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村落建筑的营造思想对当今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村落建筑的营造思想对当今规划与建筑设
计的指导意义
摘要:徽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沉淀,无论从建筑美学还是从居住功能上都精彩纷呈,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及景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其实十分广泛。

关键词:古村落;空间;应用
Abstract: Huizhou architecture is the emblem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 in a wonderful work, with i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the basis, for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emper and precipitation,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or function from the residence are brilliant, emblem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se, in fact, very extensive.
Key words: Historic village; space; Applications
1.引言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了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而最具特色的是传统民居村落,它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儒家思想、地域美学的特点。

2. “徽派建筑”的美学意蕴
“徽派建筑”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实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2.1村落化聚族统一规划形成建筑群体整体之美学意蕴
这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古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较为严森完备。

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族入侵,古徽州人聚族而居。

其次,风水文化观念认为村落的整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图形轮廓的寓意,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从而决定宗法建筑物统一规划的必然性。

第三,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以供,建筑物的统一规划有效遏制了土豪劣绅对耕地的肆意侵占。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成为确保人丁兴旺、家族繁荣的理想途径。

这种聚族而居所形成的群体建筑,气势恢宏。

这也充分体现出徽州人驾驭建筑全局的智慧和能力。

众所周知,黟县牛形村——宏村堪称“徽派建筑”的典范。

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汪氏始祖选定宏村定居,是因为宏村“背有雷岗山雄峙,碣流环带,形势较胜”而为之。

在规划中,以仿生学的做法,将整个村落设计成一个活脱脱的一头悠然自在的大牯牛,一对犄角、四个胃囊,一目了然,缀以高大的体魄、曲折的肠道,惟妙惟肖,给人以新奇悦目之感。

2.2 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学意蕴
从风水观念来看“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水秀,山浊人迷,山驻人宁,山走人离,山勇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

这就要求村落的规划选址中遵循: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有形为狮象、鬼蛇的山把手水口、河流。

该水似玉带环境的原则。

这既为了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形成温和气候,同时又与人们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相吻合。

徽州地区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叠嶂,溪流纵横,绿草葱茏。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落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做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

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的“血细胞”,故“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傍水,或枕山跨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天然的和谐。

2.3“虚”与“实”的空间对比之美学意蕴
“虚”即庭院,“实”即墙体。

针对“徽派建筑”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它始终是以极其醒目地质朴的墙体为基本的营建基础,通过一些小庭院的组合而成的建筑实体为永恒的特征。

从美学角度来说,虚与实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墙体越大,空间越小,这种心理反映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3.1“实”的方面具体体现在:
2.3.1.1粉墙黛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对于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外墙是绝不允许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绘与装饰的,尤其不能用黄色。

故此聪明的建筑师依据徽州人所特有的美学意识,设计了灰白的色彩基调,因为这种单色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涵。

自然界没有纯白的颜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光线都会给这白色的墙体染上自己的色彩。

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日晒、风吹、雨淋,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斑驳驳地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重复色,尽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和单纯,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底蕴。

2.3.1.2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邻居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千姿百态。

这种设计,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上的高超技术。

2.3.2“虚”的方面具体体现在:
2.3.2.1园林化
“徽派建筑”的小庭院内铺设地面采用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镶成美丽的图案。

层次较高的庭院,大多设有假山、鱼池、花台、摆上盆景,栽种名花本,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暗香浮动,使人赏心悦目。

园林的设计与布景,反映了栖居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他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与创造。

2.3.2.2巷道空间
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通常各家各户建房时,却比邻为壑,不肯与别人合用外墙。

于是房屋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条狭窄的小巷;较大的村落中,近百条小巷相互沟联,形如迷宫。

2.4“徽派建筑”的环保、节能、节材等科技之美学意蕴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的艺术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不难发现,它的“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的总体规划思想;“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单体
形式;“天井”以改善室内小气候环境;“地孔”利用地气起到冬暖夏凉的天然空调效果及有效地利用当地的青石、黏土、石灰、山木材料等,与当今强调推广运用当地材料的环保、节能、节材思想是完全相符的,因而这种设计手法也是科学的、合理的。

它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建筑规划及总体设计思想中的先进性,这与“徽商”的发展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3. 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及景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3.1“四水归堂”的紧凑型建筑布局特色和社区规划
徽派民居以天井厅堂为中心,建筑对称布局,层层递进,瓦脊坡屋顶和高扬的马头墙四周围护,形成一个个四面围合的独立建筑单元,建筑主次分明、长幼有序,各建筑单元又按同一规划原则形成更大围合,成为建筑群落,多个建筑群落错落布置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徽派村落,后来人们还赋予它“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俗文化寓意。

围合式的建筑布局充分满足我国古代农村超级大家庭(族)的聚居需要,是各家庭成员尤其是独立家族成员中的小家庭,即在家族内奉亲养子,又可以在小家庭内独享天伦,和谐统一了家庭、家族与社会的一体关系,对稳定社会关系,增进人伦亲情贡献巨大。

在现代住宅建筑规划建设中,资源均好性和组团性是被十分重视的,国家的居住区建筑规范对这些要素提出了具体细致的指标要求,但在商业利益导向的现代房地产开发初期,开发商(投资方或建设方)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单个居住单元(套)的内部功能安排上,严重忽略了各居住单元之间、各建筑单元(栋)之间的有机关系,更是主观抛弃了各建筑单元共享空间的居住生活资源的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居住品质和居住区内人与人之间合理交流的机会,使现代信息交通极度发达的环境下,出现了相对冷漠封闭独立的人居空间,排屋(兵营)式的住宅规划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倒退。

3.2“白墙青瓦”的淡雅建筑特色和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青瓦、白壁、黑墙边。

因为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

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徽派民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而摒弃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这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观的影响。

而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虽大力提倡城市色彩的丰富,风格的多样性,但基本建筑形态依然讲究现代而简约,浓墨重彩和强对比色的使用基本出现在少量个性建筑或特种商业目的的建筑上面,大面积的居住社区建设依然追求含蓄平扑的建筑风格,除了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和园林中的广泛深入使用,其实很多外来的建筑风格也大量借鉴了徽派建筑特色,做了深入的人性化调整,这就是目前国内大量欧陆风格建筑群里几乎看不到一处真正的欧式建筑风格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于沿江山区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实早已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安家落户了。

天然石材、木材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大量运用,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徽派建筑文化强大的生命基础。

3.3“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观念和现代居住理念的融会贯通。

风水说乃是中国古代哲学、宗族伦理、宗教信仰、原始科学和巫术礼仪等的糅合,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互相配合而形成的唯气论等传统思想为理论指导,并与卜宅、相宅的实际活动中一些经验相结合而升华成学说,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门学问,其判断的结果则是能否蕴藏得住天地间的生气,使得人与自然环
境在居宅、祠堂这些具体建筑形态上达到默契与和谐,同时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抚心理。

“明厅奉客、暗室聚财”的基本理论指导着现代居住物业的户型设计,规范中关于“全明设计”的要求其实针对了经济型居住环境,当宅中每一寸地方都承担着人居活动功能的时候,“全明设计”就成了一种基本需要,而改善型或豪华型住宅的设计,就必须充分运用“暗室”功能,满足更高享受水平下居住主人的“聚财”需要,以达到居室本身的阴阳平衡。

围合式对称布置的建筑格局,目前依然是现代居住物业建筑的基本指导思想,只不过围合的密度大大降低,在大围合中更多的关注各居住单元相互之间的不干扰性,公共休闲广场的设计以及点缀式建筑小品和休闲健身小广场的考虑,其实就是“天井”和“厅堂”的现代表现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建筑风水”的重要作用,在满足居住物业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居住心里舒适度的问题,会所、泳池、体育场等公共休闲场所在社区建设中的大量出现,就是为了满足现代高层建筑过度重视居住单元而形成的“阴盛阳衰”现象。

博大精深的徽派建筑给我们的启迪是无穷无尽的,其给与现代居住物业建设的指导作用也是历久弥新的,从社区建设理念,到景观规划设计,到建筑风格确定,到户型设计优化,最后到社区公共环境的每一个细部,都在接受着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馈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