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一张特殊收据(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恩来的一张特殊收据
南方开讲,我是王南方。
今天和大家分享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的故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
都穿了几十年。
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
总理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
”“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
关系。
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样穿。
1963年,周恩来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
大使夫
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有一次,周恩来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
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
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
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账单,由
本人自付。
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
1961年春节前夕,周恩来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
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
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
”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
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
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
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他回京
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
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按照他的要求,工
作人员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
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
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
1966年7月的一天,周恩来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听学生们开辩论会。
辩论结束已到午饭
时间,总理便与同学们一起到食堂吃饭。
到了那,卫士高振普帮总理选了肉片烧茄子外加一个
馒头。
总理对高振普说:“你付钱。
”他看着高振普按价付了0.25元,这才一手端菜,一手拿着馒头,走到餐桌坐下。
此时,学生们都围了上来,总理便与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气氛很活跃。
这时,热情的厨师为总理送来了一碗汤,北京人称之为“高汤”,做法比较简单:葱花、酱油、
香油,用开水一冲,便是一碗汤。
饭后,总理叫高振普补交这汤钱,厨师无论如何不肯收。
总
理说:“你不收,我就不走。
”厨师见状,只好叫高振普补交了5分钱,把原来开好的0.25元
钱饭菜的收据改为0.3元,总理这才满意地离开。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
淮安。
五四运动中是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参与领导两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副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
1927年2月任中
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参加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5月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
委员,任中央军事部部长。
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8月
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兼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
书记。
为指导各地武装斗争和红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
《北京晚报》专栏作家。
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
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
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