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检测(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读音,我秒杀
琵琶(pa pà) 崛起(jié jué ) 肇事(zhào qǐ)
分量(fēn fèn ) 惩处(chéng chěng) 蓄须(xù chù)
要求(yào yāo )宁可(níng nìng)侵略(lüè nüè)琳琅(líng lín)镢头(jué juē) 脊梁(jǐ jí)
二、拼写词语,我拿手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的pí pa ()的声音,在cuī rén ()出发。

在沙场上zuì wò ()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zhēng zhàn ()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三、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效”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2.“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中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的意思是。

“教”的意思是。

“龙城
飞将”指的是,他是汉代名将,被世人称为。

这两
句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诗人通过“ ”写出了边塞战争时间的久远, 通过“”写岀了边塞与中原的距离远。

4.“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对应的诗句是。

“直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他在战败之后宁可一死也不逃回江东”,
对应的诗句是。

5.《夏日绝句》是代词人写的。

词人怀念西楚霸王的诗句是“ , ”。

她怀念项羽是因为- ,由此可知她对当时政权的现状
- 。

6.“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中的“你“是指。

这是一个句,说明了。

7.“金色的理想”指,“明媚的春光”指,“火红的太阳”指。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就是追寻延安精神。

四、填关联词语。

(1)()签订演出合同,()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2)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愁没钱花?”
(3)()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拒绝了。

(4)他()卖房度日,()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
演出。

五、选择答案,我拿手
1.下面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饮琵琶马上催让他马上过来
B.醉卧沙场君莫笑沙场点兵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回来?
B“醉卧沙场君莫笑”写出了战士临行前仍嗜酒如命的可笑形象。

C.第二句诗是反问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深
化了主题。

3.从《凉州词》第三、四句中,你体会到,()。

A.将士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反映了战
士旷达豪放的性格。

B.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悲凉伤感的情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4.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来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
才立下远大志向的。

C.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D.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5.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屮华不振”的分量,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6.下列句子的画“”部分属于什么描写?
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描写
①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
②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7.关于“延安精神”下列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延安精神”是指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B.“延安精神”是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延安精神”就是要毫不犹豫地丢弃以往的一切,追求现代化
建设改革创新的精神。

8.关于《出塞》,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塞”字的意思是“边塞”。

B.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巩固、国家统一的希望。

C.“龙城飞将”在诗中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D.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翰。

五、成语积累,我能行。

①志存()()②()()报国③()()凛然
④()()无畏⑤视死()()⑥铁面()()
⑦秉公()()⑧()()不阿
1.词语⑧中的“阿”的读音是()。

A.āB.ēC.àD.à
2.这些词语形容的都是人物的 _。

如果要在习作中写一位办事公正的人,适合的词语有_ ;如果要写一位勇敢的人,适合的词语有。

(填序号)
3.词语_ (填序号)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思想。

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很多如周恩来、 _。

词语_(填序号)的意思是不怕牺牲,这样的人有、。

六、古诗练习,我可以。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_。

_ ,天下谁人不识君?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代诗人送别友人时写的。

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写感受的句子是“”。

画“”的句子是一个句,意思是
4.这首送别诗除了表达不舍之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

A.留恋和思念B.劝慰和激励C.伤感和惋惜D.仰慕和尊敬
七、阅读理解
(一)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
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二)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

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他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

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老师、同学话别。

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他还写有“大
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著名诗篇,抒发救国抱负。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指。

“热闹非凡"反衬出别处的。

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这一切都是因为“”。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亲眼看到
- ,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 ”,后来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为了 “ ”(填写诗中的词语),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周恩来是一个的少年。

3.“我决心为国家腾飞面壁苦学十年,希望祖国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

哪怕这个理想难以实现,我也绝不后悔。

”对应诗句是:- 。

(三)梅兰芳蓄须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但是,( )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

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

日本军医闯
(四)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百年新诗代表作现代卷》)1.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黎明”象征
着。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破折号表示。

3.判断题。

(1)“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2)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

()4.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综合练习答案
一、选择读音,我秒杀
琵琶(pa√ ) 崛起( jué√) 肇事(zhào√ )
分量( fèn√) 惩处(chéng√ ) 蓄须(xù√)
要求yāo√)宁可(nìng√)侵略(lüè√)
琳琅( lín√)镢头(jué√ ) 脊梁(jǐ√ )
二、拼写词语,我拿手
pí pa (琵琶)cuī rén (催人)zuì wò (醉卧)
zhēng zhàn (征战)
三、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气、
有抱负的人,“效" 的意思是仿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中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心系中华的振兴。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的意思是只要。

“教”的意思是令、使。

“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他是汉代名将,被世人称为飞将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乱,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写出了边塞战争时间的久远, 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岀了边塞与中原的距离远。

4.“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对应的诗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直到
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他在战败之后宁可一死也不逃回江东”,对应的诗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写的。

词人怀念西楚霸王的诗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怀念项羽是因为项羽不苟且偷生,有高尚的气节,由此可知她对当时政权的现状极为不满和失望。

6.“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中的“你“是指延安。

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7.“金色的理想”指信念,“明媚的春光”指温暖,“火红的太阳”指光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就是追寻延安精神。

四、填关联词语。

(1)只要……就
(2)只要还
(3)无论都
(4)宁可也
五、选择答案,我拿手
1.B
2.B
3.(A )。

4.(D )。

5.(B )。

6. ( D )(A )
7.(C )。

8.(D )。

六、成语积累,我能行。

①志存(高)(远)②(精)(忠)报国③(大)(义)凛然④(英)(勇)无畏⑤视死(如)(归)⑥铁面(无)(私)⑦秉公(执)(法)⑧(刚)(正)不阿
1.(B)。

2.这些词语形容的都是人物的_高尚品质_。

如果要在习作中写一位
办事公正的人,适合的词语有__⑥_、__⑦__、__⑧_;如果要写一位勇敢的人,适合的词语有_④_、_⑤__。

(填序号)
3.词语_①_(填序号)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思想。

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很多如周恩来、__毛泽东___。

词语_⑤_(填序号)
的意思是不怕牺牲,这样的人有刘胡兰、_邱少云__。

六、古诗练习,我可以。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_北风吹雁雪纷纷_。

_莫愁前路无知己_,天下谁人不识君?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唐_代诗人_高适_送别友人__董大_时写的。

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千里黄云白日曛_,__北风吹雁雪纷纷__”;写感受的句子是“_莫愁前路无知己_,_天下谁人不识君_”。

画“ ”
的句子是一个_反问句_句,意思是__天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__ 4.这首送别诗除了表达不舍之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B)。

七、阅读理解
(一)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指租界一带。

“热闹非凡"反衬出别处的冷清与萧条。

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
“中华不振”,后来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为了 “济世穷”(填写诗中的
词语),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周恩来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少年。

3.“我决心为国家腾飞面壁苦学十年,希望祖国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

哪怕这个理想难以实现,我也绝不后悔。

”对应诗句是: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梅兰芳蓄须
1.给加粗字注音。

蓄(xū)须 签(qiān)订 纠缠(chán)斩钉截jié)铁
2.无论都
3. 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 )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 )
(四)我爱这土地
1.河流风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语意未尽转折
3.(1)√(2)√(3)×
4.这句话表明作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