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拿来主义]的教学反思】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拿来主义]的教学反思】论文《拿来主义》的教学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吸取了平时备课的经验(特别是过去讲公开课的经验),把阅读文本放在了备课的第一位。

我们平时在讲公开课的时候,往往为了一鸣惊人而
精心准备。

因为怕自己能力有限,故而会去求助于名家对该课的一些成熟的观点和
教案。

当然,借鉴名家这一步骤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那总归只应该是一种辅助的做
法。

第一步,我认为就是反复阅读文本,自己真正读懂了,才好去和别人交流。


实,看别人的教案和文章只有是抱着交流的目的才有效果。

因为“火花”都是碰撞
中产生的,而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做法,只会让自己更加依赖别人,讲课时步步提
心吊胆,怕和别人的逻辑合不上拍。

一旦课堂出现了意外状况,则又是方寸大乱,
不知所措。

归根结底,这都是自己并不熟悉文本的过错。

所以,我的第一个经验就
是:备课前要反复阅读文本,把作者本人当成我们对文本学习的启蒙者和终结者。

难道还有比作者本人更了解文本内涵的人吗,我们不认真揣摩作者所写所想,而要
去看别人对作者的第二重解读,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其实,阅读文本也并不是简单反复浏览,而是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要像牛
反刍一样反复咀嚼文本的滋味,甚至到了熟读时,明了于胸,就像《红楼梦》中的
香菱学诗一样,茶里饭里都是它。

也像是曾国藩所谓的“涵咏”。

我相信,这样子
连渣滓都消化净尽地读透文本之后,你一定能品出与众不同的滋味来。

这种滋味往
往就是文本的“深味”所在,以此为切入点,必能另辟蹊径,直探龙珠~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发现其实《拿来主义》承袭了鲁迅先生一贯的创作目的:疗治中国的痼疾。

那么,何不以鲁迅先生医生的身份切入呢,正因为他是一名“大医”,一心想使中国由弱变强,他才会针砭时弊,甚至施以猛药~而他的每一篇文
章都像是一个个医案,记录着疾病和药方~有了这个思路,我发现一切文本中的问
题都豁然开朗~文本是病历卡,病人是中国,疾病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药方是
拿来主义,送来主义是假药,而鱼翅燕窝萝卜白菜是大病初愈需要吃的“补药”,
鸦片姨太太是病人的“禁忌”,,这样一来,一拎一串,所有的琐碎问题都被这个大思路“招安”了~
我的第二个反思就是:不要浑水摸鱼。

如果把一堂课当成“水”的话,那么“知识点”就是“鱼”;如果把文本当成“水”的话,那么文本中的核心思想就是鱼。

有时候,水本来很清很浅,而鱼有那
么明显地呆在那里,我们只需要放水捉鱼就好了。

但是,为了显示捕鱼人的本领和
辛劳,故意把水搅浑,好像是经历了一番人鱼大战似地。

这是精彩吗,显然不是。

这种做法我曾经也做过。

但是现在的我摒弃了这种幼稚的做法,因为在“以学生的学”为主要实现目的导学自主课堂上,这样做是多么自以为是,鼠目寸光~我以
为,导学自主的课堂最为可贵的启迪就是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

学习的规律是由浅入深的,而真理的本质又是朴素的,我们应该立足于简化课堂,使
容易的呈现为容易,复杂的消融于容易,力求言简意赅,简单高效。

正是立足于此,我认为《拿来主义》一课其实就是一破一立而已:破掉错的,立起对的。

不需要再加工创造,它就是那么明明白白摆在那里。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这打破了我曾经的迷思:总以为讲一节课要“新”,而不知道“新”不是求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

如果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今日之我已
非昨日之我,想不新都难啊~其实,追求新不如追求“味”,这才是真正的“品味”。

我感觉凡是名师的课堂都有一种气场,它震慑了我们,感动了我们,启发了我们。

为什么呢,我以为这种气场实际上一种魅力和能力的综合
体。

想要增加自己的“磁性”,唯有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可~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我的第三个反思就是:让一切“意外”成为惊喜~
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肯定有自己的思路。

如果学生的学习贯穿在这个思路之
下,那么整个课堂就会很流畅。

所以,学生的思维如果跳出了这个思路,就可以称
之为“意外”。

我觉得,如何正视这种意外是很能见到一位老师真正的教学观的。

其实,在教学中是不应该有意外的。

我总结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教学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琐碎,要相对来说是个能贯穿全篇的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思维多么活跃,他总是跳不出文本的。

他就像是孙悟空一样,我
们的问题应该就像是如来佛的手掌一样~其实,我们是在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我
们解读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离经叛道”。

可怕的是,学生解读到了我们没有思
考到的问题,我们不能给予解答就糟了。

不过说实话,即使那样,优秀的老师反而
可以“反戈一击”,利用这些问题拓宽自己的课堂内涵。

所以说,前面对文本的解
读是何其重要啊,是会影响到课堂的各个环节的。

第二、无论如何,不能慌~
这一点很简单,也最难。

要不慌,靠什么来定心呢,靠得是平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练兵于平时,才能用兵于一刻~平时就注意自己的教态、语言、甚至沉默。

自己的一笑一颦都要有“镜头感”,就是好像有一个摄像头对着自己一样。

这样子
磨练自己,才能让自己越来越成熟。

我在这方面很佩服组内的一些老师,他们的课
堂艺术令我倾慕~所以,今后也要多听他们的课,细心模仿,学习,化为我用,直
至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