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六单元)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跋.涉(bá)麻痹.(bì)
戕.害(qiāng) 视而不见
B.狭隘.(yì) 消遣.(qiǎn)
时髦.(máo) 卷帙浩繁
C.慰藉.(jí) 瞬.间(shùn)
蓬.勃(péng) 汪洋兴叹
D.殿.宇(diàn) 苍穹.(qióng)
白炽.灯(zhì) 豁然开郎
项,“隘”读“ài”;C项,“藉”读“jiè”,“汪洋兴叹”应为“望洋兴叹”;D项,“炽”读“chì”,“豁然开郎”应为“豁然开朗”。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每一个屋檐下的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
....。
②经典小说的情节没有展开前,势必有很大的篇幅交代背景,需要用耐心去拨开迷雾,才能渐入佳境,
最后豁然开朗
....。
③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造句练习的作业时,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对学生造句所
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无足轻重
....。
④放了暑假,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
...叹.,激情澎湃。
⑤这首诗既经得起细读,又非由观念敷衍而成篇,可谓在感性与诗意的交织中自动绵延生发,言其臻于
..
佳境
..,也不为过。
⑥关于挪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
....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每一次的“变革”都与国家的命运相关,侧重的是“祸福”,故改成“休戚相关”更恰当。
②豁然开朗: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开阔了思路。
使用正确。
③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
指无关紧要。
不合语境,应改为“视而不见”。
④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⑤臻于佳境:达到最佳境界。
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
非常轻松。
使用正确。
⑥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的努力来拓宽就业渠道,将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
B.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C.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泰山博物院造型以泰山“高山流水”亭为基本元素,由7个大小不一的“方亭式”场馆组成,是一座记录、解释泰山的专题性博物馆。
项,“推进”与“效率”搭配不当。
C项,“对……被……”句式杂糅。
D项,偷换主语,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泰山博物院造型”,最后一句“是一座记录、解释……”的主语是“泰山博物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中的“这”代指的是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因此④句应为第一句;“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紧跟着④句,引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则是概括性地指出对待它们的态度,这是由其影响决定的,①句应在④句之后;②⑥③句分别对应的是“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分别具体叙述了我们应该对这三者的态度。
故依次填入④①⑤②⑥③,与C项相符。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B.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
C.他一生专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
D.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项,“难免”就是不可避免的意思,用来指导师的作品不可避免有不当之处,不合适;B项,“奉告”是敬辞,不能用来指他人告诉自己;C项,“久仰”,早已仰慕,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用在同学之间不合适。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
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
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
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
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
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
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
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
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
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
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
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
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
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
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6.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
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错误的。
原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既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
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是错误的。
由原文“非虚构文学……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
B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是错误的。
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
C项,“只有……才”是错误的。
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
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条件。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
“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
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
9.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论证充分。
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
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
②论证客观,既写到
“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
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10.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真实”。
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
②文学的“真实”。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
③阅读体验的真实。
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蜀绣又名“川绣”,诞生于民风淳朴的巴蜀大地,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
其用料讲究,针法严谨,线条流畅,与湘绣、粤绣、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蜀绣历史悠久,起源于商代,成熟于汉代,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
蜀绣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仅在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就有八九十家。
蜀绣的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但是近年来,曾经风靡一时的蜀绣,其发展已严重滞后,与号称“百万绣工”的苏绣相距甚远。
蜀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蜀绣?在理念上,既要继承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蜀绣精品。
在传承上,应创新蜀绣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用性的高素质、高技艺专业人才。
为此,蜀绣学院落户“蜀绣之乡”——郸都区安靖街道。
该学院将与高校、蜀绣技能大师联合办学,让蜀绣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将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使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B.这种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使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C.这种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能体现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
D.绣工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影响他们理念的与时俱进
“创造出……”,C项衔接最恰当。
A、B两项与下文“创造出……”语意不连贯,D项因果倒置。
1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项,运用了比喻,把“浮云”比作“游子意”,“落日”比作“故人情”。
B项,运用了对比,“战士”奋战沙场和“将军”醉生梦死作对比。
C项,运用了借代,“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
D项,运用了设问。
1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浩然正气影响了几代人。
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
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
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①!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几无两样,在当地也一直被称为红岩松。
松下无一把黄土,树根就直接扎在悬崖的石缝里。
崖高百丈,通体透红,如铁锈,如古铜。
我们在崖下仰望,白云来去,一柱接天,劲松凌空。
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
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
②,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
是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视接千载的豪情。
霍山,古人封之为镇山。
昔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
③,以定天下。
霍山又名太岳山。
山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如两道闪电倏然南下,相遇为峰,即为太岳。
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为自古兵家必争,不知演奏出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
1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或“红岩松”)②松立船头③遂封山为镇(或“封山为镇”)
,第二段写自己在霍山见到青松,于是发出赞叹,①处需要写出“大喊”的内容,结合下文“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可补出“原来红岩松在这里”这样的内容。
②处根据后文的“枝穗招展”的句式和前文的“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比喻可知,需要写主谓式的四个字。
③处由前文的“古人封之为镇山”和后文的“以定天下”可推知,补写与“封山”有关的内容。
15.请分别用一个被动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每句不超过10个字。
“我”被“红岩松”震撼。
(2)“红岩松”风采被“我”目睹。
(3)霍山被命名的由来。
16.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
,故可以从“群众”开始叙述,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步描述即可,如先“提供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把事情分成“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三个部分,“协办件”要弄清协办的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接着就要把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最后汇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