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后代之谜及南京家世揭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一四年第五期郑和后代之谜及南京家世揭秘
⊙吴跃农
当我经人介绍认识郑勉
之先生时,他说自己是
郑和的第十九世孙,是“自”字辈,
后来参加革命时自己改掉了“自”
字辈名字。
我先是一愣,有点惊讶,随后
是迅速的常识反应:郑和,自明永
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
年)的28年间,奉皇命七下西洋,
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
行友好访问,创写了令人心潮澎
湃的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
经济文化交流的壮丽篇章,并且,
郑和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航海史
上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先驱者,在
他之后,才有哥伦布的发现美洲。
功勋彪炳千古的郑和,是众所周知的宦官,明成祖时被任命为“内官监太监”,明朝自南京迁都北京之后,他又一度被委以“南京守备太监”的重任。
他有子嗣后代,可能吗?
笔者为此专门踏访过郑勉之,他上世纪50年代初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前身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校址在无锡),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新时期以来他一直在江苏
省宗教事务管理局工作,后来曾担
任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之
职,1999年逝世。
他著有有关伊斯
兰教文化的论著多部。
他与笔者的
谈话,是一次历史之河的溯流追
源,使笔者寻绎到这并不广为人知
的历史踪迹——
—郑和祖先和后裔
的血脉谱系。
后来,我还见到过郑和的另一
位第十九世孙,活跃在各项纪念郑
和活动中的郑自海先生。
巧合的
是,还有一位郑和的第十九世孙
郑自虎教授竟是我大学本科同
学,在大学时我与他接触并不太
多,所以没听他说过家世,他现在
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有次同学会
遇见他,闲聊才知道,他也是郑和
的第十九世孙。
他们的叙述印证
了郑勉之的全部说法。
咸阳世家
据《宋史》、《元史》和当代李
士厚先生辑录的《郑和家世资料》
记载,郑和的鼻祖就是伊斯兰教
的先知穆罕默德,也就是说,郑和
是圣裔。
郑和在中国的第一代祖先
名叫所非尔,是穆罕默德的第二十
六世孙,他是在宋神宗熙宁三年来
我国的。
当时,所非尔是西域普化
力国的国王(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
国境内),由于受邻国的侵扰,为避
免战火在自己国土上燃起,他率亲
属、部下5000余人流亡来到宋都汴
京,受到宋神宗的优厚礼遇。
后来,
辽、夏兵乱,他率部参加了宋王朝一
系列平定兵乱的战事,战功卓著,深
得宋神宗的赏识。
以后,尽管自己
文化长廊
郑和画像.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咸阳世家宗谱》木刻封面
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像,明史专家认定其为郑和
国内侵扰平息了,大臣来迎他回国,但宋神宗坚留他“驻京保国”,死后被追赠为朝奉王。
由此,他的后代在中国世代定居生息,是谓圣裔东传。
到了元朝,所非尔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元朝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赛典赤·赡思丁。
屈指算来,赛典赤·赡思丁是穆罕默德的第三十一世孙,郑和的六世祖。
“赛典赤”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圣裔的贤者”的意思。
是时,忽必烈西征,他“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忽必烈对这位圣裔的归附甚为欣悦,先后委任过他中央和地方十八个显要官职,他死后被追赠为“咸阳王”,所以,后代也就被称为“咸阳世家”。
赛典赤·赡思丁生命的最后六年是在云南度过的,他的后代也留在了云南。
他的第十八个官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
省长。
他在任虽短,政绩斐然:他在
今天的昆明修建了第一座孔庙,并
从四川、陕西等地聘来儒学教授,
使蛮荒之民风渐开。
当时,滇池洪
水经常泛滥,百姓甚苦,他带领全
省人民增凿宣泄口,建造截留分洪
的松华坝水闸,又在下流开出6条
人工河,设闸分水,形成了一整套
行之有效的水利系统。
这在那个历
史条件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不
但造福人民于当时,而且数百年来
使滇池环湖区成为“四围香稻,万
顷晴沙”的鱼米之乡。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一些土
司叛服无常,中央政令的贯彻受到
阻挠,特别是红河地带的一个大土
司自恃兵强,公然武装叛乱,赛典
赤亲率大军逼其寨城,围而不去,
还以威慑,终于以诚挚的团结愿望
促其醒悟。
赛典赤赢得了人
心,一年内就有“八十余州,
籍四十万户”前来归顺。
云南
出现了在统一政令下的各民
族平等相处的团结局面。
作
为穆斯林,他在云南兴建过
12座清真寺,至今昆明尚存
南城寺和永宁寺。
封官赐郑姓
回族人在与中华诸民族
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和睦相
处,共创文明,他们也接受了
汉化,开始取与汉族相似的
姓名。
“穆罕默德”在过去常
被音译为“马哈麻”,因此,回
族人基本上是以“马、哈、麻”
这三个字中的一个为姓,尤
以“马”为最,形成了十个回族人中
有九个姓“马”的特色。
到郑和的祖
父和父亲辈上,都不再用阿拉伯的
姓名了,都姓了“马”,郑和其实叫
马和。
按照伊斯兰教的文化习俗,
凡是去麦加朝觐过的人,就不再称
名,而是尊称为“哈只”,原意为“巡
礼人”。
郑和的祖父、父亲都跋山涉
水去麦加朝觐过,所以,他俩都叫
“马哈只”。
郑和的父亲生有二子,
郑和排行第二,郑和有一兄马文
铭。
郑和由原来的马和改姓为郑
和,是有一段故事的。
郑和的童年,
正是元灭明起的新旧交替的战火
动乱时期,这也直接决定了他的人
生命运。
明军在灭元的战争中,经
常虏掠儿童阉割为内监,郑和正是
这许多儿童中的一个。
12岁时,郑
和进入朱元璋的四子、当时的燕王
文化长
廊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
一四年第五期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府中。
眉目清秀、聪明伶俐的郑和,深得朱棣的喜欢,尤其是郑和的好学不倦。
郑和经常在侍候完燕王之后,青灯黄卷伴深夜,广读兵书文史,特别是两域航海史记,使他心情激荡,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郑和学而不厌,锲石成金,在宫内被誉为“才负经纬,文通孔孟”。
朱元璋去世后,因皇太子已死,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
朱棣等皇子哪能心平气服,俯首称臣?于是,展开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豆萁相煎的皇位争夺战,历时三年,史称“靖难之役”。
最后,朱棣攻陷了京城南京,登上皇位。
朱棣即位第二年,论功行赏,封马和为“内官监太监”,主持宫室陵寝的建造以及宫廷用品的铸造和购买,并赐姓“郑”,原来的马和就成了郑和。
马和改郑和,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按照当时朝廷忌讳,马不能登殿;二是当初在北京郊区郑村坝一役中郑和足智多谋、英勇作战,对朱棣剪灭诸雄取得最后胜
利至关重要,故皇上赐以“郑”姓为
纪念。
南京马府郑家
朱棣在赐郑和姓的第二年,就
委任郑和为下西洋“正使”,郑和开
始了他气势恢宏的航海生涯。
此
时,郑和的官邸就在现在的南京马
府街,现在的郑和公园就是当时郑
和官邸的后花园。
郑和虽然被赐了姓,并且成了朝廷心腹,但他的家族感情没有淡漠,身为宦官,人性依然丰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的官邸不是称为“郑府”,而依然是“马府”,尽管“马府”已被后来的战火焚毁,但有了条相沿至今的“马府街”,今天
的马府新村小区中,有区政府竖立的郑和故里碑;二是郑和对祖先故乡之情从未因公事繁忙而疏于表达,在第一次下西洋时,他就将父亲的墓志铭托人带回家乡云南,让兄马文铭经办刻石立碑事宜,在第四次下西洋的前夕,他又专程回云南祭扫祖坟;三是为了有亲人相伴,他将兄马文铭的儿子过继给他
为子,取名郑赐,字恩来,以表达对皇上封官赐姓的感激。
郑赐后来回云南老家生活,但在南京给郑和留下一孙,于是,郑和的后裔就分别在云南和南京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在南京的后裔,一直居住在马府街,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搬出了马府街。
郑和对祖先的文化习俗,虔诚
尊重,在六下西洋之前,他专门上奏皇帝,得到御准,重修了今天升州路上的“净觉寺”。
现在去“净觉寺”,可以看到进门处立有砖刻牌坊一座,上有蟠龙玉石一方,中书“敕赐”二字,是专为谢皇恩的。
郑和在南京的后裔家谱,一直修到上世纪20年代。
郑和后裔世代相袭着“会茶修谱”的习俗,每年正月里,家族聚拢会茶一次,各门将
上年出生的婴儿名字、辈分报出,一一记录在册。
郑勉之祖辈是清贫的阿訇,他的父亲幼年曾随族中长辈参加过“会茶修谱”。
郑勉之的父亲直至九十余岁犹对当年之事记忆犹新。
1983年,李士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发现了《南京郑和家谱首
序》。
郑和的墓在南京牛首山,坐东朝西。
1985年,南京市政府出资重修过。
每年的开斋节,郑和后裔们和许多回族朋友都要去祭扫。
■(责任编辑:武学沪)
文化长
廊.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