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女神》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女神》简介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诗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等。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1892年,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

郭沫若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郭朝沛主要以经商为业,略通医道;母亲杜邀贞是一位没落官宦之家的后代,因此粗通文字,知书达礼。

在这样一种开明的家庭环境中,郭沫若不但学习了《四书五经》、《古文观止》、《春秋散文》、《史记》、《汉书》等古代文史经典,而且有机会涉猎《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当时所谓的“闲书”,广泛阅读了大量中国的诗、词、曲等作品以及国外的许多文学作品,尤其酷爱诗歌。

这些对郭沫若今后在文学、历史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很大影响。

郭沫若不但钻研书本,而且自幼就有很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意识,他在中小学期间就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春,郭沫若赴日本留学,主修医科。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剧烈浪潮,激起了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为此他不断地从事着文学活动,并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合集《三叶集》。

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时期,收获了大量的诗篇。

1921年8月,郭沫若将这一时期所做的154首诗歌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诗歌集——《女神》。

《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出版后不久,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3年在日本完成学业,而后放弃医务事业回到祖国,在上海从事《创造周报》等刊物的编辑工作。

1924年,郭沫若在翻译过程中,接触到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由此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1926年,郭沫若受聘到广东大学(即现在的中山大学)担任文科学长。

同年夏,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此后又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春,郭沫若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8年起,郭沫若去到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涯。

其间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写了有关的学术著作,对学术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享有很高的声誉。

同时还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心急如焚的郭沫若告别家眷,只身一人潜回祖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筹办《救亡日报》,历任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抗战胜利后,仍然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坚持参加反抗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长,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

并担任过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协名誉会长,为促进世界和平、中外友好邦交与交流等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终年86岁。

他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科学文化著述,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集。

郭沫若著。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
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基本信息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

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

1921 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

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

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

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

”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

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

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

”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

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

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

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

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

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

“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1.《女神》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

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2.《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3.《女神》的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
信心的表现。

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

《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女神》的艺术特色
1.《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

《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

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

《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

《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

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

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

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