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_二聚体在血栓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5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5No.5 2010年9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ep.2010
D-二聚体在血栓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胡高娃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反映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
体的含量都升高.近年来,D-二聚体的测定在脑梗死的诊断、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PE)以
及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相比于其他实验,简单快速且敏感.本文总结了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
中的应用.
〔关键词〕D-二聚体;血栓性疾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85(2010)05-0571-03
Approach to the Application of D-dimer in Thrombotic Disease
HU Gao-wa
(Affiliated Hospital,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028000,China)
Abstract:D-dimer is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cross-linked fibrin,it can reflect the coagulation of human
blood and the activation of fibrinolytic system,D-dimer concentrations were all increased in thrombotic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D-dimer assay were widely used in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ruling out 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pulmonary embolism(PE)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Compared
with other tests,it has simple,rapid and sensitive advantag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D-dimer
in thrombotic diseases.
Key words:D-dimer;Thrombotic diseases;Clinical application
D-二聚体(D-dimer,DD)是凝血酶及因子Ⅻ作用的交联后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终末产物.血浆D-二聚体是体内继发性纤溶和有无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1〕,在各种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体的水平均有升高.
1D-二聚体的形成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Fb)经纤溶酶降解后的特异产物.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α链依次脱去多肽A和多肽B,形成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在因子Ⅻ的作用下交联在血管壁上并被激活的纤溶酶裂解产生FDP的碎片〔3〕.由于λ-链的交联产生的包含λ-链相连的2个D片段就是D-二聚体.
2D-二聚体的检测
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交联后的纤维蛋白的特异性产物,有很强的抗原性.其因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的性质不同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3〕.乳胶凝集法是将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共价吸附在乳胶颗粒上,受检血浆中的D-二聚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乳胶颗粒将发生凝集.此法简单、特异、可以定性或半定量、操作简
收稿日期:2010-05-18
作者简介:胡高娃(1961-),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市人,主管检验师,从事临床检验研究.
单、不需要昂贵设备,但是灵敏度较差,适用于基层医院或急诊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用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D-二聚体含量成正比.该法灵敏度高能达10μg/L、能定量,但设备昂贵,不适合临床急诊.
3D-二聚体的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3.1D-二聚体在诊断DIC 中的意义
DIC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许多危重症疾病发展过程中获得性全身性出血性综合征,伴有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栓形成、栓塞、溶血及出血等.本病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4〕.DIC 在血管内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同时,开始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当病程进展到中、后期时,凝血过程愈来愈弱,而纤溶亢进渐趋明显,直至成为DIC 后期的主要病理过程〔5〕.故有关纤溶指标的实验检查,对DIC 特别是其中、后期DIC 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6〕.纤溶指标的实验检查中D-二聚体为最简单,最稳定.D-二聚体是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也是诊断DIC 的比较新的特异性的敏感指标.D-二聚体检测是确诊或排除DIC 的关键.国外报道对DIC 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中D-二聚体能反映纤溶酶和凝血酶原的活性.一般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 时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7〕.丁芳林等〔8〕研究52例DIC 患者中仅有5例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5mg/L,而其敏感性为90.4%,这说明了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作为DIC 的敏感诊断指标之一.胡波等〔9〕研究说明了D-二聚体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无创性检测指标.姚斌等〔10〕检测53例各期DIC 患者的D-二聚体,结果表明,D-二聚体含量与DIC 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其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水平逐渐升高,是DIC 早期诊断和分期的的特异性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据文献报道D-二聚体在DIC 诊断中,诊断阳性率为100%,预测值和特异性分别为91%、97%.是目前诊断DIC 最有意义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增高,而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的水平逐渐降低〔11~12〕.丁芳林等〔8〕报道DIC 组的52例DIC 患者用肝素钠10000-30000U/d 加生理盐水1000ml/d 静脉点滴治疗,7d 后46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216±0.74)mg/L,与治疗前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8.44±2.7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而知,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查可以作为DIC 治疗疗效的判断.周静等〔13〕认为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终末产物,是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的间接指标,在各种血栓形成的时候,必然会形成纤维蛋白,甚至那些小的血凝块能产生D-二聚体,说明D-二聚体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
当DIC 发生时,由于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同时出现,此时纤溶酶形成增加,大量纤维蛋白降解导致形成大量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是特异性的早期诊断DIC 形成的分子标志物.所以通过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检测可疑对DIC 患者及时治疗和效果判断.
3.2D-二聚体在诊断脑梗死中的意义
脑梗死(infarction of brain )是以脑血栓形成为主的,血管内皮受损伤,而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活化、血液凝固性和粘度增加血流变慢或淤滞〔14〕,从而形成急性血栓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虽然经过头颅CT 和MRI 确诊脑梗死,但是,首先,这种设备太昂贵,在中小型医院普及和开展很难.其次,经济困难的患者承受不起昂贵的检查费用.再次,CT 和MR 对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有限.因此,可以选择简单易行费用低的一些血液学检查来辅助诊断或预测有无血栓,来反映脑梗死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而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升高特征性表示体内有继发性纤溶出现〔15〕.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研究证实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研究认为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来判断脑梗死病情,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而脑组织成分可进入循环的血液中,从而加强凝血过程,使继发性纤溶亢进增强,故D-二聚体含量随脑梗死病情的加重而升高〔16〕.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的D-二聚体阳性率达到95%.金广等〔17〕报道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推测血液高凝状态伴随于急性脑梗死的各个时期,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14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尹长林〔18〕对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40例正常对照组的24h 血液D-二聚体含量测定后,结果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D-二聚体与梗死面积大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有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液高凝状态随着梗死面积的增大而越严重、继发的纤溶功能亢进D-二聚体含量也越高.D-二聚体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简单快捷较敏感而特异性指标.
3.3D-二聚体检测用于排除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 )的诊断“金标准”-肺血管造影具有侵袭性.1999年澳洲心脏病学会推荐ELISA 法检测D-二聚体用于急诊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胡云建等〔19〕用VIDAS-DD 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以494ng/ml 为阳性界值,结果表明D-二聚体检测对肺栓塞的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张成吉等〔20〕用法国AST-compact 血凝分析仪与丹麦Radiometer-ABL520血气分析仪对肺栓塞可疑患者与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和A-aDO2指标测定.结果表明D-二聚体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572
第5期胡高娃等:D-二聚体在血栓疾病中的应用探讨573
A-aDO2联合检测对肺栓塞的诊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
3.4D-二聚体在深静脉栓塞形成(DVT)中的应用
DVT的诊断仅凭临床表现是不可靠的,诊断的“金标准”是静脉造影,但该技术操作复杂,具有创伤性.有报道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的特异性诊断指标〔21〕.薛文成等〔22〕用Liatest法检测了58例DVT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水平,得到阳性率为98.3%,认为D-二聚体可以作为排除DVT首选试验.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VT时,如果患者血液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的可以完全排除DVT.
综上所述,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对血栓性疾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其D-二聚体和放射学研究联合使用将临床疾病诊断中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Ottani F,Galvanic M.Prognostic role of hemostatic marker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atients〔J〕.Clin Chin Acta, 2001,311(1):33-39.
〔2〕王莹.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9,29(2):49-50.
〔3〕叶应妩,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34-235.
〔4〕刘国勋,李杰,凌光鑫,等.血浆二聚体定量诊断DIC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1997,2(1):26.
〔5〕林静华,方琳丽,焦晓阳,等.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在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379,1413.
〔6〕Baglin T.D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BrMed J,1996,312(7032):683-687.
〔7〕Madzhuga AV,Somonova OV,Elizarova AL.The clinical value of D-dimer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and DIC syndrome in cancer patients〔J〕.Anesteziol Reanimatol,2005,(5):55-57.
〔8〕丁芳林,黄旭成.DIC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2):100-102.
〔9〕胡波,王珂.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04,13:1666-1668.
〔10〕姚斌,徐大庆.血浆D-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检测及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2006,20(1):11-12.
〔11〕张威,程大卫.动态检测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在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3):281-283.
〔12〕刘泽霖.DIC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的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01,7(2):93-96.
〔13〕周静,董碧蓉,王曾礼.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J〕.华西医科大学,1999,30(1):114-115.
〔14〕谭其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0-331.
〔15〕叶跃红.抗凝血酶活性与纤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得研究〔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391-392.
〔16〕来亚杰.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实验的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140-142.
〔17〕金庆,任艳.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8(3):201.
〔18〕尹长林,高宗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5):349-350.
〔19〕胡云建,陶凤荣,王厚东,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95-97.
〔20〕张成言,姜兵,马芝金.D-二聚体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4):206-207.
〔21〕贾玉龙,程石,汪岩,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2007,42(3):36-38.
〔22〕薛文成,万楠,罗军,等.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2):113-114.
〔责任编辑赵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