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的教学设计(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天都峰》的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道理。
3、养成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能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争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学问进展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留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练习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迟疑、奋力、竟然、吸取等进展讲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
详细赏析文中语句:
1、学习其次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索: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相互疑心了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划出与动作相关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士气”表达在哪里?
明确:表达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
假如没有士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士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制。
5、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明确:由于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2)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四)拓展提高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留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五)课后练习
在课下也把一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最终克制困难的事情写下来,下节课在课堂上进展沟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
找出相应句子,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困难和不易。
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展理解体会。
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
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最终”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困难。
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竟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吸取”力气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熟悉“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课前预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情愿挑一段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日,教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情愿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a、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c、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视: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抖动,说明心里很可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挨次把文章分为三局部,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把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局部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看、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其次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争论后使学生明白:由于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可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沟通,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慨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争论沟通,从中感受到“我”
受老爷爷爬山鼓舞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困难。
c、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索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观察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争论、沟通,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士气鼓舞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争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
相互“吸取”力气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制。
课外延长,沟通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沟通,师生评议。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相互鼓舞,克制困难,最终爬上了天都峰。
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根底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根底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困难。
四、教学资料预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有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争论的根底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
请大家认真观看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现,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详细的?
教师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迟疑、疑心)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可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特别不简单,那是需要士气、力气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索: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
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
他们是相互疑心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争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
我们是相互赞叹,相互敬佩。
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相互艳羡、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惹眼,但通过点拔,进展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头爬天都峰。
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最终”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舞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到达文本合一的境地,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靠着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士气,才能攀上学问的顶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存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宽阔天地。
)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老爷爷
相互鼓舞、吸取力气
【教学总结】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相互鼓舞,克制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
课文向人们提醒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士气和信念;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擅长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由于教室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无法展现天都峰的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堂上我就和学生谈了谈这个假期爬黄山的感受,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和不易会更加简单。
然后让学生对其次段进展屡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简单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吸取力气的。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最终”等这些重点词句进展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困难,他们是怎样相互鼓舞和从对方身上吸取力气,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
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相互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发挥想像,进展补白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局部内容时,课文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词进展了描写,而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老爷爷会怎样爬山,用上“一会儿……一会儿”。
有的孩子说:“老爷爷一会儿拄着拐杖,弯着腰向上爬,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
走走停停,非常困难。
”有的说:“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向上爬。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了语言,思维更加活泼。
四、教学中的”缺乏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鼓励孩子多思索,多发言。
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讨论,不断反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3篇《《爬天都峰》优秀的教学设计》,盼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