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扎染融入幼儿园课程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扎染融入幼儿园课程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其工艺从扎到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扎染所呈现出的作品色彩艳丽,图案变化无穷,对幼儿发现美与创造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这一目标高度契合,“幼儿能够为自己的家乡、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激发幼儿的热爱之情。
”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扎染活动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艺术表现力,在游戏体验中开展幼儿园扎染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我将非遗文化——扎染,作为探索实践研究的主线,创设班级特色区,零距离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相遇——特色区域创建激趣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扎染的图案美、色彩美和形式美,营造浓郁的特色区域氛围,激发孩子们对美的事物的关注、喜爱与探索,我们让孩子们在“丽染坊”与扎染相遇。
初次接触扎染的孩子们,被我们班级“丽染坊”中图案层层变化的墙面装饰以及吊饰所吸引,“老师,我觉得它有点像烟花!”“我觉得有点像棒棒糖!”“我觉得像蜗牛,我还觉
得有点像花朵……”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对于花纹的不同产生了好奇,但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花纹是从哪来的。
我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就势陪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扎染。
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受传统扎染文化,我又与孩子们一起观看了扎染工艺的相关视频,知道了原来不同的折叠方法会形成不一样的花纹图案。
随后孩子们到“丽染坊”一起寻找关于扎染所需的材料与工具,学习操作步骤。
在“丽染坊”我与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色颜料、橡皮筋、一次性手套、滴管、宣纸、染布、树叶、喷壶、小球、平面图形模具等操作材料及辅助工具;使得幼儿借助探索材料进行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
并通过浸水—捆扎—染色—晒晾—清洗等操作步骤,逐步感受扎染创作的乐趣,扎染的探索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二、再相识——基础技法逐步了解
民间扎染的方法多种多样,材料程序繁简不一。
其中对幼儿来说,对于扎染方法的掌握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基本技法,才能更好的探索和创作。
(一)尝试解锁技法
基础技法的学习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因此,我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遵循启发兴趣的原则,让孩子先从染纸等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开始探索。
例如:“想一想白纸是
怎样变出花纹的,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方法等。
”从不同角度体验摸索,从而达到学会,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克服活动兴趣的易变性特点。
绝大多数幼儿开始体验,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
因此,扎染颜色与图案、技法的多变,足够满足孩子们想去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并且幼儿在自己亲身体验与动手操作中,获得答案与方法。
例如在孩子们了解了圆形扎法、折叠扎法、捆扎法、三角形扎法、线捆扎法、螺旋纹扎法后,逐步尝试对边折、对角折、打结折,在孩子们打皮筋遇到困难时,我们共同探索“一拉二翻三撑四套”的套皮筋法,在不断地尝试练习中,解锁了扎染的基本技法。
(二)逐步叠加技法
在日常教学中,随着幼儿对传统花纹的不断认知,逐步尝试不同方法的打结练习,了解花纹与扎染技法之间的联系,并借助辅助材料进行创作。
我结合本班幼儿年龄段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课程,从初见扎染到熟悉打结练习,再到着色。
孩子们现在能很好地掌握浸水—捆扎—染色—晒晾—清洗等扎染步骤;在熟练了对边折和对角折基础上,基本上掌握了打结扎法、线捆扎法及捆扎法、部分幼儿掌握螺旋扎法。
根据个体差异,在熟练了以上部分技法后,个别能力强的幼儿逐渐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来打结,扎染出不同的花纹图案。
针对操作不太熟练的幼儿,从简单的操作练习中逐渐提升。
三、深相知——融染于情魅力传承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研究的有效载体。
研究过程中我紧密结合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将传统扎染特色巧妙融入于传统节日之中,使幼儿感受传统扎染与传统节日的双重魅力,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
(一)国庆伞儿寄情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和特征及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围绕活动主题与传统节日——童趣扎染,寄情传统。
同时随着主题《伞》的深入开展并结合“十一”国庆主题活动,将特色扎染与传统节日进行有效结合,孩子们在与老师共同的探索中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扎染技法进行打结、着色,最后,在和老师的共同探索与操作中,一同扎染了降落伞伞面,每个伞面都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花纹图案,飞向祖国蓝天,共庆十一国庆,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炫彩季节融情
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也曾建议将儿童放到乡村养育:自然规律的环境变化,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取之不尽的自然材料,地势多变的活动场地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变的信息与刺激,有利于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于是,我将传统扎染与季节相融合,结合节气,利用大自然中秋天的落叶进行喷染、印染,孩子们在喷喷印印的体验中,把树叶
最美的一面留在了布上,不仅让幼儿感受扎染的多样性,体验喷染、印染的乐趣,激发自豪感和继续创作的愿望,同时也让幼儿感受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与扎染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里悄悄发芽。
(三)巧手扎染增情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基础上,孩子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他们还亲手扎染了短袖,作为我们蓓蓓一班的班服;亲手扎染了手帕,送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道声辛苦,说声“我爱您”……在体验、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叠扎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爱;懂得了与同伴之间的友爱,形成了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幼“遇”扎染,幼“见”成长!在彩色相间的图案之中,扎染是一份民间艺术的传承。
无序的捆扎之中,带来的是创造和惊喜,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里烙下深刻的印记,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的故事还会继续,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索中,我将逐步尝试瓜果染和草木染,让孩子们用双手去感受自然的材料,让自然的美在孩子们手中延续,感受不同方式所带来的扎染体验,在
自然探索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