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录像(解说: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我们走进了茂密的森林。
队员们,注意脚下,睁大眼睛,惊喜就将出现)你看到了什么?它怎么样?
3.伊林也在科考记录上描写了这块石头,他是怎么介绍的?指读。
交流:伊林介绍得怎么样?
4.队员们,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你有什么问题?
5. 提问是探究的开始,大科普作家伊林心中存在着怎样的疑问?出示引读三个问句。
(1)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又是谁搬运过来的呢?出示科考手册中的示意图。
对照示意图,再观察花岗石的大小、外形、质地,推断谁最有可能搬运。
说推理过程。
(2)科学家们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录像。
看后交流:什么感受?
6.文本对比阅读。
(1)关于这个问题,出示百科全书中的解释。
指读。
(评价读)其他的队员听明白了什么?(速度、方法)
(2)与此同时,伊林也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他在科考记录中兴奋地写下了这一段文字,出示,齐读。
(3)同样解释一个科学问题,对比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读哪一段?引导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小结:语言生动,也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
板书:语言生动。
(4)除次之外,伊林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比如把青苔说成——(毛皮)。
再看标题你有什么发现?(大自然的事物说成是文字)这是因为伊林擅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深奥的科学知识,这让千千万万个我们这样的少年儿童读着他的作品,走进了科学,爱上了科学。
(5)你喜欢读这样的科学小品文吗?出示第6节,分角色读。
不知不觉,我们积累的科学知识就越来越多了。
等到我们长大后再来《百科全书》,甚至是科学论文,你会发现,那上面的文字是那样的严谨、准确,同样充满了科学的美感。
7.小结收获:队员们,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块花岗石,我们却读到了画面,读到了声音,读出了一段浩荡的历史。
草地图:让我们坐在草地上休息休息,回顾这段探究历程,你有什么感想?你摸索到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了吗?板书:观察思考
小结:队员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处处都有大自然的文字。
四、创设情境,继续探究。
1.继续前行继续探究。
出示沉积岩图片。
这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先要——观察,看看它长什么样。
(外形、颜色)
我们来思考一下,面对这个大自然文字,你有什么问题。
2.出示《百科全书》中的相关描述。
指读。
队员们听懂了吗?能看明白吗?
3.交流: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一看便懂呢?
选择一句改写,特别注意动词的用法。
出示评价齐读(改写的四处各一生)
4小结: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科学家的视野和文学家的情怀。
科学小品文不正是科学和文学的结晶吗?
五、总结全文,拓展课外。
1.总结读懂大自然的方法:今天,我们跟着伊林一路观察、一路思考,阅读了花岗石和沉积岩这两种大自然的文字,还尝试着用生动的语言记录我们的科考发现。
2.下一节课,我们队员自由组合,自由选择研究大自然的文字。
3.作业:完成改写作业。
4.播放开始图片、音乐:当我们再次走进大自然,你发现的还仅仅只是大自然的美吗?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
这样的课文,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文中的关键句,教师梳理一下课文的条理,了解一下文中提到的知识点就算结束,那便显得肤浅、低效。
我从《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文体特点——科学小品文出发,紧扣“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两大特点展开教学:
一、体会科普小品文条理清晰的特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上小节号。
想想伊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 课文哪几节具体介绍了这几种文字?其他部分又写了什么?
这样,通过读从篇章的结构上整体把握了科普小品文条理清晰的特点,也符合高年段儿童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体会科普小品文语言生动的特点。
1. 对照石块搬运三种方式(风搬运、水搬运、冰搬运)的示意图,猜测林中的花岗石是怎么来的。
教师和学生想象推理,对话交流,确认是由冰搬运来的。
让学生想象冰是怎样搬运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完成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铺垫。
2. 引出《百科全书》上用专业术语表述的文字。
“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虽是专业术语,但作为儿童的小学生通过阅读还是能提取相关的信息,只是感觉较深奥。
3. 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拟人、打比方手法运用的作用。
4.把《百科全书》上的文字和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比读,“你更喜欢哪一段文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朗读、交流,即使作为儿童的小学生也不难理解科普作品写得生动有趣的特点及原因,也不难体会不同文体针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各的美:科普小品文生动有趣,富含科学知识,充满了文学的美感;百科全书更加严谨,充满了科学的美感。
在此基础上“将《百科全书》上沉积岩外形的专业表述改写成科普作品的形式”的改写训练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反思这节课,留有两点遗憾:一、对于如何改写沉积岩的指导,教师仅仅只是引导学生从本文“比喻”、“拟人”两方面把专业的语言写生动,写法指导过于狭隘。
把语言改写生动的方法,不仅仅只局限于修辞,还有用词等许多方面,尽管课堂上提示了注意动词的用法,但仍显得不够到位。
二、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的文字,应该是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进行的。
课堂主体氛围还略显沉闷,不够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