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
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
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
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
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学生的亲
身感受以及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
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
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及不同物态间的相互作用力本节课学生
改进实验,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物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课程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
本节主要内容是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
概念。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用一课时完成。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力,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二力平衡及其条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牛顿有了初步的了解。
已动手做过测速度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由情景到规律、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引入,和改进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实验探究的形式,通过实验分析、归纳、探索来获得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定性分析实际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
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两个学生进行特殊的拔河比赛,并让学生列举类似生活实例引入
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引入活动,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活泼,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可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用手边的器材做实验探究
小磁针相吸实验;小车上的两条形磁铁相吸、相斥的实验;两弹簧秤
对拉的实验;通过演示,点评,质疑,改进得出结论:1)大小相等。
2)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引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及表达式。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推敲引出探究二
探究二、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1、变速运动中牛顿第三定律成立吗?
2、不同的物态下牛顿第三定律成立吗?
学生用现有器材,改进实验,进行探究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器材进行改进,展示不同运动状态下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反冲运动演示仪,浮力测量实验演示不同物态间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
课堂点评:学生和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法,把教与学的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想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动手,改进实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质疑、释疑、修正,突出过程教学。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或学习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活动。
三、典例精析:
例1:人在走路的时候,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哪几对?答:(3 对)
1.人的重力与人对地球的引力
2.人受到的支持力与人对地球的压力
3.人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与人对地面向后的摩擦力
并在黑板上做出各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
引出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1.各对作用力在性质上有何关系?
2.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象有何关系?
3.各对作用力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吗?
学生分析,加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认识。
注意叙述的规范性。
例2.如图,画出灯的受力示意图,并找出相应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分析解答:绳子受灯的拉力,灯受绳子的拉力,灯受重力。
其中绳子受灯的拉力与灯受绳子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灯受绳子的拉力与灯受重力为一对平衡力。
设计意图:此题通过让学生分析图中的受力情况,意在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归纳提升:进一步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在施力物体
与受力物体上的区别,以及涉及到的物体个数的不同。
例3. 拔河比赛中两人受力和输赢情况的分析?
分析解答:运用简笔画图,要求学生爬黑板做出两人受力分析,并分析出A 同学受重力、支持力、B 给A 的拉力、地面给他向后的摩擦力;
B 同学受受重力、支持力、A 给B 的拉力、地面给他向后的摩擦力。
A 被拉动,说明A 收的拉力大于摩擦力;B 没动,说明B 受的拉力等于摩擦力。
归纳提升:A、B 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说明拔河比赛比的是各自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所以拔河比赛只能作为一个娱乐活动,而不
能作为竞技比赛。
设计意图:照应情景引入,深化了对定律的理解,体现了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四、当堂达标:
1、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下面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A.甲所受的重力和乙对甲的支持力
B.甲所受的重力和乙所受的重力
C.甲对乙的压力和乙对甲的支持力
D.乙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乙的支持力
2、人用50N 的拉力F 去推100N 的铁块,铁块不动。
则:F 的反作用力是
对的力(填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作用于;G 的反作用力是,作用于;铁块受到的支持力N 的反作用力是,作用于;Ff 的反作用力是,
作用于。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题的能力,并把当堂知识巩
固好,加强知识的落实.
五、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
充说明.可通过多媒体展示:
1.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对而言的.其中一个是作用力,另外一个就是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等大,反向,共线,异体.
(2)力的性质相同(同性).
(3)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2.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不是同一概念.牛顿第三定律反映了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印象,巩固知识要点,学会归
纳系统知识.
六、作业:课本P84 第4 题第5 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两版:第一版是新课的讲解;第二版是用于例1 和例2 的受力分析;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4.5 牛顿第三定律
总之,我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实验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 例 2
例 1: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力,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2. 表达式;F=-F’
三.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