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创新过程中的体现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
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教育模式,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科学的发展观。
本文从办学思想、教育方式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创新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此,本文认为,实行教育创新,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才能真正领会创新教育的实质,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走上充分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大人才观。
要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要转变重所谓“尖子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艺术。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人员,更应该是“求实、求真、求新”的研究人员。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着力于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专家学者型教师”。
所以,教师只有进行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思维的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认识并接受知识的模式,应当坚持彻底的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在师生间形成一种类似于导演、演员、观众的关系,坚持实践性、平等性,抛弃过时的“师道尊严”,重启发,巧激励,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把教育教学看作是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研究过程。
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最基本理念,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找到一条适合发挥潜能的个人创造和个性才
能的道路。
一个健康向上而又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土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政治教师应当改变空洞说教的形象,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起到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而不是指挥统帅。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非常重要。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知识传授,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整理和储存,缺少这个内化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过去千篇一律的模式教育,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无视知识的复杂性,无视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最终使教育越来越缺乏生机和活力。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指导学生多操作、多观察,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知,丰富想象力,在亲身体验中满足求知欲,只有经过学生头脑的加工制作,新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新性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
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
只有具有一流的思维,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
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
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
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
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此,要大胆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能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二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群体素质德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三是全过程性,包括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四是全方位性,学校、家庭、社会与各部门的行为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五是发展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地、充分地发展,做到了这些,便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