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跳水
教学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共有7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带出新字的方法来识记。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易错的字“鸥、肆”。
2.阅读理解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
体会水手的几次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顺序。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跳水吗?在哪里看到过?
你们能试着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跳水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精彩、刺激、优美)
今天,我们要跟随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先生一起走进救人于危急关头的《跳水》,一起经历一次非同寻常的跳水。
师介绍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等长篇巨著。
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师: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纳: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3.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跳水这一喜闻乐见的活动入手,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针对课题提问这一环节为下面抓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扶手。
】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针对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边和录音一起朗读边思考——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怎样?
2.听课文朗读。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这篇文章情节令人惊心动魄,词语当然也不容小觑。
敢挑战吗?
小老师教读,如果读得正确,请其他孩子跟读两遍。
(放肆桅杆撕咬吓唬龇牙咧嘴瞄准)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并提示——“桅”“咧”两字均为形声字,但读音和各自的声旁略有不同。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鸥”“肆”。
这两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范写视频,然后自己试着写一写。
4.观看看范写视频(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5.刚才同学们针对课题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谁能回答?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上了桅杆,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师相应梳理:把同学们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在写事的文章中,我们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6.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圆圈圈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交流汇报,梳理归纳: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这些人物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
师示范:水手拿猴子取乐……按照故事的发展,接下来是哪些人物之间产生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抓住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键词试着进行概括。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间的关系,也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串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7.交流读后的感受。
(趣、险、智)
8.师小结过渡:这篇文章的人物并不多,事情也并不复杂,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惊心动魄的感觉呢?就让我们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
板块三品词析句,感悟启示
感受孩子如何步入险境
师:故事在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赶猴子中徐徐展开,多么欢乐的场景,可是危险似乎也接踵而至。
自读第1—4段,出示学习提示:品读1—4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划出猴子、水手和孩子的表现,思考: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危险的境地?水手的每一次笑,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孩子会想些什么?
1.根据阅读提示,师生共同完善树状图。
(见上图)
2.指名汇报——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步入险境的?(对照树状图进行归纳)
3.关注水手的三次笑。
4.水手的笑与孩子步入险境有何关联呢?(体会每次笑背后孩子的心理变化)
生: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很尴尬,他对猴子大喊大叫(生设想):“你这只坏猴子,还成心戏弄我,等我捉住你,一定好好教训你一顿!”
师启发: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此刻,孩子心里又会想什么?
生: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生: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师小结:在孩子看来,这笑声是对猴子的奖励,是对自己的嘲笑,笑自己连一只猴子都对付不了。
孩子就这样生气到了极点,不顾一切后果,走上横木取帽子,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了险境。
师:课文就写孩子和猴子就行了,为什么还多次写到水手的笑呢?
师: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陷入险境,正是水手这寥寥几笔的笑,一次次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水手的笑与孩子步入险境的直接关系。
】
板块四回顾整理,小结所学
总结:在今天的课里,我们跟随孩子一步步走入险境,通过圈划关键词,体会了孩子的心情变化,品析了文章的写法,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我们顺着孩子这条线索,时时处处感受到了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无比丰富的情节,不仅有孩子的险境,有猴子的放肆,还有水手的推波助澜。
(推动情节发展)故事接下去又会如何发展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同时课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到什么方法救孩子?
【设计意图:对照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反思,回顾本节课上的收获,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
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读熟第17课。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板块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理清了文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跳水》。
我们来回顾一下小孩是如何一步步步入险境的?
2.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从哪里看出孩子已经身陷险境?
预设(一):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体会到孩子已经走到了“绝”路,而且他走得很不稳,随时有摔下来的危险,进入了万分危险的境地。
师评价:他能从这句话和其中的关键词读出此时孩子是完全没有平衡、没有依靠,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就这么光溜溜地走上横木,所以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而一掉下来,就会摔个粉碎。
危不危险?(危险)
预设(二):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体会到孩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没命;我从“也难以回转身来”体会到孩子必死无疑,根本没有机会从横木上活着回来。
(2)师:为什么说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
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师小结:这个时候往前走,没有扶的,随时都有可能踩空,踩空就意味着掉下来,只要一掉下来就会——摔个粉碎。
即使能拿到帽子,想往回走,却又——难以转身,一转身很有可能就踩空,从上面摔下来,摔个——粉碎。
我们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从一正一反假设了两种可能,说明当时的孩子陷入的——危险!
师:情况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
)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指导朗读,读出紧张,惊险。
)预设(三):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体会到之前孩子不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中,心里害怕极了,随时有可能因害怕发抖而失足摔下来。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从对孩子的正面描写中看出了孩子身处险境。
还有哪些描写能表现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课件出示: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感受到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们已被眼前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所措,侧面衬托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师小结:你看,孩子处境的危险,不仅可以直接从作者假设的正反两种可能性看出,还可以从周围人的反应感受到。
好的作家就是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
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感受孩子此时的危险,也感受作家的描写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从哪里感受到孩子身处险境”这一问题入手,体会作者正
侧面描写的妙处,同时为下文船长策略的果断、精妙奠定基础。
】
板块二加深理解,了解思维过程
【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读到这里老师好替这个孩子担忧。
你有什么感受?(担心、害怕、紧张……)你们想救这个孩子吗?(想)
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时间可不等人啊,集体汇报方案: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比较每种方法的可行和用时——让学生感悟出铺棉被既费时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定安全;求助飞机则更需要时间。
)(2)过渡:其实,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那么在这危急时刻,作为船长一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
①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而水有浮力。
②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③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④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用枪“立刻向他瞄准”;这样做才能最快把孩子从危险中解救下来。
)
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因为他的办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以及联系前文中孩子的处境、环境等因素,得出船长的方案是最切实可行的,为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奠基。
】
板块三品读感悟,建构形象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在书上做好批注。
指名学生读。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
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
“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头就跳了起来。
汇报交流:
(1)机智果断
预设:
生: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虽然当时不在场,但是立刻知道孩子危险。
教师点拨,勾连上文,马上判断出了: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指导朗读)
生:他看……就立刻向他瞄准:在想出办法的同时,立即实施行动。
(体会果断)
师小结:立刻做出判断,立刻想出办法,立即实施行动一这叫机智果断(板书:机智果断)
指导朗读,齐读。
(2)临危不乱
预设:
生:“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强调“跳”:跳、赶快跳、不……(步步紧逼)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咄咄逼人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比较:“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哪句好?为什么?
生:更简短、更威严:一!二!(一字一句)
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简短——让孩子听明白。
威严——让孩子立即跳。
指导朗读读出威严。
小结: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还能够随时调整策略,这叫——临危不乱。
(板书:临危不乱)
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
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
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结合板书小结船长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抓住人物的语言的行为感受船长临危不乱、果断机智的人物形象。
】
板块四回扣课题,渗透写法
1.跳水一文凝结了船长的智慧与爱心,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篇小说就是采用了以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让我再次齐读课题——《跳水》。
在今天的课里,我们跟随船长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通过圈划关键词,感悟了船长的形象,品析了文章的写法。
2.读写结合:文章故事情节惊心动魄,但还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勇敢的水手们将孩子从海里救了上来,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精彩的故事将由你们来书写。
根据下面特定情景展开想象,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注意情节的合理和生动。
提供范例:
“你们是怎么看孩子的,多亏现在孩子没事了,如果孩子出事了,那该怎么办呀!现在我命令你们把那只小猴子抓来,好好的看着它,不能再发生刚才的事,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船长!”
过了一会,孩子睁开了他那朦胧的睡眼,嘴里还不停的喊着:我要帽子,我要帽子!爸爸抚摸着孩子的脸颊,亲切的说:瞧,这不是了,我的孩子。
孩子这时才露出了一丝甜甜的微笑,爸爸这时才放心了。
水手们把孩子抬进屋里,让孩子好好休养。
船长把水手们都叫出来说:你们看,这多危险啊!你们是怎么看孩子的,多亏现在孩子没事了,如果孩子出事了,那该怎么办呀!现在我命令你们把那只小猴子抓来,好好的看着它,不能再发生刚才的事,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船长!
从那以后,水手们处处留心,照顾着孩子,看管着那只淘气的小猴,安全的返航了!
孩子被救上来了……,展开想象,写一个特定情景。
情景一:水手们相互指责……
情景二:那个逗猴子的水手……
情景三:你看,猴子……
学生自主练笔,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文的学习,感受作者精妙的语言,尝试进行练笔拓展,读写结合。
】
板块五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短篇小说《穷人》
2.完善课堂上的练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概括文章内容的这一环节当中,尝试让学生抓三要素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能够较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发展的顺序,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比较顺利地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
为学生今后概括主要内容提供了多种方式。
2.树状图的呈现能比较清晰地将水手、猴子和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来,同时聚焦水手笑的语句,他们的表现是故事发展的导火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读出猴子孩子和水手三者的关系,具有相互交织彼此作用的特点。
3.故事的结果部分是本文的叙述的重点,也落实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个单元要素。
教学的时候,以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跳水这一方法的可行,进而感受作者写法的精妙,在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了解他决定让孩子跳水的这一思维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在今后遇到这一类问题时,也应该像船长一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就会领悟到作者以跳水为题的原因。
不足之处:
因为课堂容量有限,对猴子和孩子间的直接关系聚焦不多。
教学建议:
由文字进行联想,更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当时愤怒之极、失去理智、不顾后果走上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