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公开课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致力于研究 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 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 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 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 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阅读探究
艺术特色总结
1.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 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 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 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阅读探究
1、阅读课文,开头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否重复?
不重复,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了蜡烛具有鲜艳夺目的红色。
2、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想一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理想脚踏实地的奋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3、用“红烛”为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作业
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完成课后作业及练习册上 的相关习题 3、尝试为闻一多先生撰写墓志铭!
作者简介
二、典型事迹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 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 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 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都是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 道:“不对,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她。”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 的朋友,也常常提醒道:“不要以为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 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 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 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总结
阅读本诗,你学到了怎样的红烛精神?
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 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红烛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听朗诵
阅读探究
1、思考“红烛”意象在诗中的含义
意象“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红烛 ——“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 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 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
作者简介
走进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huá), 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希水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 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 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 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 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
阅读探究
1、诗歌起笔运用李商隐的诗歌有什么用意?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以物明志,李商隐的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
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述说着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深厚,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 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和 追求的象征。
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阅读探究
1、第4节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 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 →让世人觉醒 世人的血: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 灵魂、监狱: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把世人从精神 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教学课时】 1课时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 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 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 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 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 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 的序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 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拓展-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是诗歌的内容,例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爱 情诗等,下面是关于古诗歌的几种题材: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 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 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多为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 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 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⑥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 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 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3 百合花 *哦,香雪
注:标*为自读课文

新课安排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
新课安排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用意,理解“红烛”意象。(难点) 2.理解诗歌中传达的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难点) 3.掌握诗歌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重点)
阅读探究
1、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1)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给
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当无私奉献。 (2)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
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3)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
阅读探究
1、红烛“伤心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何深意? 原因: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深意:意象——残风、烧得不稳 残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邪恶力量 烧得不稳:不能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带来更多光明。 2、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 但仍做不屈的奉献。 (2)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在劝勉自己: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 一切在所不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