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转第038页)
浅谈议论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童
玲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福建连城366200)
“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苦难遽别。
”这是李渔说的一句话,一个好的作文必须有一个成功的结尾。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想有一个完美的结尾,那么就必须进行结尾上的精雕细琢了。
议论文的结尾更加不能草率的进行,那么如何在结尾处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表现出对全文的一种收束,使得全文的结构完整呢?
一、结尾的基本要求1.完成主题
一篇成功的文章结尾要使读者对于这篇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新乐府序》是白居易的一首诗,其中对于赞美“卒章显志”
的写法,就是在文章结尾进行全文的归纳总结,对于标题或是文章中的中心论点进行体现与表明主旨。
2.简洁有力
一篇文章的结尾要让读者有一种对文章所产生的决定性的最后定格的印象,其不能拖沓,而且对于文章的内容表达要言简意赅,是明确的有力的一种结尾方式。
3.令人回味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一样要引起读者对于文章的兴趣一样,一篇文章的结尾也应该让读者意识到对于文章内容的产生不断的回味效果,让读者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而且加强对文章的思考。
最后,结尾时我们要注意,保持简洁,最后自成一段。
对于文章的内容不能脱离也不能只喊口号。
二、议论文结尾写作技巧1.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文章的开头所表明的意思在结尾时应该进行中心论点的重复,使得文章的首尾相通,语句的不同,但是其内容是反复进行阐述的,这样可以将文章的主旨进行突出,使得文章的首尾有一种回环之美,全篇可以形成与篇首前后的呼应,对于文章的深意进一步的表达,这样可以将读者的认识在情感上进行飞跃,对文章中的主题进行突显。
如,优秀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文:篇首:“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活于细碎之处尽现美丽清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二为一,何乐而不为?”
结尾:“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
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
是乐在平静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
我愿乐享此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
这种结尾对于题目是一种很好的扣题,做到了文章的首尾相应,使得文章的结构可以做到严谨与完整,对于文中的主旨进行指明。
2.巧设疑问,引人深思
一般采用的是问句或是设问的方式进行结尾的,都是自问自答的,或是先进行反问,然后进行思考,其问题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行自我的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读者延长对内容的思想长度,也可以对思想的宽度进行拓展。
如,优秀作文《爱,为人之本》一文的结尾:爱是什么?爱是为人之本!爱无垠,让我们感动于生活中每一个爱的细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让社会开遍爱的鲜花,世间撒满爱的芬芳吧!”
这样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结尾,可以让读者阅读完成以后,对于文本中的思想进行思考,对于文章的标题进行紧扣,表明了文章中的主旨,让读者阅读完成后对文章进行思想空间的开阔。
3.运用修辞,张扬文采
各类文章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修辞,作者根据自身的不同喜好对于文章中的修辞进行驾驭,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修饰,使得阅读文章的人可以更加的回味。
在文章中使用排比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气势,其中的观点也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引用的方式增加文章中的内容,对于表达的分量进行加重,如果文章中使用比喻,就会使得内容道理深入浅出,表现生动,而且通过反问的形式也会增加对文章中的深度思考,对于读者的思考空间进行挖掘。
如果文章中使用反复方法,就会显得文章的回环更加的起伏;顶真使得行文紧凑等。
如,优秀作文《叩问心灵》一文的结尾:
“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人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
然而,‘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无愧于心,一生,安矣!叩问心灵,‘我愿意’!”
这篇文章的结尾使用了名人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会使得文章的内容看起来更加的丰富,让读者从中感觉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对其进行欣赏之余还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4.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对于全文的总结可以将内容进行集中,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
【摘要】议论文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名家把“豹尾”和“凤头”并提,这说明了结尾对于文章的特殊作用,因而,本文重点研究议论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议论文
结尾
写作技巧【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17(2016)11-0034-01
对文章中所提到的观点与作者本人对待某事的态度等进行一个阐述,将文章中的主旨进行强调,减少行文中的散漫现象,对文中的那些无边界的思想进行结尾性的统一,最后集合成一体。
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当慈善遭遇傲骨》中,文章的开头先对慈善有益于世道人心进行表达,然后通过在慈善遭遇傲骨时,双方所造成的难题,“如何面对”进行阐述。
文章作者先对施善的方式进行描述,然后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分析,通过对受捐人心态的正反对比,体现出作者对于“当慈善遭遇‘傲骨’时,进行善意的提供者不能只是提供完成以后就走,而接受善意的人员也不能只固执自己的观点。
双方在其中应该是心平气和的进行,这样才是慈善所要表达的,施善者开心,受善者也开心。
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茁壮成长。
”通过这种方式,其论证的思维更加严谨,论证方法更加得当,有效地对文章内部的一些观点进行强化。
5.联系自我,以情取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者在写作时没能立足于现实,对自身进行先行的思考,就可以用真情去打动人心,让读者在阅读中对文章留下较好的印象。
虽然文章的结尾看似平淡无奇,却可以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拉近。
如,优秀作文《最是那初放的安详》一文的结尾:“我只愿成为一个不断长大的孩子,我有我的思想,我亦有我的童真,我不放弃纯粹,我亦追求缤纷。
像那个诗人所言,我在我的世界里,保持着初放时安详的模样。
听风涌起,待雨来过,我只是世界小小的婴孩。
”
上面这段的结尾之处,使用了第一人称对于心迹进行表明,言辞恳切,作者的真诚打动了读者,而且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作者的怜惜之意。
一篇文章写作的好坏其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论多好的文章其后面都需要一个结尾,一个好的结尾对于文章可以起到逆转的作用。
如果作者在进行文章的写作时可以进行结尾上的精雕细琢,那么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成了“豹尾”,打动读者的思想,使读者在其中可领略到不同的味道,使文章更加的优秀。
【参考文献】
[1]王学东.第十讲豹尾劲扫,响亮有力—议论文的结尾艺术[J].全
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12,Z2:81-85.
[2]余茂琴.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写作技法指导[J].文学教育(上),2014,07:80-81.
[3]邵代全.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的结尾[J].现代语文,2005,09:119.
[4]林旭英.论文结尾八法[J].作文教学研究,2006,02:42-43.
(上接第034页)
法,引导学生加入想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人的想象主要是通过字与字之间表达,连贯性不强,需要学生将其中的场景进行连接,才能够将完整的画面加以叙述。
在《长相思》这一课程中,应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等的环境,“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意境,写出了辗转难眠,乡思更烈的情景。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画出来或者叙述出来,并理解边塞军旅的生活;根据文章之意使学生进行排演出当时的画面,并比赛哪个小组更能表现出军营的生活;经学生的想象后化为现实,其能更理解作者的感情。
第二,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利用创设情境法可将诗中的意境更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可展开音乐配备以及实物练习等方法,利用学生内在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如在杜甫的《春夜喜雨》这一首诗中,首先教师可将春天的情境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讲解春天的绿叶形状,让学生融入到春天的气氛中。
其次教师可讲解诗人的居住环境,并与校内的花园以及亭子,树木等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联想到诗人的处境,进而可快速进到诗中的意境内。
经字词解释后,
学生已形成清楚的画面,再由教师展示相关的PPT,并配于音乐,让学生闭上双眼,进行置身于诗境内。
而此时,教师应感情的朗读古诗,用生动的话语将诗歌中的高兴的情绪表达出来。
经声音、画面以及实物与一体的讲述中更让学生确切感受到诗中画意,并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进行描述。
该方法虚实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多种评价式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课后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主要检测方式有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该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但仅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并未涉及到关于对意境的理解,因此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化。
在评价中可利用灵活的评价方法;如在《清平乐·村居》这一课中,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检查,并述说自己对该篇的理解。
在小学高段的古诗教学中,应加入意境体验,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诗中的意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高段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09):89-92+110.
[2]王晖,张琴芳.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34):69-72.
[3]曹凤艳.把握重难点,提高低年级古诗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01):132.
[4]司雪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亚太教育,2016,15(08):196-197.
[5]王莉.浅谈古诗教学二三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0(11):209-210.。