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
作者:潘玉民
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家档案资源理论在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历史轨迹,认为国家档案资源理论是对国家档案全宗理论的继承、扬弃和超越,进而界定了国家档案资源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

从档案资源存藏及分布的维度,提出国家档案资源构成为档案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社会其他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民间收藏的档案资源、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口述档案资源等。

关键词:国家档案资源内涵构成
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是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基础。

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为国家档案资源是什么;二为国家档案资源的范围包括哪些。

一、国家档案资源含义的演变
国家档案资源应当是21世纪初期开始使用的概念。

检索文献,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毛福民在2002年第2期《中國档案》发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一文,较早地使用国家档案资源这个概念并对其含义予以阐释。

在20世纪,没有正式使用国家档案资源的概念。

在50年代,国家档案资源被称为“国家档案全宗”,也称“国家全部档案”。

这一理论思想的形成大体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借鉴苏联档案工作经验;二是总结中国档案工作的经验。

“国家全部档案”最早见诸文件者,为1955年国家档案局《关于改“芬特”为“全宗”的通知》。

该文件将翻译的俄文词汇意思为“一定机关、团体、企业、部队或个人等在其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的“芬特”,改为“全宗”,并将“国家统一档案芬特”改为“国家全部档案”。

[1]
何谓国家档案全宗,它是指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具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或历史意义的一切档案的总和。

其实质是解决档案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的问题。

这是整个20世纪我国档案学界对国家全部档案普遍认可的理论观点。

综观80年代后出版的档案学基础理论教材,如1987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赵越主编的《档案学概论》,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1994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玉媛编著的《档案学基础》等,均有大体相同的阐释。

90年代出版的档案学权威工具书对国家全部档案条目的解释也基本一致。

如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具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或历史意义的一切档案的总和。

其实质是解决档案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的问题。

” [2]1994年出版的《档案学词典》:“指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档案的总称。

”[3]
以上档案学研究成果显示,在20世纪,档案学界对国家档案全宗理论的认识没有实质的分歧,均认为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一切档案都归国家所有,确立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由国家进行直接管理,其实现由国家设置的档案机构来完成。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带来的是单一性公有制经济向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的变革。

伴随着多种所有制下的经济活动,档案所有权呈现出多元化形式。

由此而产生的档案多元化管理现象,使原来倡导的全部档案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理论已经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客观实践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作为指导,于是国家档案资源理论应运而生。

完全可以说,国家档案资源理论由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发展而来,是对传统的国家档案全宗理论的继承、扬弃和超越,这种理论的继承、扬弃和超越是档案学界以新的视野认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而获得的结果。

二、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实质
国家档案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从其出现以来就受到档案学界内人士积极关注与探讨。

获得的认识主要如下:
毛福民认为:“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总和。

”[4]
傅华认为:“指的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产生的具有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档案。

” 即“就是需要由国家管理的全部档案资源”。

[5]
刘大江认为:“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

”[6]
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虽然文字表述略有差异,但实质一致。

此种观点,为档案学界普遍接受。

如戴志强2003年在《档案学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运作机制探讨》,黄存勋2004年在《档案学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理念与体制创新》,黄项飞2005年在《秘书》第11期上发表的《对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思考》,均赞同此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在定义国家档案资源时借鉴了《档案法》对所管理档案的定义,虽略有变通,但与档案定义基本相仿。

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对档案与档案资源两个概念加以区分,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档案通常表现为个体,而国家档案资源则反映档案整体,指全部档案的集成,不是指某种或某类档案。

我比较同意前两种对国家档案资源界定的意见,但更愿意从法律维度来对国家档案资源进行界定。

所谓国家档案资源,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

有三点需要说明:
其一,关于国家档案资源形成的主体范围。

我们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国家档案资源的形成主体,一方面符合我国法律的规范表述,与目前立法语言一致,体现严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泛指在我国境内的一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既包括国家的,也包括非国家的;既包括体制内的,也包括体制外的;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实的,还包括将来的。

其二,关于国家档案资源的价值基点。

国家档案资源作为国家创新的基础性要素,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凡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不论其形成主体如何,不论其价值大小高低,不论其价值发挥的长短,不论其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也不论其存藏于何处,或藏于官,或藏于民,或藏于国内,或藏于海外,均属于国家档案资源。

当然,价值因时间和空间而变化,但作为国家档案资源的价值标准来说,其是一个衡量的标尺,只要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就应纳入国家档案资源范畴。

其三,关于用“集成”替代“总和”的问题。

“总和”的语义为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通常表示数量或内容加后的静态结果。

“集成”的语义则是一些分散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考虑到国家档案资源是一个不断聚合的过程和结果,使用“集成”更能体现国家档案资源持续积累的特点。

三、国家档案资源的构成
国家档案资源的构成是针对其结构、范围而言,换句话说,即国家档案资源包括哪些。

关于国家档案资源的构成,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过不同的认识。

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从历史时期的维度对国家档案资源范围作了划分,提出:“国家的全部档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都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文书材料,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财富。

”[7]
1987年《档案法》从价值的维度确立起法律管理的客体对象,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 国家档案资源包括国有的档案,也包括非国有的档案。

后者即“集体和个人所有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档案”。

2002年毛福民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一文中从档案资源建设的维度提出:“以各级各类档案室为基础,各级国家档案馆为主体,其他档案所有者为补充,是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基本构成。


本文从档案资源存藏及分布的维度认为,国家档案资源应当包括档案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社会其他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民间收藏的档案资源、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口述档案资源等五个部分。

(一)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
根据档案法律法规,国家和各单位均应设置档案管理机构,保管本地区本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源。

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在国家档案资源中处于主体地位。

档案馆是专门收藏档案的机构。

国家档案馆是档案资源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有综合性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我国共有档案馆4035个。

[8]到2008年,各级国家档案馆共保存档案资料近2.3亿卷册,5400余万件,录音、录像档案44万盘,照片档案1500余万张,底图100余万张。

[9]
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或档案中心,是专门收藏本单位档案资源的内设部门。

根据《机关档案条例》和《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各类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均应设立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本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源。

2009年仅对87家中央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共有档案室9963个,档案馆201个。

保管的纸质档案1亿多卷,排架长度438万延长米,照片1235万张,光盘82万张,还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和实物档案资料。

[10]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史、成长史、改革史、发展史,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而且记录了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
真实情况,是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加强经营和管理、维护权利和利益、保持发展和稳定的可靠凭证与有力依据,是企业资产和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其他机构收藏的档案资源
除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外,社会其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也不同程度地收藏有档案资源,这些档案都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

文物与档案内涵接近交叉,古代的历史档案,如甲骨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现主要收藏于博物馆。

青铜器方面。

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其中毛公鼎、散氏盘等为十分有名的档案。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硃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再如,甲骨档案发掘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

国内甲骨档案分藏于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

图书馆收藏有档案文献,如上海图书馆保存盛宣怀的档案17.8万件,1亿多字。

大连图书馆珍藏有2000余件清代皇宫内阁大库档案。

[11]
高校也收藏有档案文献,如清华大学收藏获赠2388枚战国竹简,北京大学收藏获赠近800枚秦代简牍。

(三)民间存藏的档案资源
民间档案资源是指那些存藏于社会民间的各类档案文献。

它包括官方档案,即官方形成而散失于民间的档案,如皇帝的圣旨、册封,臣僚的奏折,官府的文书等;社会贤达名士的档案,如来往信函、日记、亲笔书稿等;百姓个人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档案,如房产交易、物品典押、财务借贷的合约,合伙经营的合同,交纳赋税的存根;家族形成的档案,如家谱、族谱以及民间的各种收藏,如碑帖、匾额、钱币、印章、照片等。

民间档案记录着社会形态变迁,内容真实生动、多彩丰富,反映事物具象,关系百姓生活者多,是对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补充。

根据其内容大体可分:一为经济方面的档案,记载反映当时社会民生状况、社会制度,如典当票据、契约、合同等;二为文化方面的档案,如手稿、字画、家谱、乐谱等,再如民间药方、民间传说、民间技艺等;三为历史事件方面的檔案,如重大政治运动的材料、自然灾害的记录等;四为实物方面的档案,如古印章、奖章、奖状、奖杯、老照片、古地图及各个时期使用的各类证件等。

民间档案资源虽然来源多元,但无外乎继承、受赠、转让、购买、交换等渠道。

掌握民间档案收藏的状况,为民间档案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实行合法的监管措施,广泛开展收集民间
遗存档案文献的活动,都是更好地保存社会记忆、丰富国家档案资源总量的策略。

目前各地档案部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北京市档案馆接受各界捐赠逾2.6万件,并举办了“个人捐赠档案资料展”。

南京市档案馆征集并展出全市100位名人档案。

沈阳市档案局建设开通我国第一个家庭档案网站,截至2010年8月,已建立15.16万户家庭档案。

同时在市档案馆举办了常设的大型家庭档案珍藏展览,编辑出版了《老结婚证书》、《老毕业证书》等书籍。

以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档案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深化。

[12]
(四)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
近代以来,因战争劫掠或因盗掘、盗凿以及不正当贸易等众多原因,我国大量的明清档案、敦煌文献、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等历史档案流散在国外。

除此之外,我国历代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工商企业及知名人士形成的档案,外国在华机构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档案现存藏于国外。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6年统计,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各国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是这个数字的10倍,仅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就达2.3
万件。

[13]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墙壁上有几十平米色彩依然艳丽的敦煌壁画,至今仍能见到它被当年所谓的“西方探险家”切割的伤痕。

流失历史档案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珍贵。

例如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国内收藏近
1/4。

流散在国外的敦煌文献主要集中在英、法、俄、日四国,其中大英博物馆藏1.3万件,印度、德国、瑞典、丹麦、美国等亦有收藏。

甲骨档案国内外共藏甲骨15.5万余片,国内及港台地区共收藏甲骨12.8万余片。

流失海外的,共计2.7万余片,占18%左右。

西夏黑水城遗址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90%收藏在俄罗斯。

[14]流失国外的清代档案数量也相当可观,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宏为的《散失在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均有收藏。

[15]
对于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近年来各级国家档案馆开始注意对这类档案资源的收集,威海、青岛、大连、天津、上海等档案馆均不同程度通过复制、购买、交换等多种渠道从海外收集了历史档案。

青岛市档案馆分别从德国、日本、美国征集到青岛历史档案70万页、电影资料400多分钟、照片5000多张。

威海市档案馆从英国、法国、南非等国征集档案5万多页,原始电影资料200多分钟,照片5000多张。

[16]
收集流失海外的历史档案,对于保持档案资源的完整、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8年3月29日国家档案局曾召开收集散失在国外的历史档案座谈会,提出把这项工作列入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收集散失在国外的我国历史档案。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流失海外的历史档案终有一天要走上回家之路。

(五)口述档案资源
口述档案资源是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表现为录音、录像或对其开展的文字记录形式。

它具有平民性、叙述性、多元性、规划性的特点。

口述档案资源作为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在国家档案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将口述档案资源纳入国家档案资源意义重大。

丰富的口述档案资源,是历史记忆的见证和重要载体。

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可以抢救社会记忆和文化遗产,达到与文字档案之间的互补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记忆的合力,纠正或克服当今人类由单一档案种类所造成的种种缺失。

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推进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与社会记忆传承的适应性,为国家档案资源实现新的增长点提供良好的保障。

目前,档案界对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具有很强的专题性。

主要表现:一是抗战口述档案;二是劳工口述档案;三是名人口述档案;四是特色口述档案。

档案界对口述档案资源建设表现出不平衡状态,有些地区已经开展,有的地区则没有开展。

总体上看,关于口述档案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其制作、管理、开发利用等尚未进入常态化机制。

从发展趋势来看,口述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的理念在国内外已十分明显,我国社会各界已开展的口述档案资源也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上予以整合,使口述档案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四、余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类档案资源,除国家档案馆的藏量有较准确的统计外,其他的档案资源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

其中博物馆所藏档案资源,往往统计在文物的总量内,而民间的档案资源、口述档案资源和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种类多样,丰富繁杂,数量究竟有多少,实在是需要调查摸清的问题。

尽管我们现在对除档案机构外的档案资源的总量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无论如何,这并不影响它们在国家档案资源结构中的地位。

注释:
[1]国家档案局办公室.档案工作文件汇集.第一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63.
[3]档案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58.
[4]毛福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国档案,2002(2):5-7.
[5]傅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档案学通讯,2005(5):41-44.
[6]刘大江,陈祯祥,黄淑平.对国家档案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档案时空,2008(10):13-15.
[7]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汇编1949年10月—1992年6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7.
[8]光明日报,2010-09-27(6).
[9]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新跨越./.
[10]杨冬权在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档案报,2009-08-06(1).
[11]翟艳芳.曹雪芹家道中落又有新证——大连图书馆馆藏曹雪芹之父曹颙骚扰驿站获罪结案的档案.中国档案,2007(5):68.
[12]/index.html.
[13]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达2.3万
件./20101016/n275784278.shtml.
[14]庄电一.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光明日报,2010-10-20(5).
[15]/showinfo.asp?info_id=415.
[16]同[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