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关乎幼儿的未来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当前幼儿情绪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进一步作出研究与探讨,同时要结合有效的方法做好改善,从而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当前幼儿社会性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社会性和情绪教育相对内隐,要伴随着过程体验,才能更好的习得。

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在一日生活、环境、课程与游戏的各种互动情境中逐步渗透,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因素
引言
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紧密的关系着他们将来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加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力度,围绕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改进、优化教育策略及教学措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人格品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人。

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对幼儿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有全面认识,并且实施心理干预和行为引导,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运用多种方法改善幼儿情绪和行为问题。

1幼儿情绪社会性能力发展概述
情绪是幼儿社会性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四种特质因素之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一个核心领域。

3~6岁是儿童情绪社会性能力的获得与迅速发展时期,且这一时期可塑性非常强。

个体此时获得的情绪经验和情绪管理习惯会在大脑皮层形成永久性的神经连结,影响个体成年之后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与入学准备、认知技能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联系,情绪社会性强的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更大的学术和社会成就。

相反,在此领域发展有困难的幼儿更有可能表现出挑战性行为,他们的成年生活通
常以暴力、焦虑和虐待为特征。

学龄前未经治疗的挑战性行为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帮派成员和成年监禁的最佳预测因子。

因此,探讨促进我国幼儿情绪社会性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2.1家长因素
一般情况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念会受到家长素质的影响。

如果家长的情绪一直处于失控的状态,孩子也会模仿家长。

不仅如此,有些素养一般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于孩子的基础性问题,如吃饱穿暖,但不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也不会着重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化情绪。

即使家长已经知道了孩子的社会化情绪需要培养,但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比较有限,无法完成情绪社会化发展的教育内容。

2.2学生因素
幼儿学习知识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被牵引的状态,“填鸭式”教育模式下,当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既定的情景学生,其所学的知识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学不能为其所用。

在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为其所用,其就会误认为自己学的知识还不够,在教师教授新知识时希望记录一切的问题解决方案,导致学习一直处于被牵引的状态。

2.3幼儿园因素
部分教师在幼儿行为、情绪等方面教育理论掌握相对较少,忽视了专业学习,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当幼儿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或不良情绪时,难以及时给出引导,难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不同幼儿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对幼儿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采取差异化的引导措施,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积极情感等方面教育方法的掌握,使幼儿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3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途径
3.1充分尊重教育自然规律
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本质是因外界力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改变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但教育在控制之外仍有其自然规律。

由于事物的教育由人们决定,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教育,但人的教育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因为人们普遍只看到人的教育与事物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自然规律,轻视了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此,教师要顺应教育自然规律,在生活中进行教育,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与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获得共同提升。

3.2提升幼儿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
由于幼儿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识中,他们一方面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另一方面还会认为这个世界绝对的自由,因此很多幼儿的行为表现十分自我,很少会在意自我关注以外的其他事物。

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幼儿的这类行为本质上是缺少规则意识,即不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各种明确的或约定成俗的制度、规范,或不了解这些制度、规范的重要性,不能自觉遵守这些制度、规范。

如果不尽早对其进行引导和纠正,在后期还可能发展成为法治意识的缺失,后果更加严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中,应首先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

3.3呵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作为社会性发展的必备要素。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幼儿教育的理论,熟练应用各项幼儿教育技巧、方法之外,还应学习、了解一些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以便能更加专业地观察、分析、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保障幼儿能身心健康成长,使幼儿能更好地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

并要求和强调要在幼儿教育中,关注与呵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做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

3.4重视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幼儿生存和学习的主要场地,但要想帮幼儿建立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健康心态,也就要求父母和幼儿园之间进行协调,形成合作的机制,
一起对幼儿做好健康情绪的培养。

就幼儿园而言,可以通过绘画艺术疗法对幼儿的情绪问题进行治疗,按照相应步骤进行,逐步引导幼儿,从而实现缓解幼儿负面情绪的目标。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阶段,教师应为幼儿介绍绘画的工具、材料,也要清楚告诉幼儿可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将内心的情绪表达、释放;第二阶段,教师可适当加入其中,在关键时刻引导幼儿实现情绪的表达;第三阶段,教师应帮助幼儿设定有希望达成改变自己情绪的目标,也让幼儿学会以绘画实现自我表达的方法。

3.5提升教师素养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生理机能失调、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或心理产生冲突等导致的不良行为问题。

要解决幼儿存在的情绪、行为问题,教师需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这样能精准发现幼儿成长过程面临的问题。

对幼儿的情绪及行为问题产生原因深度剖析,不难发现,大部分幼儿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受到家庭、个体和心理等因素方面的影响,行为问题产生原因相对复杂,所以,在教育过程,教师要和幼儿之间建立和谐师幼关系,及时找到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履行自身引导者的责任,转变以往一味地教导的方式,从幼儿角度分析问题,合理引导。

结束语
近年来,关于幼儿情绪社会发展形成了大量的研究,相应的评估手段也在不断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做好分析,并针对一些关系做好调查,从而针对多个方面做好鉴别和分析,这样能针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徐改玲,甄龙,等.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特征[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3):185-187.
[2]郑希付.情智分离:现代教育的陷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2):21-25.
[3]董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14):37-38.
[4]李志厚.论适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导刊,2019(1):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