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合并胃肠道间质瘤1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9-2-258:57
网络出版地址:http ://kns.cnki.net /kcms /detail /34.1073.R.20190225.0856.035.html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合并胃肠道间质瘤1例
莫文法,
李科俭,杜丽虹,陆竞艳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OL1A1/PDGFB 融合基因中图分类号:R739.5;R73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399(2019)02-0243-02doi :10.13315/j.cnki.cjcep.2019.02.035
接受日期:2018-12-12
基金项目:桂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601037)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桂林541001作者简介:莫文法,男,硕士,实验师。

E-mail :mwfgl@163.com 陆竞艳,女,硕士,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

E-mail :53459838@qq.com
患者女性,
41岁。

2013年6月,发现左侧腋下肿物4个月,局部皮肤暗红、无破溃,皮下触及一大小3cm ˑ2.5cm ˑ2cm 界清肿物。

遂行左侧腋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肉瘤(低 中度分化),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D34阳性,
Ki-67增殖指数为20%,S-100和actin 均阴性。

患者术后行PET /CT 检测示胃底局部胃壁隆起,考虑为良性病变。

患者未行胃镜检查,术后未行局部放疗。

2016年7月,患者因左侧腋下肿物术后1年复发,逐渐增大2年再次入院。

体检:左侧腋下原手术切口下方触及一结节状肿物,皮肤无红肿、压痛。

CT 示:(1)左侧腋下软组织肿块,考虑为左侧腋下纤维肉瘤术后复发;(2)胃底部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凸向胃腔内,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图1)。

患者同时行左侧腋下和胃底肿物切除术。

病理检查
(1)左侧腋窝肿物。

眼观:皮下0.5cm 处见
一结节状肿物,大小7.2cm ˑ5.9cm ˑ8.3cm ,切面灰白色,实性,界限清楚。

镜检:梭形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或鱼骨状排列(图2),细胞核增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10 12/10HPF ),肿瘤浸润皮下真皮组织,边界欠清。

免疫表型:CD34表达局部减弱或阴性(图3),
p53、CD117、DOG1和SMA 均阴性,
Ki-67增殖指数为10%。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检测COL1A1/PDGFB 融合基因t (17;22)(q21;q13)阳性(图4)。

(2)胃底肿物。

眼观:胃黏膜下层和肌层间见一结节状肿物,大小3.5cm ˑ3cm ˑ2.5cm ,切面灰白色,实性、质地中等,界限清楚。

镜检:梭形肿瘤细胞呈交织的短条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细胞核异型性小,核染色质较均匀(图5),核分裂象6/50HPF 。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117、DOG1和CD34(图6)均
阳性,
SDHB 表达未缺失,SMA 和Calponin 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

CKIT 和PDGFRA 基因突变检测:CKIT 9、11、13、17外显子无突变,PDGFRA 12、18外显子无突变。

病理诊断:(1)左侧腋窝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 )复发;(2)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评估为中等。

讨论
DFSP 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结节性/多结
节性、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在WHO (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列为成纤维细胞性肿瘤的中间性(偶有转移性)肿瘤(ICD-0编码8832/1)。

DFSP 好发年龄21 40岁,老人少见,可发生于儿童。

DFSP 生长通常缓慢,肿块常向皮肤表面凸起呈紫红色斑块状,部分病例表现为萎缩性斑块。

组织学观察肿瘤由纤细的、单一性梭形细胞排列成特征性的车辐状结构,很少有坏死,核分裂少见(<5/10HPF )。

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DFSP 具有多种组织学类型,包括经典型DFSP 、黏液样DFSP ,伴颗粒细胞改变的DFSP 和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改变的DFSP 等。

WHO (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中新增的DFSP 类型包括DFSP 伴肌样分化、斑块样DFSP 、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FS-DFSP )(ICD-0编码8832/3)和色素性DFSP (ICD-0编码8833/1)。

当组织病理检查中出现类似于经典纤维肉瘤结构时,称为FS-DFSP ,即发生于DFSP 的肉瘤,其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梭形肿瘤细胞体积增大、密集、核大,核分裂增多(平均7 15/10HPF ),肿瘤细胞CD34局部表达缺失,
Ki-67增殖指数和突变型p53表达增高。

分子遗传学:DFSP 染色体分析显示大多数肿瘤细胞存在17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及环状染色体形成,这些改变导致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链基因(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chain gene )和COL1A1基因外显子融合,发生分子结构重排,产生COL1A1/PDGFB 融合基因,COL1A1/PDGFB 融合基因是DFSP 特异性、唯一的融合基因,在其它肿瘤中未检测到该基因
[1]。

Patel 等[2]通过RT-
PCR和FISH 法检测COL1A1/PDGFB 融合基因在DFSP 中的表达,阳性率
高达96%,
PDGFB 基因克隆性增多引起DFSP 细胞的持续增殖。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竞争性抑制PDGFR和KIT 激酶的活化,能诱导DFSP 细胞的退变。

美国和欧洲已经批准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复发和(或)转移的DFSP 治疗,对于临床手术难以切除或切缘阳性的DFSP 病例,可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再行手术治疗或局部放疗。

·
342·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9Feb ;35(2)
①②

⑤⑥图1增强CT示左侧腋皮下肿块,胃底肿块影凸向胃腔内图2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结构排列
图3肿瘤细胞CD34局部表达减弱或不表达,EnVision法图4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阳性(1红1绿1融合)图5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呈交织的短条束状排列,细胞核呈杆状图6肿瘤细胞CD34阳性,EnVision法
FISH法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对诊断DFSP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为DFSP的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

在FS-DFSP肉瘤样转变区域,CD34表达常常减弱或不表达,联合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FISH法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能提高FS-DFSP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对于CD34阳性的拟诊纤维肉瘤病例,建议加做COL1A1/PDGFB融合基因检测,明确是否为DFSP的纤维肉瘤样转化,以免误诊。

FS-DFSP的局部复发和转移率较普通型DFSP高。

Hoesly等[4]分析171例DFSP和17例FS-DFSP的临床病理和患者预后情况,发现DFSP和FS-DFSP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和86%,5年无复发率分别为86%和42%。

FS-DFSP的转移率达18%(3/17),而DFSP无1例转移。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种族、症状、肿瘤最大径、肌肉/骨浸润和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蒋洪棉等[5]报道8例FS-DFSP 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与经典型DFSP明显不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FS-DFSP属于恶性肿瘤,临床对于体积较大或多次复发的DFSP应充分取材,以免遗漏DFSP的纤维肉瘤样转化区域,影响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

本例患者首次发病时误诊为纤维肉瘤,再次复发行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FISH检测确诊为FS-DFSP复发合并胃肠道间质瘤,FS-DFSP和胃肠道间质瘤在同一患者耦合发生,国内未见报道。

本例患者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年半,临床定期复查至今,肿瘤无复发或转移。

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分子病理学检测提示FS-DFSP、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均与酪氨酸激酶活化相关,甲磺酸伊马替尼可用于DFSP和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这两种疾病是否存在相关性、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尚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Zheng Z,Piao J,Lee J H,et al.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a study of clinical,pathologic,genetic,and therapeutic fea-
tures in Korean patients[J].Yonsei Med J,2015,56(2):440-
446.
[2]Patel K U,Szabo S S,Hernandez V S,et al.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COL1A1-PDGFB fusion is identified in virtually all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cases when investigated by newly
developed multiplex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s[J].Hum Pathol,2008,39(2):184-193.
[3]Stacchiotti S,Pantaleo M A,Negri T,et al.Efficacy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imatinib in metastatic dermatifibrosarcoma protuber-
ans(DFSP)[J].Clin CancerRes,2016,22(4):837-846.[4]Hoesly P M,Lowe G C,Lohse C M,et al.Prognostic impact of fi-brosarcomatous transformation in dermatofibrosarcoma:a cohort
study[J].J Am Acad Dermatol,2015,72(3):419-425.
[5]蒋洪棉,朱世龙,李辛辛,李春玲.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临床病理学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5):569-571.
·
442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 Clin Exp Pathol2019Feb;3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