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廖”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廖”姓
廖姓是中国⼈⼝最多的第五⼗⼋位姓⽒,在华南地区⽐较有影响。

当今廖姓⼈群⼤约占了全国⼈⼝的0.37%,总⼈⼝⼤约在487万。

廖的名义
《说⽂》:廖,⼈姓。

作为姓⽒,古时廖、嫪、飂通⽤,古有廖叔安,也作飂叔安,实际上廖姓由飂姓演化⽽来的。

《说⽂》:飂,⾼风貌。

⾼风即西风也。

飂⼈以⾼风为⽒族原始图腾。

⼜,廖也通蓼、鄝。

蓼,⼀种⽔草名。

蓼⼈以⽔草蓼为图腾。

以此两种分别成为⽒族的名称和族徽,进⽽出现飂地、蓼地和廖地等,发展形成了飂国、蓼国或廖国,最终出现了廖姓。

廖姓起源
廖⽒始祖:廖公
廖⽒始祖——廖公
廖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出⾃董姓
⾼阳⽒颛顼之后裔祝融⽒吴回,吴回之⼦陆终,陆终有六⼦,后分别发展为六个⼤部落。

陆终的第⼆⼦惠连,亦名参胡,董姓。

惠连之⼦飂叔安,封于飂,飂的古址在今河南唐河的湖阳镇,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西周初为周吞并。

古代飂、蓼、廖通⽤,飂叔安也称廖叔安,其后以国为⽒。

董姓廖⽒的历史⾄少有3000年。

⼆、出⾃偃姓
皋陶为尧舜时代的刑官,皋陶⽒族属于东夷族⼀⽀,皋陶,字庭坚,偃姓,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领。

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蓼国古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

古代蓼、鄝、廖通⽤,蓼国之后有廖⽒,偃姓廖⽒的历史有2600多年。

三、出⾃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王之⼦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

⼦孙以国为⽒。

由于廖国国⼩势弱,也不见于经传,难以确考。

很有可能廖、蓼、鄝、飂同为⼀地,同出⼀⼈之后。

外族基因融⼊
据说早在商朝末,缪、颜⼆姓,因纣⽆道,同隐于黄河西北,改姓廖。

到战国后期秦昭王时,四川地区的巴夷賨族中也出现了廖姓,后来成为川中⼤族。

因此,我国的廖姓同其他姓⽒⼀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

加⼊廖姓群体中的主要事件还有:宋朝时⼴西环江、贵州荔波⼀带的抚⽔州民即今⽑南族先民中出现⼤批廖姓,清朝辽东地区的蒙古⼈也多取廖姓作为⾃⼰的姓。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成为当地的廖姓汉族了。

廖姓分布
廖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今600年中廖姓⼈⼝由23万激增到487万,增长了21倍多,廖姓⼈⼝的增加速度远⾼于全国⼈⼝的增加速度。

宋朝⾄今1000年,廖姓⼈⼝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四川、⼴西、湖南四省,⼤约占廖姓总⼈⼝的56.1%。

其次分布在江西、台湾、重庆、湖北、福建,这五省市⼜占了30.3%的廖姓⼈⼝。

⼴东居住了廖姓总⼈⼝的15.2%,为廖
姓第⼀⼤省。

全国形成了粤桂湘、川渝鄂、赣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

在600年期间,廖姓⼈⼝流动的程度和⽅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的区别,流动⽅向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迁移、同时向华中回迁。

廖姓⾎型
廖姓⼈群的⾎型分布图
廖姓⼈群的⾎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8%,A型占29.1%,B型占25.5%,AB型占7.4%。

廖姓名⼈
廖纪
廖纪(1455年—1532年),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带(原属陵⽔县)⼈,出⽣于河北⼤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少保兼太⼦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地位和最⾼荣誉的⽂⾂之⼀,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朝廷权⼒中枢的⼀品重⾂之⼀,是海南“⼗⼤廉吏”之⼀。

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1925年),原名恩煦,号夷⽩,字仲恺,⼴东省惠阳县⼈,中国近代民主⾰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

廖仲恺曾协助孙中⼭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三⼤政策,全⼒辅佐孙中⼭改组国民党,并极⼒促成第⼀次国共合作。

其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集》(上卷)。

廖平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

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

他⼀⽣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廖姓传统⽂化
郡望和堂号:廖姓的郡望主要有巨⿅、汝南、武陵等。

廖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中乡、果烈、紫桂等。

“中乡” 和“果烈”堂号均典出三国蜀时的廖化。

廖化为关⽻的主簿,关⽻兵败麦城,廖化在战场上装死得以逃回蜀。

后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称“中乡”堂。

⼜因廖化做事果敢刚烈,⼜叫“果烈”堂。

廖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名荣万⽯;性慧六岭。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著归⽥录;称谪仙⼈。

肇侯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

伤⼼春尽,嫠妇悲吟;感念恩深,⼩姑呕⾎。

家训格⾔:廖⽒家训以清朝廖冀亨《求可堂家训》最为著名。

廖冀亨,清福建永定⼈,康熙年间举⼈,以为官清廉著名,其教⼦孙也有章法,其家训切于伦常,多从⽇⽤处⼊⼿,朴实⽆华。

他要求⼦孙以读书和⽴品为先,认为“⽣意为求财之路,财为养命之源”,“礼义⽣于富⾜”。

主张不必拘泥于读书、⾏医、为商等,“星⼘为下,其余⼿艺即为糊⼝⽽已,然百姓百条路,肯学皆可”。

提出四戒:戒使性、戒赌博、戒贪酒、戒游⼿。

提出四要:要勤俭、要谦恭、要慎⾔、要和⽓。

提出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

认为这是“⼈⽣⽴⾝、⾏⼰、
持家、善世之务”,⼦孙必须恪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