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夹竹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夹竹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榆、熏、凄、藻、蛾、乍”等生字,理解“参差、美不胜收、韧性、花团锦簇”等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 学习第1、2、3自然段,感受夹竹桃花色奇妙及作者的匠心独运。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夹竹桃(第一声)。
多音字:夹jiā作动词用,夹击、夹杂
jiá表示双层的,夹袄、夹被
(图)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夹竹桃”吗?(竹叶、桃花:叶片像…,花朵如…)难怪得名——夹竹桃。
2、课前你进行了预习,对这种花还有哪些了解?(注意整合)
预设:(1)原产印度、伊朗,我国各地常栽培供观赏。
(2)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可制除虫剂。
平时不要攀摘。
(3)它对粉尘、烟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有过滤空气的作用,被誉为“绿色吸尘器”。
(2)他的散文尤其被人称赞,散文的特点用一句话形容就是——
这是一种怎样的语言风格呢,用心去品读这篇《夹竹桃》,你就能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文风。
二、初读课文:
1、预习时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课文,读得怎么样呢?下面就考考大
家。
2、指名分段读,随机正音:参差
3、课文读过以后,你感觉季老先生对夹竹桃有着怎样的情感?
预设:季老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表扬)如果只是读课文第一节,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季老对夹竹桃很喜欢。
(程度不够,用心再读)非常爱夹竹桃。
三、再读:
季老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你从哪里感觉到了?提示:浏览课文。
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由此可以断定,季老的这段话是发自内心的,对夹竹桃的感情是真挚的。
3、齐读第一段。
(要指导)
4、读到这儿,我想你们一定会问——(引导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夹竹桃成为
季老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5、课文回答这个问题了吗?启发:浏览课文,文中有发现。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理解:韧性(变色):柔软而又结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这是说夹竹桃柔软而又结实吗?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随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我们对夹竹桃的韧性一定有新的认识。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中心,又照应了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结构:总---分---总(分段)
四、现在我们来看看分写的四个自然段。
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它的呢?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它?分别写了什么?
(一)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2、交流(训练概括能力花色怎样)
这样的花色在我们眼中是非常美丽的,可是它带给季老的不仅有视觉上的美感,还有什么?(乐趣)你是如何发现的?(奇妙、有趣)
奇妙、有趣在哪呢?
(预设:花色一红一白,在我们眼中平常无比,可季老却想象成火,想象成雪。
引导读——这两盆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令人陶醉。
这样的联想真的是太奇妙了)(板书:花色奇妙)
3、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季老站在……欣赏……心中……脸上……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第四自然段
1、女生读第四自然段。
男生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与原句比较,有何不同?(原句更加强调夹竹桃的韧性的可贵。
)
3、师:可见夹竹桃的韧性是季老爱上他的重要原因,难怪作者说——
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韧性可贵)
4、再读第四自然段。
(三)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第五自然段。
女生思考:又写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交流:(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幻想)
3、师:想想在这样的月夜,站在夹竹桃下,花香袭来,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各种美景,该是何等的乐趣!难怪作者说——
再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能引起作者许多幻想)
(四)第三自然段
1、那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自学要求:
(1)默读思考:写了几个季节,每个季节各有什么花?
(2)圈出文中描写花的成语,想象院中景色,从中你感觉到这些花开得如何?
2、交流:
(1)一共写了3个季节,引读:春天……夏天……秋天……
(2)圈出了哪些成语?花儿开放热闹,争着抢着向人们炫耀它们的美丽。
相机理解:美不胜收(选择字义)
胜:穷尽收:收罗,接受
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开得如何?(花多花美)
(3)还想到了那些成语: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五颜六色(齐读,读好)
3、再细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题目其他段落内容
4、14种花,独无夹竹桃,跑题了吗?(预设:可能会有学生明白衬托之意)衬托夹竹桃的?(分层)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了季老对夹竹桃的深情,那季老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幻想”这两点的呢?他仅仅是在写夹竹桃吗?下节课我们将作为重点来研究。
六、作业:
1、完成预习导学2,订正其它内容。
2、《习》注意“熏”的笔顺:撇横竖折捺撇横竖横横捺捺捺捺
七: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花色奇妙
韧性可贵
能引起作者许多幻想
19、夹竹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并知道第3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2、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理解文中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许多幻想”的语句,并模仿这样的句式,发挥想象仿写片断。
3、重温课文的结构脉络,体会作者略写“红白相映,奇妙有趣”,详写“有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幻想”这两部分内容的意图。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诵4、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季老开宗明义,开篇就说夹竹桃与百花相比,既不是最名贵,也不是最美丽的,那为什么还要连用两个“最”,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呢?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出示)齐读。
2、咱们先来品读夹竹桃的韧性。
二、品悟“有韧性”
(1)(出示第4自然段)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第4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韧性这一特点的,(出示第4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还有一项大任务,那就是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要求自主学习。
(2)出示学习方法:
教师说要求:第一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个自然段,找找共有几句话,想想这个自然段是什么结构。
第一步解决后请开始第二步,选择令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背一背,不但要背正确,而且要将自己的感受背出来。
②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交流、感悟体会
①(出示第一步)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分总结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自然段的总结句,直接点明了夹竹桃有韧性的特点。
这个总结句以上3句话都是围绕韧性这一特点去写夹竹桃的。
)
②(出示第二步)下面就请同学们一展风采了,把令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背给大家听听。
第1句
(这句话还挺长的,能背的这么流利不简单,我在背这句话的时候有2个地方老是背错,当时我就埋怨季羡林先生,后来我又仔细一揣摩,发现了原因,你发现了没有?
(1)对比体会: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朵
a.读一读比较比较,说说你的体会。
花落花开,生生不息——花开花落,多泄气。
文中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败了就开,败了就开,常败常开。
(板书:常败常开)是那样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这就是可贵的韧性啊!这种语言表达形式饱含了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赞美。
b.指名背“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c.看看下面这句,前后能不能调换?
(2) 对比体会: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a.自己读读比比。
( “一嘟噜”是什么意思?(一簇一簇的)“一朵”到“一嘟噜”(越开越多,越开越旺)。
这样表达层层递进,语言、感情越来越强烈,而且极富韵律美、节奏美。
你们看,季羡林先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看到了那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韧性十足的夹竹桃。
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却透着作者的大智慧,这就是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啊!)
b.请同桌互相背背这句话。
c.这句话背好了,相信第1句话就不成问题,让我们一齐背。
第2句
预设:“无日不”是什么意思?(每一天都)为什么不用“每一天都”呢?(这是一种双重否定的表达形式,双重否定能加强语气,在这句中就是要强调“无日不”中的“日”“每一天”)
a.“日”指每一天,这每一天在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日子?
b.引导感悟: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悄悄地……一朵花败了……)顺境中迎风吐艳。
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悄悄地…………)逆境中依然如此,始终如一。
它不盛不衰,不张扬,不抢眼,悄悄地一声不响的开放,这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韧性啊!)(板书:不盛不衰)
c. 老师特别喜欢这句话,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背一背,愿意和我合作的请勇敢的站起来。
第3句
预设:a.这句话令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的?(一直、无不)
b.“无不”意思?(都、一直)”“无不”也是双重否定,在这句中它强调的是哪个词?(奉陪)“无不奉陪”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花开三季)“一直”、“无不”强调了夹竹桃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炎炎烈日的夏天、还是萧瑟清冷的秋天,它都默默地陪伴着那些春天、夏天或秋天,只开一季的花儿们。
花开三季,花期之长,这就是可贵的韧性啊!
c.再请那名同学背。
(指点:注意那三个让你感受最深的词)齐背
d.释疑
第三小节季老写了14种花,却偏偏未提到夹竹桃,读到这里,你认
为?
(独具匠心,写百花是为了衬一花)板书:衬托(师用导语把衬托的什么说一下)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
第4句
预设:虽然很短,但不能小看,它作为整个自然段的总结,可以说起到画龙点睛之笔,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的赞美。
谁愿意来背一背。
(4)整段齐诵,深化形象。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想告诉同学们要想把一段话快速的牢牢地记在脑子里,首先一定要把这段话的层次结构理理清楚。
你们看,第4自然段是分总的结构,分写部分则是从常败常开,不盛不衰,花开三季三方面介绍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最后用一句反问句做总结,深情的表达出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的赞美。
老师还想告诉同学们,咱们在背书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会背了,背正确了,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的感受背出来,把自己的情感背出来。
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这些名家名篇,感受字词的精妙,体会意境的深远,让这些优美的篇章永远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来,让我们一起试着完整地背一背这段优美的文字,让夹竹桃的韧性在我们的心中扎根。
(齐背第4自然段)
(5)花如其人,文为心声,季老为什么津津乐道夹竹桃的韧性呢?
让我们走近季羡林(出示材料)
……
他学术大成,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他三辞桂冠,宠辱不惊。
他说“我非常平凡,没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我有优点,我只讲勤奋。
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同学们,联系季老经历,再来看看夹竹桃,你想说什么?
(季老像夹竹桃一样……在岁月的长河里,作者季羡林经历了种种磨难,他愿自己能如这看似普通的夹竹桃一般坚韧,如夹竹桃一般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在赞美夹竹桃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
二、品读“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许多幻想”
月光如洗,树影婆娑,季老驻足观赏,浮想联翩,浪漫之情油然而生。
1、指读第5段,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入情境中去。
2、季老用一种别致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板书:联想)
写得非常美,语言优美、意境美妙,不愧为大师,能不能也把它记住?
3、学生练读练背
很长,是不是感觉有难度?
策略指导:
A、三个画面:请三人分读(出示变色)
发现?(先写静态,再写动态,动静交融)
齐读
B、再看,发现(读)
“爬过、飞过、乍起”(动态描写时,选用了准确的动词)
C、还能发现(读)
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真的展现出……
……,就真看到……
(想是什么就是什么,境由心生)
D、仿写
a.如此奇妙的景象也一定能引起我们无穷的想象,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吧。
b.完成当堂训练.
c.反馈矫正(内容、句式)
人随影动,影牵人心,动中有静,静中存动,优美的语言,美妙的联想尽在其中,让人心驰神往。
难怪季老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呢!
4、再背(先练——指名——齐背)
a.指导:第五自然段,开头两句承上启下,点明“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接着采用总分的段式,先说明月光下的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然后细致地描写了三个我的幻想。
b.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c.同座试背。
齐背。
三、当堂训练
1、读一读这段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再细细品读《夹竹桃》中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有韧性”一段的描写,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写一写。
季羡林,生于1911年,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
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二战爆发,交通断绝,回国受阻,饱受煎熬的他仍然苦读不辍。
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得动弹,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
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季羡林面对人生的坎坷,不抱怨,不自弃,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见接触者”。
然而,他晚上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成有韵的诗。
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
2、仿写
例句: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