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黄生借书说》同步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生借书说练习1
一、加点字词解释
(1)授以.书而.告之.
(2)非独.书为然
..为吾所有
..(3)若业
(4)庋.藏焉,姑.俟.异日
..观云尔.
(5)归而形诸.梦
(6)然则
..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7)其他祖父
..弃者无论
..焉。
..积、子孙
(8)非夫人
..焉。
..之物而强假
(9)而惴惴焉
...摩玩之不已.。
(10)家贫难致.。
(11)故.有所览辄省
..记。
(12)其切.如是。
(13)通籍
..也。
..(14) 而少时岁月为可惜
(15)惟.予之公书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6)使与书俱.。
(17)汗牛塞屋
....
二、句子翻译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_________________
___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俊异日观云尔。
”
____________
______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
(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7)为一说,使与书俱。
(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三、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字
,号,又号。
2、“说”是古代的一种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 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
(2)
(3)
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
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反面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
8、引文中作者把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9、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
文中“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分别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黄生借书说练习2
一、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_____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________,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
(1)_________ _,
(2)_______ ____,
(3)__________ __。
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二、理解性默写:
1、与“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一句相照应的两句话是:
⑴
⑵
2、作者向黄生提出的希望是:
三、翻译重点句子: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2、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姑俊异日观云尔。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5、故有所览辄省记。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1)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授:()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夫人:()
(4)今黄生贫类予类予:()
(5)为一说,使与书俱俱:()
(6)归而形诸梦诸:( )
(7)故有所览辄省记辄:( )
(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可惜:( )
五、问答题:
1.作者为何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2.作者为什么要讲述自己幼时借书的遭遇给黄生听?
3.作者从借书这件事情讲述了什么道理?
4.作者为何“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5.作者讲述做官后书多蒙尘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6.作者写《黄生借书说》的用意在哪里?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6. 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乙段中,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甲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
正面是______________,反面是______________。
9. 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黄生借书说1
一、加点字词解释
(1)授以书而告之(把)(连词)(代词,指代黄生)
(2)非独书为然(只是)(是)(这样)
(3)若业为吾所有(如果)(已经)
(4)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搁起来)(姑且)(等待)(他日)(罢了)
(5)归而形诸梦(之于)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那么)(本来)
(7)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不用说,不必说)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那人)(勉强)(借来)
(9)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忧惧的样子)(停止)
(10)家贫难致。
(得到)
(11)故有所览辄省记。
(所以)(就)(记)
(12)其切如是。
(迫切)
(13)通籍(指做官)
(14) 而少时岁月为可惜也。
(值得珍惜)
(1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只有)(把书公开,慷慨出借)(类似)
(16)使与书俱。
(一起)
(17)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汗,使……流汗)
二、句子翻译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_________________
___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俊异日观云尔。
”
____________
______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
(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7)为一说,使与书俱。
(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文集》,作者是清朝(朝代)的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2、“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说说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2)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书非借不能读”)。
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书,好不容易借来了,担心着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会抓紧时间去读。
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汗牛充栋;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藏书或著述极多。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用原文回答)
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
8、引文中作者把自己少年时读书的遭遇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把书公开慷慨出借,是黄生的幸运,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的意思。
9、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
文中“予之公书”
和“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分别是“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为一说,使与书俱。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黄生借书说2答案
答案:1.袁枚;随园老人2.⑴fú、qiǎng⑵zhuì⑶shào⑷hào 3.⑴交给⑵更不用说⑶这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⑷像我⑸写作4.⑴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及时地阅读。
⑵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⑶做官以后,花去官俸买回书来,满满地堆了一层,白色蛀虫和灰丝,常常沾满书本。
⑷懂得借到书的幸运与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快。
1.作者用心良苦,不仅以此宽慰黄生不以借书为耻,更以此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珍惜读书的机会。
2.既唤起共鸣,又勉励告诫黄生。
(意近即可)3.要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年轻时光认真学习。
9.⑴之于⑵就⑶值得珍惜⑷在一起4.⑴汗牛塞屋……子孙弃者无论焉。
⑵若业为吾所有……云尔。
4.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
5.以类似的经历勉励黄生珍惜机会,专心读书;告诫黄生读书年华一旦过去,以后很难读书。
6.宽慰黄生不以借书为耻,更以此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珍惜读书的机会(并尽快还书)。
5. (1)(参见课文注解①)
(2)叙事兼议论;说说。
(3)吾,余,予;尔,汝,子。
(4)“书非借不能读”①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②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③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6. 作者的遭遇是“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
黄生则是“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
7.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
8. 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
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
9.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0. 略(参见译文)
《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
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5、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谨慎、才智过人、忠心
6、选问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7、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8.“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9.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10、“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归纳。
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委重任。
③临崩寄大事。
1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12.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14.诸葛亮智慧化身《三国演义》很多事例体现这特点,如摆八卦阵,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15.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报先帝,忠陛下南方已定,兵甲以足17.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8、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答: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及“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2 分)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1.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分)
答: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22.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妄自菲薄和作奸犯科。
23.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4.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25.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诚宜开张圣听
2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B.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C.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
27.第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用原文回答,2分)
29.、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30、诸葛亮指挥的两个战例:赤壁之战、火烧新野
31.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32.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33. 第3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35.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答: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淡泊名利有谋略、尽心尽职的贤臣,
36.选文第一段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三顾茅庐选文第二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指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7.诸葛亮叙述自己的经历,其目的是表明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对刘氏父子的忠诚。
3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3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0.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陈涉世家》中考试题集锦
1.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士兵对陈胜的敬畏;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2.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细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 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5.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6.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4分)
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用原文回答)
48.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答:为了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的抱负。
《隆中对》中考题集
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3分)
A. 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
B. 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
D. 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2分)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C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C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7.“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答出3点)
8.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2分) 9.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1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蜀相》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15.(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16(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17.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18.简答:(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1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
20.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21.填空: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或“军事”、“军队”)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民心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或“物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22.简答题: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23.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2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