻时,M和N的物质的量均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18.【答案】时间;溶液颜色;出现浑浊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可通过测定收集等体积H2需要的时间长短,来比较锌粒与不同浓度硫酸反应时的速率。

在KMnO4与H2C2O4反应中,高锰酸钾溶液是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时间比较反应速率。

根据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单质硫,溶液变浑浊,可以判断反应速率快慢,反应速率越快,出现浑浊时间越短。

19.【答案】(1)33 s28 s16 s (2)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解析】①②③中最终溶液体积一样,而Na2S2O3的量③>②>①,所以c(Na2S2O3)是③>②>①;反应速率(v):③>②>①;反应时间:③<②<①。

20.【答案】(1)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
1.5×10-2mol/(L·min) (3) ①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MnSO4③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小于4min
【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知改变的条件是KMnO4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反应速率增大,故答案为: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反应速率增大;(2)草酸的物质的量为:0.6mol•L-1×0.003L=0.0018mo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2mol•L-1×0.003L=0.0006mol,草酸和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018mol:0.0006mol=3:1,显然草酸过量,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
=0.06mol/L,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0.06/4=1.5×10-2mol/(L•m in),故答案为:1.5×10-2mol/(L•min);(3)①由图乙可知反应开始后速率增大的比较快,说明生成物中的MnSO4(或Mn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故答案为: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②与实验1作对比实验,则加入的硫酸锰的量不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所以加入的少量固体为MnSO4,故答案为:MnSO4;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则反应速率加快,溶液褪色的时间小于4min,从而说明Mn2+是催化剂,故答案为: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小于4min).
21.【答案】(2)①<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捕获

(3)降低温度,增加CO2浓度(或分压)
(4)BD
【解析】(1)①将反应Ⅰ倒过来书写:(NH4)2CO3(aq)⇌2NH3(l)+H2O (l)+CO2(g)-△H1将反应Ⅱ×2:2NH3(l)+2H2O (l)+2CO2(g)⇌2NH4HCO3(aq) 2△H2得:(NH4)2CO3(aq)+H2O (l)+CO2(g)⇌2NH4HCO3(aq)△H3=2△H2-△H1;
由图1可知:在温度为T3时反应达平衡,此后温度升高,c(CO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H3<0;
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
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的捕获.③(3)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低温度或增大c(CO2)(4)具有碱性的物质均能捕获CO2,反应如下:Na2CO3+CO2+H2O=2NaHCO3;HOCH2CH2NH2+CO2+H2O=HOCH2CH2NH3++HCO3-;
22.【答案】(1)黄OH-与H+结合生成水,[H+]减小,使平衡向右移动,CrO浓度增大,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
(2)橙[H+]增大,平衡左移,Cr2O浓度增大,溶液又由黄色变为橙色
(3)向右移动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解析】加碱中和溶液中的H+,平衡右移,溶液中的[CrO]增大;加酸使平衡左移,溶液中的[Cr2O]增大;加Ba(NO3)2,发生的反应为Ba2++CrO===BaCrO4↓(黄色),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由橙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23.【答案】(1)①>②350 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很多,得不偿失③AD
(2)0.125 mol·L-1·min-1、 4、不是
【解析】(1)①由图可知,T2>T1,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降低即平衡正向移动了,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时K降低,所以K1>K2。

②根据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降低,则曲线c的转化率最低,其对应的温度应该最高,所以曲线c 所表示的温度为350 ℃。

在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很多,得不偿失,因此选择的条件是:250 ℃、1.3×104kPa左右。

③A中由于CO(g)+2H 2(g)CH3OH(g)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即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一直在变,所以当其达到平衡时体系的压强才保持不变,A正确;B中H2与CO均为反应物,H2的消耗速率与CO的消耗速率均表示正反应速率,B错;C中催化剂只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所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提高CH3OH的产率,C错;D中CO的转化率α(CO)=(2-0.4)/2=0.8=80%,D正确。

(2) 0~2 min内n(H2)的改变量为1.0 mol,浓度的变化量为0.5 mol·L-1,则v(H2)=0.25 mol·L-1·min-1,v(CH
OH)=0.125 mol·L-1·min-1;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H2)=0.5 mol·L-1,c(CO)=
3
0.25 mol·L-1,c(CH3OH)=0.25 mol·L-1,则反应CH3OH(g)CO(g)+2H2(g)的
而反应CO(g)+2H 2(g)CH3OH(g)的平衡常数K=1/K1=1/0.25=4。

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仅改变浓度K不变。

24.【答案】(1)向左 D浓度增大的倍数小于压强增大的倍数
(2)向右D浓度增大的倍数大于压强增大的倍数,此时压强增大可能使E液化,使生成物的气体体积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解析】(1)压强增加了2.5倍,若平衡不移动,D的浓度应为0.212 5 mol·L-1。

现在小于该值,说明平衡左移了,从而可推出a
25.【答案】(1)0.62 mol(2)6.0%(3)93.8%
【解析】设有物质的量为x的 O2转化
2SO 2(g)+O22SO3(g)
起始 20 mol 10 mol 0
转化 2xx2x
平衡 20 mol-2x10 mol-x2x
则×100%=91%,x=9.38 mol
(1)n(O2)平=10 mol-9.38 mol=0.62 mol
(2)×100%=6.0%
(3)α(SO2)=×100%=93.8%。

26.【答案】(1)50%(2)0.028 mol-2·L2
【解析】设CO反应的浓度为x,则H2反应的浓度为2x,由题意可得:c0(H2)==10 mol·L-1,
c0(CO)=2 mol/0.5 L=4 mol·L-1,
2H2(g)+CO(g)CH3OH(g)
10 4 0
2xx2
10-2x4-x2
解得:x=2 mol·L-110-2x=6 mol·L-1
4-x=2 mol·L-1
(1)α(CO)=c反应(CO)/c0(CO)×100%=2 mol·L-1/4 mol·L-1×100%=50%
(2)K===0.028 mol-2·L2。

27.【答案】(1)1.92 mol·L-1(2)0.3 mol·L-1(3)80%
【解析】(1)K=
==1.92 mol·L-1。

(2)2NO2(g)2NO(g)+O2(g)
得:c0(NO2)=0.3 mol·L-1
(3)α(NO2)=×10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