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一中高一(上)期末语
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

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

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

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

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

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重振诗歌雄风十分必要。

让中国诗歌走出困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

那么,
诗歌路在何方?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

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

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

”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对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些论述无疑是真知灼见。

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以胡适倡导“五四”白话新诗为开端,中国新诗至少有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

尽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诗形态,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创新。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

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

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速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璀璨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
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的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
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
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D.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
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如果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
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B.诗歌的功能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新诗只有
发挥其功能才能得到人们认可。

C.虽然新诗已经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
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才能丰富我国诗歌体裁,使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
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好诗”的一项是______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红烛啊!你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

(闻一多《红烛》)
D.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
死了/啊——(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

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是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

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

村子里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

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

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

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

“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

”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

”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

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

“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

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

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

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梨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

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

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

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

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

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

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

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

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

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

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有删节)
文本二:
纪念
孙犁黎明,我放了报警的第一枪。

真的来了,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

立刻就接了火。

敌人靠堤坡掩护着包围村庄,我们一班人上到小鸭家的屋顶上。

敌人冲着小屋射击,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

我在屋顶上喊:“小鸭,趴到地下去,不要在炕上!”小鸭叫道:“纪同志,不要叫敌人攻进来呀!”
一直打到吃饭的时候,子弹不住从窗子里打进去,我非常担心,我喊:“小鸭,躺在炕沿底下,不要抬头。


“不要管我们,管你打仗吧!”她母亲说。

我们见小鸭在一边吃吃的发笑。

听见我们的枪声密了,小鸭就高兴的喊:“纪同志,你看看来的那些王八里面有陈宝三的儿子没有?他是回来夺我们的园子的!”
我说:“小鸭,放心吧,他回不来。


太阳走的那样慢,可是也过晌午了。

我有些饿,渴的更难受,很想喝点水,我喊着问:“小鸭,你们水缸里有水没有?”“我看看去!”是她母亲的声音。

“爬着去呀!”
我听见她在外间屋里掀瓮盖的声音。

“唉呀,怎么一点也没有了,小鸭这孩子。

我昨天叫你提水,怎么没提呀!”“不是爹来信了吗,我就没顾的去提。

”小鸭说。

“你们渴的厉害吗?”母亲问。

“渴的厉害!”我失望地说,“没有就算了,快趴下吧!”我紧紧盯着堤坡上的敌人,我也看见了园子中间那一眼小甜水井,辘辘架就在那放着,辘辘绳还在井口上摇摆。

我想,能有个什么管子通到我这里来就好了,痛痛快快喝它两口,那井水多么甜呀!
房门吱的一声响,小鸭的娘提着昨天买来的新柳罐,从屋里爬出来,我急忙压低嗓子喊:“大嫂,不要去,快回来!”
“不要紧,”她轻轻说,爬到井边去,把柳罐挂到井绳上,迅速地绞起了一罐水,当敌人发觉,冲着她连开三枪,她已经连跑带爬提进屋来。

“兔崽子们,你们打不着我!”她喘着气连笑带骂。

“用刺刀掏个小窟窿吧!”她向我们喊。

我从屋里系上一小罐水,小鸭还嘻嘻地笑着叫我系上一包干粮,她说:“吃了,喝了,要好好的顶着呀。


这水是多么甜,多么解渴。

我要喝一口水,她们差不多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责任是什么?我问着自己。

我大声说:“小鸭,我们就要冲锋了!”(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一句中的“又”字表明浅花多次给丈夫送
饭,流露出她对丈夫的关爱和支持。

B.“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运用外貌描写,交代浅花即
将生产的情况,为后文做铺垫。

C.敌人包围村民,虐待村民,要求村民交出新卯,但是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
前撤退,敌人的图谋落空。

D.小说采用全知叙述,把敌人的动向,青年人的反击等情节都清楚地告诉读者,便
于读者掌握整个故事情节。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还乡队贪婪凶残的本性,也表
现了“我”对还乡队的憎恶。

B.“我们”在小鸭家的房顶与敌人战斗,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
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

C.“我”口渴了就喊着向小鸭要水喝,在得知水缸里没有水时又毫不掩饰自己的失
望,可见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D.文章结尾处写水甜,既写出“我”口渴后喝到水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百姓
无私的帮助的感动和感激。

8.同为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浅花和小鸭娘的精神品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

9.文本一标题“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州召主薄,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了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成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
..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使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

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洲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洲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字,即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弦歌,含义丰富,有出任邑令,礼乐教化等义项。

文中指出任邑令。

C.斗,是容量单位,十石为一斗,十斗为一升。

不同时期一斗的量不同。

D.卒,死亡。

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亡称谓不同,对大夫的死亡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
经创作了《五柳先生传》来自况。

B.陶渊明虽然志在隐居,但也与官员有交往,甚至有官场好友,如颜延之就与他交
情深厚,但他从不接受他们的馈赠。

C.陶渊明亲老家贫,不得已出仕,但是没几天就辞职了,后来又陆续作了一些小官,
但最终解绶去职,并赋《归去来》。

D.陶渊明喜欢喝酒,友人庞通在半路上邀请他喝酒,他欣然赴约,颜延之在浔阳时
经常跟他一起喝酒,且一定要畅饮喝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14.陶渊明为什么要辞任彭泽令?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山农词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交代老农的居住地、经济状况,描绘了一个居住山中,家境贫困的老农
形象。

B.庄稼长势良好,老农虽身在深山但也难逃课税,交的税在官仓腐烂了,他却没有
口粮。

C.时至岁末,田地已经无法生产粮食,老农家余粮,只得叫儿子爬山收集橡实来充
饥。

D.最后两句写西江商贾财宝百斛,给狗吃肉的生活状况,与老农的生活形成鲜明的
对比。

16.这首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自己面对大好河山,想起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
历史人物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诗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中华诗词中那些历史的感喟,那些生命的忧思,那些美好的记录,都感动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如今,在崭新的时代,作为青少年的你,对于中国的诗词之美,有过怎样的体验?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的诗词之美的?你觉得我们自身该怎么做,才能将中华诗词之美发扬光大?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

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

那时总以为只有庄子的_____、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才称得起
文“气”。

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隽永,不同凡响。

然而,还是在“十年”横行时期那种_____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

()。

这“奇”,不仅以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纵横万里,上下千年的时间和空间领域;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_____,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_____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

千载之下,读者仍然能使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的感情,非其所是,是其所非。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千载之下,读者仍然能使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非其所是,是其所非。

B.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C.千载之下,读者仍然能使不知不觉的感情跟着作者去爱、去恨,非其所是,是其
所非。

D.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的感情,是其所是,非其
所非。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也就是在那个时候
B.太史公的文章的“奇气”终于被我找到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
C.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太史公的文章的“奇气”终于被我找到了
D.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

然而,科普①______ ,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

那么“科普什么”就很重要了。

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
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科普很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②______ 。

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

发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确,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通信就失败了,科普就没有效果。

③______ ?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

“抓热点”就是用热点主题吸引公众参加,“接地气”就是要消除与公众的距离和障碍,“讲故事”才能够始终留住公众的注意力。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
过55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C、D、、
【解析】(1)D.“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错误,过于绝对。

第四、五段是说“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这里有种种原因”。

故选D。

(2)A.“就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B.“诗歌的功能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曲解文意。

最后一段是说“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

C.正确。

D.“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才能丰富我国诗歌体裁,使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错误,主客(前后)颠倒。

最后一段是说“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

故选C。

(3)D.第二段明确了“好诗”的标准,即“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而“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只是词语上的简单重复,谈不上“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不符合“好诗”的标准。

故选D。

(4)①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首先论述诗歌在我国历史上“璀璨而辉煌”的成就,并指出“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然后提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的问题。

②第二部分由分析问题,分析“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

③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指出“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