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草地面积与分布
1面积变化
草地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且是人类重要的生态屏障。
草地在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的发展变化,从生产角度看这种变化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
草地的这种不利的变化就是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实质上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干扰超过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生态结构的弱化、功能下降过程。
草地退化过程包括土壤退化和植被退化两个方面。
土壤是植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草地土壤的退化,草地植被野也发生退化,植被的退化又作用于土壤,形成强烈的负反馈机制,加速草地地退化进程。
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裸露面积增加,土壤逐渐变的干旱、贫瘠、紧实,具体白现在在土壤颗粒粗化、容重增加、空隙度变小、通透性和保水性差,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化程度加重。
随着土壤的退化草地植被逐渐退化,草地的产草量和植被盖度明显下降、草地五中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草群众类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原来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逐渐减少或消失,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和病、虫、鼠等有害生物相继侵入,草层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受阻,可食牧草产量降低,有害有毒植物增多。
草地的持续退化造成面积的大量减少。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
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
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
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年蒸发量1500mm以上。
自然环境决定了通渭草原的多样性与特殊性,通渭草原类型包括温性草原草甸、温性草原。
通渭草原面积变化如下:
造成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一、输入少、输出多,"竭泽而渔",使得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难以维系良性运转。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物质、经济能量的输入严重缺乏,从而使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自然生态结构不相协调,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不相适应,社会需要系统有更多的输出,特别是市场对畜产品等的需求以及维护生态安全对系统生态效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又主要依赖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输入使系统运转,这样行为短期化、掠夺式的系统操作,使得系统的自然生态组成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且衰败、萎缩,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下降。
如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1953~1980年间由于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牲畜粪便共输出氮
素1572819吨,要维持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氮素平衡,每年至少要输入560吨的纯氮,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经济性氮肥的输入。
①不但系统输入主要是经济输入不足,输入结构也不尽合理。
经济输入的绝大部分用在草的转化即牲畜的饲养和畜产品的加工上,而用在草的恢复保护、生产加工上的却较少,这样系统物质能量的正金字塔效用与经济输入的倒金字塔作用矛盾激烈,影响系统整体的长远的功能。
(二)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是草原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
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应该说是现实草原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过大,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超过了自然资源尤其是草原资源的增值即资源的可承载能力,超过了环境容量与生态阈限。
自然资源的增量已远不能满足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的需求,于是自然资源的存量也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利用、蚕食,这样就使自然资源的恢复、更新能力下降,资源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劣,从而导致资源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
由于我国内地的人口密度要比西北部边远地区大,于是便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机械式的大量移民,使草原牧区人口也超过其生态环境资源的承纳量,大片的垦草种粮及大量的毁林开荒等,使得中国西北部特别是草原牧区的荒漠化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展。
草原牧区既是生态脆弱地带、敏感地带,也是生态屏障带,其人口的承纳能力比内地和沿海低得多;过高的估计草原地区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量,采取大量移民的政策,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草原牧区的人口承载力很低,而且随着草原退化、沙化的加剧,草原环境的人口容纳能力还有降低的趋势。
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我国森林草原能容纳10~13人/平方公里,典型草原可容纳5~7人/平方公里,荒漠草原可容纳2~215人/平方公里。
按照此标准衡量内蒙古的33个牧区旗县,目前已有23个旗县的人口超过其环境容量,占内蒙古全部牧区旗县的70%。
(三)草原牧区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低层次。
草原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草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表现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教育不发达等;加之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压力不断增大,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必然要开发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
因为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及收入来源结构等单一、低层次,绝大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还主要依赖草原及其畜牧业,这就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草原及土地、森林等农业资源;而资金短缺、技术不足,决定了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必然是劳动密集型的;教育、科技的落后,又决定了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
这样素质低下的劳动力密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其开发利用方式往往就是粗放的、落后的、掠夺式的,对自然资源环境主要是草原资源环境的破坏也就难以避免。
(四)"公地悲剧"与"狭地制约"。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所以没有价值,即坚持所谓的"资源无价论";也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坚持所谓的"资源无限论"。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草原资源的不珍视,无节制的耗损、浪费,使得大量资源遭受破坏、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其实草原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当然也是有效用的,所以无疑具有价值。
草原资源有价值,也就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其价值的价格。
近年来也采取草原资源有偿使用费等形式代表资源的价格,然而这样的草原资源价格是很低的,根本谈不上等价交换,离资源的生产成本(人工生产同量、同质、同效的草原资源或其替代品所需费用)相差很远;不利于可再生的草原资源的恢复、扩展,使得资源资本的存量递减,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不仅草原资源价格太低(其实还谈不上真正的价格,因为草原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即使收取一点低廉的使用费,根本不能反映其价值及市场供求),草原地区的畜产品、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也较低,而加工品即中、高级产品的价格偏
高,比价关系不合理。
这样使得草原畜牧业及原材料等主要的自然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的部门及其企业,利润水平偏低、甚至出现亏损,没有足够的积累、投资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低,是外部性或外部成本可能实现内部化,也即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得到自觉的、有效的治理的前提。
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模糊,生态环境资产(包括资产存量与增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产权主体的缺位,这就使"公地悲剧"有了滋生的条件。
中国的自然资源属国有(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而不同种类、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资源存在着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界定不清和混乱。
如草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和生态生物资源的一部分总体上是国有的,而草场有的省(区)为国家所有、有的省(区)为集体所有,或边远的条件差的草场为国有、其他是集体所有,存在着所有权的不清晰;草场的使用权,有的地区通过草场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到了牧户,但存在界线不清,有的地区还是谁有牲畜、谁就使用草场,使用权混乱。
草原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模糊,也表现在产权主体的缺位。
大部分地区的"集体"已成"空壳",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所有者来行使草原的所有权。
草原资源所有权主体的缺位,使其像没有了父母的孩子,没有谁真正关心其消长、好坏,破坏、浪费似乎也成了必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草场公有承包,牲畜私有户养"的改革,主要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草场由牧户承包经营,集体所有、经营的牲畜通过作价归户等形式变为牧户所有、饲养,草场的所有权与使用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草原的产权有所明晰。
草原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然而,由于牲畜是自己的、草场归根结底还不是自己的等,人们就更加珍视牲畜,更加关注牲畜牧养量的增加、自有财富的积累;这也是草原畜牧业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以来,牲畜头数大幅度增加、超载过牧日趋严重、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还出现了围栏外的草场比围栏内的草场破坏严重,无畜或少畜户的草场比养畜大户的草场破坏严重,通过租赁等形式发生了流转的草场比没有发生的破坏严重现象,主要是围栏外的草场牲畜可以随便啃食、踩踏,无畜或少畜户管理经营自身承包草场的能力弱、有的甚至被一些大户任意牧用,租赁来的草场不是使用者承包的草场、只要交清租赁费便可无节制的利用等,归根结底还是"公地悲剧"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需要草原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来解决。
经营规模狭小是生产效率低下、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几十公顷草场的家庭经营,与发达国家的上万公顷的大牧场竞争,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同时单家独户的牧民,势单力弱,在市场交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与利益受损者。
由于规模狭小的制约,使得轮牧不能进行,牧户对一块固定的、不大的草场长期的重复利用、高强度利用,草原退化沙化岂能避免。
(五)大规模地开垦草原,造成大片丰美的草原变成了贫瘠的、极易沙化的农田(大部分已变成了荒漠);而草原农耕化、牧区农村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沙漠化。
盲目地开垦草原,使得贫瘠、极易沙化的耕地无节制地增加,大片丰美草原的原生植被与土壤遭受破坏;而开出的耕地往往几年后就撂荒变成沙地或沙漠,于是再去开垦新的草原,这样周而复始,草原面积愈来愈小,沙地、沙漠的面积愈来愈大,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草原资源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逆行演替。
(六)严重的超载过牧,粗放的掠夺式利用草原,导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加速走向衰退。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于草原牧区的不良影响也较严重。
一是中上游用水太多,致使河水断流,下游的湖泊与绿洲等消失,草原荒漠化。
如新疆的塔里木河,因中上游消耗水量过大,到达下游的水很少甚至没有,使得阿拉干以下草原地区的荒漠化不断加剧;由于中上游用水量过多,黑河水流不到阿拉善,使得居延海干涸,绿洲开始消失、胡杨林大片干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一是过量开采草原牧区的地下水,使得生态用水不断减少,草原植被衰退,生态环境恶化。
(八)盲目地扩展饲草料地及人工草地,既事倍功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草原的退化沙化推波助澜,"建设草场、增加牧草、维护草原"的初衷,往往变成了破坏草原的后果。
草原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有的甚至仅有几十毫米,地表水非常稀少、地下水也极其缺乏,土壤为沙性质地,能够建设永久性饲草料基地的地块微乎其微,偶然有一点其大部分也已经建成了饲料地。
即使有一些水土条件看似相对好的地块,也一般是第一年有水可以种植,第二年水少了难以种植,第三四年水没了,饲料地及其周围的草场就都沙化了。
这些沙化点扩展、连接,就能形成连片的沙漠。
如果在草原牧区搞普遍的饲草料种植、开发大量的饲草料基地,不但大多数牧民难以接受,开发成本很高,而且开垦了草原、破坏了原生植被、超限利用了地下水资源等,无异于给草原的退化沙化、草原的生态破坏推波助澜。
发达国家的人工草地主要集中建设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而不是在干旱地区。
对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方式,如轻度利用等,维持、恢复天然植被,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
澳大利亚人工草地的发展,有严格的地域特点,在干旱地区几乎全部保留原始植被,而在其东部及东南部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带集中建设人工草地。
可见,我国的人工草地也即饲草料地也不应该建设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
另外,气候干旱、土质沙性的北方草原牧区的生态建设,应该以封育、保护、恢复天然草原植被为主要内容,不能像农区一样也大搞种树种草,否则生态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引起更大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2、分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